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国初期,据统计以张三丰真人为始祖的道派,竟然有十五 个道派流行。藏于北京白云观的《诸真宗派总薄》中记载宗祖张三丰真人 的道派有: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 三丰祖师蓬莱派等八个道派。另外尚有武当派、榔梅派、诚遢派、新宗派、 檀塔派、蓬莱派、王屋山自然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日新派、三丰清微派 等等。其中榔梅派,又称武当本山派,创始人是三丰之徒孙碧云真人,创 立于明永乐年间,列《诸真宗派总薄》第七十七派,记载其传代派字为: “碧山传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真静常悠久,宗教 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远大吉昌。”至今仍有传人。

三丰真人的崇拜最初兴起于湖北武当山,随着武当道的远播,遂在其 他地区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充分说明了张三丰真人对道派孳衍的影响力 和道教信众的欢迎程度。

李涵虚《道德经注释》(东来正义)载:“月居青岛数载,尝以老子清净法指示晚 成朱子、结成李子、回风刘子。”《张三丰全集》载;“嘉州东南数里,有孤屿枕于江上, 与乌尤、马鞍相近,旧志名青衣别岛,张三丰先生显迹其间,士民创亭台祀之。中有 诗仙院、纯阳宫、轩然台、听潮轩、竹抱斋、印月涵日二小池。”青岛,即是“青衣 别岛”。

参考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武当派”、“榔梅派”、“隐仙派”等词条。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六、造拳之妙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讲:“张三丰的名字, 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一一太极拳联系在一起。”诚然,追溯太极拳的 起源,没有不需要探求张三丰真人的。太极拳家陈微明(1881-1958 )(太 极拳术》(1925年出版)“张真人传”中说:“世传太极拳术,乃(张三丰) 真人所传也”。吴志青(1887-1951 )在《太极正宗•弁言》中也说:“考 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①吴图南(1885—1989)在 《国术概论》( 1937年出版)中讲:“所谓太极拳,名十三势,一名长拳云。” 又说:“所传之太极拳,即三丰先师之十三势也。”②杨澄甫1883—1936) 《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载《太极拳论》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 不绝也。捆履挤按,探捌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搠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探拗肘靠,即巽震兑艮,四 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 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 书首《张真人传》中叙述张三丰真人创立太极拳的缘由说:“一日在室读 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 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 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婉蜒,轻身闪过,仍着 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 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③ 太极拳,属于武术内家拳之一种。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 )在 《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 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 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谓武当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 (真武)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于陕 西,而王宗为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 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清雍正十一年(1733 )曹秉仁纂宁波府吴志青:《太极正宗》,大东书局,1936年9月初版

吴图南:《国术概论》(影印),63页,中国书店,1984年3月第1版。

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69页,中华书局,1934年2月初版。 志•卷三十一》也记载:“张松溪,邦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 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 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 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

至清末民初,内家拳大行于世,成为国人习武的主流。内家拳不仅限 于武功,而且与道教内丹紧密联系。道教内丹是内家拳的一大来源,张三 丰真人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集大成者,在因缘际会之下将内丹与武术相结合 创立了内家拳,不仅可以在技击中以柔克刚而

取胜,而且更有利于内丹修 炼,以至延年益寿,其妙无穷。内家拳更偏重于丹道、养生,将道教性命 双修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舒缓匀和、以 意引气、自然轻松、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道教内 丹第一层功夫就是筑基炼己,张三丰真人将太极拳与丹道的紧密结合,可 以作为内丹修炼中的筑基功之一。太极拳作为一种动功,配上拳势呼吸, M 运行气血,疏通经脉,有利于静功的修炼,动静结合以成道,甚至可以说

恒修炼内丹应练太极,练好太极须要炼内丹也。

二、《全集》的编纂与刊刻

考明清两朝目录学家的记载,可知张三丰著述在明朝已有刻本、抄本 等传世。如明嘉靖《天水冰山录》载有《张三丰金丹节(要)》一部,手 抄,严嵩藏;万历四年(1576)朱睦楔《万卷堂书目》载有《金丹小成》 一卷、《金丹直指》一卷、《秘旨》一卷、《修养保身秘法》一卷;赵台鼎所 著《脉望》载有《道法会同疏》;黄虞稷( 1626-1692)撰《千顷堂书目》 (完成于1680年)载有《张三丰真仙遗事》一卷、《金丹秘旨》一卷、《金 丹直指》一卷;《明史•艺文志》(1739年)载有《金丹直指》一卷、《金丹 秘旨》一卷;阮元、范懋撰《天一阁书目》( 1804年)有张三丰《金丹节 要》二卷。

清康熙间人汪锡龄在《三丰祖师全集序》说:“将我祖师丹经二卷,诗 文若干篇”,“祖师显迹三十余则”,以及得于扬州书肆的“花谷藏书”,并 “拾遗文”,编成《三丰全集》,“将付梓”,可惜未能刊版传世。清道光时 李西月据“梦九藏旧本”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李迦秀在《叙》中说:

长乙山人(李西月)、遁园居士……得(张三丰)先生书于梦九(汪锡龄) 六世孙名昙者之家,十存七八。因采诸书以补之,寿诸梨枣,以成梦九欲 遂之志焉。”李涵虚(西月)也在《叙》中说:“卓庵刘君(光焯或元焯), 得汪书而补纪之,刊版传世。”虽说是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其 实是以李西月为核心的一个编纂团体共襄该事。据空青洞天道光刻本《凡 例十三则》记载,抄录底本者有嘉州杨建峻、东冈李岱霖、犍为刘光焯、 刘光泽,同采访者有李迦秀、李朝华、李元瑞、黄令仪、王筠、王琮、胡 大文、曾炳元,皆乐山人。还有阖中李耀先,与前诸人共同向劝梓完成的。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民国十五年(1926)计八十二年间,《张三 丰全集》历经三次刊刻和一次石印。

第一次刊刻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名《张三丰先生全集》,署 “板藏青空洞天”,可以称之为“青空洞天道光刊本”。此板刊刻,诚如《凡 例十三则》第五则所说:“兹刻凡系汪仙所藏,必题’圆通道人藏本’,志 自来也。”如卷三《大道论》题为:“圆通道人藏本、长乙山人编次、礴山、 遁园垫客同校”。

第二次刊刻于清同治末、光绪初之间,该板为阖中朱道生(朱桐茹, 晚成子)刊印,名《张三丰先生全集》,署“青空洞天藏本”,可以称为 “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在《虚白堂志》中记录了刻印缘起:“《丰祖全书》 初刊已行海内矣,养生妙道,多具其中。阅中高士朱桐茹,见而悦之,恐 其板多经刷印,易于漫涎,乃翻为袖珍板式,以便行箧,且能多印数千 部,流传世间,真善举也。”《凡例十二则》也记:“此书前刻大板,各部顶 批失落者甚多,并且篇页错乱。内有《云水诗集》,难以清正。……校正无 讹,亦且便于行箧。凡此刊补遗,尽皆编次其中。”对“道光刊本”的一些 讹误和错简进行了校正,对个别文字也有删改。每卷的题署与“道光刊本” 不同,均署为“汉嘉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张道渊子深氏敬书、闿中朱道 生晚成子敬刊、侄瑛春城、朱瓒素园、男璜蟠溪同校字”。书首置《虚白 堂志》。《凡例》有“近有张之洞者,督学四川,捐贤翻刻袖板”云云。张 之洞(1837—1909 )督学四川的时间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 )至光绪二年 (1876)之间,因此该本刊刻于该时。

第三次刊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间( 1906),刊刻在成都二仙庵《重刊道 藏辑要》续毕集之中,名《张三丰先生全集》,可以称为“《道藏辑要》刊 本”。该本是依据“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为底本重新镌刻,对底本文字讹 误略有修改。书首无《虚白堂志》。后附刻《无根树词注解》。另外,吴海 云所辑《如意宝珠》等内容,实为误刻入三丰集内者。

浏览4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