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都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孕育了武术,武术又运用于战争。苗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夏 商以来,就受到强盛部落以及后来封建统治阶级“伐、征、讨、剿”战争 的困扰。“赶苗夺寨”历代皆发生。苗族从江北败退江南,从东部被赶往西 南一隅,从大江大湖的平原之地被赶进高山深谷之中,最后爬徒飘零,散 居于湘、滇、黔、桂、川、鄂、粤等省的老林溪洞中藏身。为了民族的生 存,苗族人民也曾多次举行起义,反抗统治阶级的“伐、征、讨、剿”。因 为战争的需要,苗族人民对武术特别重视,有许多时期,苗拳曾一度被当 作全民族的武备活动来开展。苗族有歌谣:“养儿不读书,犁耙功夫便是 字;养儿不学武,一辈子受欺侮。”因此,苗拳一直被苗族人民视为最要紧 的大事之一,当作人生的必修之术。苗族武术在技击方面要求以防为主, 防中有攻,明显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受压迫、受歧视,只求安 身保命,不思扩张侵略的民族心理特点。以“羌术”见长的藏羌武术同样也得到了战争的验证,仅公元136- 丨65年之间,汉王朝与羌人的战争就多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羌术”得 到了发展。晋代,一些地区为鲜卑族吐谷浑所占,他们沿用了 “羌术”,并发展了这种适应游牧民的拳种。当时颁布的《骑射令》不仅重视武力,提 倡练习骑射技能,而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发展武功。在充满阶级斗争 和民族矛盾的古代社会,武术与军事训练十分密切。唐五代后,吐蕃王朝 一度强盛,并吞吐谷浑,进行军事扩张,曾统治了中国的大西北,并和唐 王朝通婚。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许多随从武士,促进了藏族武术的发 展。随着部族械斗和军事生活的需要,藏族吸收了“羌术”的特点,结合 本民族粗犷彪桿的拳路,发展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游牧民特色的藏族武术。

壮族武术曾在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据《归顺州志》记载,明嘉 靖七年,桂西南壮族偃兵与入侵湖润的交趾象队交战中,曾以涂上毒药的 手镖、山弩、竹箭列阵迎战,专打大象的头部和眼睛,中矢的晕头转向, 冲乱了交趾军的阵脚,倀兵乘机掩杀,使一贯凭借象队开路取胜的敌军兵 败鼠窜,溃逃而去。在抗倭的战斗中,瓦氏夫人指挥壮族儿女,曾经大败 倭寇。她使一手急如泼风、凶如猛虎的双刀,冲杀敌阵,让倭寇闻风丧胆。 清代,在金田起义的太平天国将士中,有多名像肖朝贵、谭绍光等精通武 艺的壮族英雄。他们借其武功,为太平天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太平天 国农民起义的带动下,西北、西南等地的回族人民也先后发动了抗击专制 统治的起义。各地回族人民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的斗争精神,除了社会的 和民族宗教的原因之外,回民族的尚武性格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回族是一 个尚武的民族,回族武林人才辈出、名将如云。在甘肃临夏地区同治、光 绪两次回民起义中,中坚人物和一股参加者中都有不少习武者,站在对立 面的回族人物都各有武术特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代,布朗族曾多次用大刀、木棍、火药枪等武器还击英、法、日 等侵略者的镇压,体现了布朗族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德昂族武术也曾为 反抗剥削压迫和外敌人侵做过贡献。如1944年冬天,日寇经过怒江的高黎 贡山时,德昂族青年王四麦曾用崩龙刀砍死三个迷路的日军,成为德昂族 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前,湘桂一带是强盗土匪出没的地方,经常出现打家 劫舍、杀人越货的事情。瑶族人民为了保家护身,世代习武。从技击实用角度出发,研究吸取了地方拳种与其他拳种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套步稳 势烈、动作紧凑、灵活多变、以声助威的瑶族拳。

根据习俗节日追求武术的娱乐特色民俗是一定族群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多民族必然是多民俗, 民俗活动总是和民间的节日、庆典相结合。据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中有各 种节日、庆典、祭祀、庙会等三百有余。由早期的娱神到现在的祖先,再 到自娱以及人们的狂欢。在各种节日、庆典中都少不了武术的核心地位。 据说,彝族武术是清道光年间才大量传人的,曾有一段兴盛时期,每逢重 大节日或办理喜事、丧事,都要练武以表庆贺或驱邪之意。火把节是彝族 人民的传统节日,每逢吉历,彝族都要进行隆重而盛大的武术表演。正式 表演时,常以“狮子”带路,后面紧跟着演练各种兵器的男子,按彝族说 法,狮子雄健威猛,勇往直前,用它带路能驱邪斩魔,给彝族人民带来幸 福平安。古代藏王朝宫廷,在礼仪庆典和宴会中,不仅有歌舞表演,也有武术 甲士校阅。据藏文经典《柔乃纳窝》所述:“扎隆”中有“美功巴”和 “隆功巴”。其中“美功巴”指的是练火功。赤身裸体,练丹田之气,功练 成后,“身上发光,冬不冷,水火不入,刀枪不进”;“隆功”是吐纳术,作 蒲团口念神经,裸体跳跃,足踢拳击,大汗淋漓,始为功毕。功夫练成, 身轻如燕,有遁土可行,隐身防护的说法。藏族“望果节”历史悠久,据 记载“鸟王”大雁南飞时,举行庆丰收活动,武士高举“达达”(拴着哈达 的木杆),绕场一周后,则进行角力、斗剑等竞赛,得胜者赐哈达一条,绸 缎三方。还据《西藏志记》载:正月十五,藏族举行宗教仪式后,进行赛 马、摔跤、武术等表演,还戴面具舞蹈,以庆吉祥。“谷场巡行”、“天旱求 雨”或者祭“俄博”时,草原上周围数十里牧账,“闻螺号声”而至,举行 “祭奠”后,即举行赛马、射箭、武术、摔跤等活动,并改革以“羌笛”伴 奏为“击鼓起舞”的表演形式。“吐蕃王”令武士制作“刚里”(毛球)、 “多什科”(石饼)等以练武功。景颇族人民酷爱和平,热爱生活,于是在长刀的基础上产生了花刀。

它轻快舒展,可以演化成刀舞,景颇族人民把刀术加工后赋予劳动、战斗、 欢庆等生活内容,从而使刀舞成为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段。该族每年正 月十五举行目瑙纵歌舞盛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像巨 龙翻腾的舞蹈队形中,景颇族男子一手或双手紧握刀把,把长刀竖立在面 前舞蹈。要么一手握刀把,另一手抬到头,长刀随着身体舞蹈而上下起伏。 当景颇族老人死后,为死者跳“崩董”舞蹈时,景颇族男子抽出长刀直立 起来,不断地用手腕扭动长刀舞蹈。长刀不仅是武器,还是舞具,成了景 颇族特有的传统武术。总而言之,少数民族武术是多姿多彩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武 术的雏形与少数民族的模仿巫术、图腾崇拜、象形仿生有一定的关系,早 期的山崖岩画从一个侧面记述了少数民族习武练武的生活场景,它是研究 中国武术史的珍贵实物证据,值得进一步开掘。少数民族武术的产生与地 域、战争、民俗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体现在武术的实用、技击和娱乐三大 方面。关于今后少数民族武术的进一步开掘与保护任务,仍将任重而道远。

浏览4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