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传》记载,三丰真人诞生于“(元)定宗丁未……时四月初九日子时 也。”也就是宋理宗淳祐七年,则为公元1247年。在同传中又称“延祐元 年,年六十七,始入终南”。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延祐元年系公元1314 年。若按传统年龄以虚岁计推算,应是六十八岁,而不是六十七岁。至于 卒年,则更难以可考。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至正十九年……仍 还秦,居宝鸡金台观。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土人杨轨山以先生辞世, 买棺收殓。”元至正十九年,是公元1359年,该时已是113岁高龄。又谓: “临空之际,柩有声如雷,启视复生。盖其阳神出游,朴厚者见之,以为 宛其死矣。后乃携轨山遁去。”所以三丰真人并没有真正死亡,仅是“阳神 出游”,宛若死亡而已。《明史•方伎传》则载:“(明)淇武二十四年…… 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具棺殓之,及葬,闻 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洪武二十四年,则是公 元1391年,三丰真人更是145岁了。虽然明洪武、永乐等皇帝多次派人寻 觅三丰真人的踪迹,都是无功而果,但尚有“永乐中犹在”、“正统间犹在” 等等说法。如果明正统(1436—1450 )间尚在,那么三丰真人已经200岁 左右了。《明史•方伎传》最后说:“终莫测其存否也”,似乎给这个谜团画 上了句号,其实是留下了更多的谜团、悬念和传说。如明万历年间林兆恩 (1517—1598)(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收录有署名张三峰的《玄谭》一篇, 后有张鸣鹤所撰的跋语云:“张三峰先生,国初时显化普度,诸家纪录悉其 事,太祖太宗遣臣遍觅,莫知踪迹。万历九年,顾访我师龙江夫子,剧谈 玄秘而去,恐声闻难以应命,故晦其名曰桃氏子。”万历九年,则是公元 1581年,三丰真人已经335岁了。清康熙年间(1662—1723 )汪锡龄任剑 南观察时遇到三丰真人,当时已经470余岁了。李西月称清道光(1821— 1851)初年在峨眉山遇到三丰真人①,则已经580余岁了。这种种的传说, 正显示了道教仙人的神秘和神奇之处,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和向往。通过 以上资料的梳理表明,张三丰真人生于宋,仕于元,行道于明,称其为宋 时人、元时人,或称明时人都可以,然而终究称为元时或明时人更为妥帖, 因为其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两朝时期。

《张三丰全集•卷一 •后列仙传》“白白先生”条。李西月《三车秘旨》“李涵虚真

四、帝崇之隆

张三丰真人修道有成,显迹甚多,是有明一代享誉最盛的道教仙真。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曾多次遣使寻访他,不惜余力,遍及全国 城乡山林。明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明宣德六年编纂)载:“(洪武) 二十四年(1391 ),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 请来。”《明史》载:“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之,不 得。”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对三丰真人进行寻访,长达十二年之久。任自 垣《大岳太和山志》载:“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即成祖)慕其(张三丰)至 道,致香书累遣使请之。”《明史•胡涣传》:“(永乐)五年(1407 ),(成 祖)遣浚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避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汉天师世 家》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被敕寻访张三丰:“戊子

(即永乐六年,1408) 十月,(成祖)手敕俾邀请真仙张三丰。己丑(永乐七年,1409)再敕寻访 张三丰。”永乐十年(1412)二月初十日成祖致张三丰《御制书》更表达了 他对张三丰的渴慕之情。《御制书》说:“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 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丰书,遍谒名山虔请。真仙道德 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深妙莫测,朕才质踵庸,德行菲薄,而至诚 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候云车风驾,惠然降临, 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成祖对张三丰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命道 士孙碧云前往武当山见张三丰,并以御制诗赐之,其中有“若遇真仙张有 道,为言伫俟长相思”之句。永乐十四年(1416年),对寻访未果大失所 望,怒谓胡广说:“朕屡次三番相邀,张三丰缘何拒而不见?”永乐十五年

(1417)明成祖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名山求之,又遣龙虎山道士奉 书请之。此后二百多年间,明朝历代皇帝都对张三丰真人崇敬有加。明英宗 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 )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二十二年(1486 )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朱厚炮嘉靖二十四 年(1563 )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1623)封 张三丰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可见张三丰真人在明朝屡被皇帝加封尊 崇,然而翻开一部《二十四史》会发现,没有一个道士不以受到皇帝的召见 为荣,可是张三丰真人却属于一个“例外”,一直隐而不见。也说明荣华富 贵、尊崇高爵并不能打动其心,摇其神志,品格之高,不愧被称为“隐仙”。

五、创派之广

道教非常重视道脉传承,道脉如血脉,不得有丝毫混淆不清之处。据 《张三丰全集》“道派”中记载:“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 而至三丰先生。 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 或以为’隐仙派’者。”又指出:“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 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 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犹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 故又称’犹龙派’云。”此派以高蹈隐逸为宗风,故称为“隐仙派”,又称 为“犹龙派”。

据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载:三丰真人“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 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 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 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 结草庵,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 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 嘱。'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 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 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创建宫观一新,玄风大振。” 由此可以看作三丰真人创立道派之始。

《张三丰全集》“后列仙传”记载,该道派传人有沈万三、邱元靖 (清)、卢秋云、周真得(德)、刘古泉、杨善登(澄)、明玉(冰壶先生)、 王宗道、李夫子、汪锡龄、白白先生(李西月)等人。虽然记载了三丰真 人传有以上弟子若干人,但是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三丰真人并未组织建 立道派,宗奉他的道派可以说是由信仰者组成的。“隐仙派”和“犹龙派” 的名称,大抵最早出现在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之中,该派之名实 是肇始于李西月真人,是以尊奉三丰真人为祖师的道派。

《三丰全集》“后列仙传”中所载的“白白先生”就是李西月真人的隐 名,谓“道光初,遇张三丰先生于绥山,传以交媾玄牝、金鼎火符之妙。 既更遇纯阳祖师,得闻药物采取之微。”李西月因得张三丰和吕洞宾二位仙 人的传授,潜修数载而完成金丹,并遵照三丰和吕祖的嘱咐著有《东来正义(道德经注释)》、《无根树注解》、《九层炼心》、《道窍谈》、《三车秘旨》 等,编纂《三丰全集》和吕祖《海山奇遇》、《纯阳诗集》,同时创立道派。 据史料记载,在李西月真人住世之时,就是以“隐仙派”或“犹龙派”、 “大江西派”等自称。该派源出西蜀,其最初成立之际,除了作为领袖的李 西月外,尚有活跃人物三十余人。依《张三丰先生全集》、《吕祖全书》和 《乐山县志》所载来看,主要有刘卓庵(光焯,道愚,明阳)、刘光泽(遁 园)、杨廷峻(蟠山、道果,培阳)、李岱霖(字云石,道霖,济阳)、藏崖 居士、李迦秀(字西来,号遁叟,别号翩翱散人,东方生,皈虚,圆阳)、 董承熙(字葆光,号榭园)、张君瑞(字辑五,号凤洲,自号凌云叟,别号 半一居士)、张其相(号松亭,道相)、王筠(持平)、董江(字醒凡,号洗 凡居士)、杨钟涛(字春平)、李朝华(号秦峰)、李朝拔(号萃岩)、张升 鸿(号鹤亭)、李耀先、朱道生(晚成子)、李退谷、李元琏等。他们大多籍 属四川乐山,或隶同省他县,而其本身的活动范围亦以乐山、西蜀为中心。

浏览3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