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规定得分部位为躯干和大腿,击中小腿和手臂以及乱打一气不得 分显然也有不利于提高散打水平之处。

规定双方乱打互不得分是完全正确的。规定这一点,不仅指明了散打应 当遵循的方向,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运动员无端地空耗体力。但是,击中手 臂和小腿不计分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技术的运用。

先说击中小腿不计分的弊病。

少林戳脚门的高招“鸳鸯腿”,使用时先用脚点击对方小腿,可是面对击 中小腿不计分的规则,有谁还去苦练这种实用腿法呢?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 武术中腿法的真正实用,无论是外家、内家,何门何派,无不以低腿为著。 拳谚说“腿踢七寸”,正是这个道理。实践中,高腿一般很难运用,弄不好每 每成为对方抱腿摔的极好机会。高腿不好使,低腿不计分,在这样的规则内,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的腿法,自然减少了用武之地。

再说击中手臂不计分的短处。

武术技击中很讲究的一招就是拦截对方的来拳。因为对方来拳手臂总是 离己最近,打击最近都位自然快而便当。相反,在对方来拳的情况下,自己 不顾一切地以拳还拳,结果只能形成双方乱打的格局。而截击来拳则可以有 效地阻止对方的进攻,同时还能够打出许多武术手法和身法。比如形意拳, 总是在先行撞击或滚打对方来拳之同时(严格地讲,这个“同时”总得有一 点时间差。但这个时间差很小,姑且不计),迅即弹发己拳。这种打法在实践 中卓有成效,民族风格十分浓郁。可是,由于采用击中手臂不计分的规则, 运动员只得忍痛割爱颇具武术特色的打法,代之以拳对拳,乱打乱拼了。

任何运动,规程和规则都可以直接影响其技术的发展方向。自从在武术 套路比赛中规定了 “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原则,得分标准有意抬高 腾空旋转和花哨动作以来,传统套路日渐萎缩,而那些腾空转体、旋子跟斗 等基本不属于武术的东西占了上风。运动员在赛场上,比的是谁的跟斗翻得 高,谁的旋子打得漂亮。同样道理,目前的散打规则也从客观上导致了绝少 民族风格的“拳击加腿”打法的抬头和滋蔓,尽管制定规则的主观愿望决非 如此。

“拳击加腿”的风行普及不是偶然的,它是现行竞赛规则制约下的必然产 物。试想,运动员头戴身着厚实的护具,又有规则的保护,当然,第一,容 易出现不怕对方打击的心理,只想着多击中对方,而少顾及防守,这显然属 于拳击的意识,与武术技击概念格格不入。第二,运动员身着护具,手裹拳 套,只能形成偏重于力量和耐力的较量。任其何家何派,只能去适应求猛不求巧、求重不求智的打法,拳击加腿的打法应运而生。需要指出的是,眼下 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散打中的拳击法不同于西洋拳击,现时散打的拳击动 作在武术拳法中古已有之。应当说,武术拳法中的确包含着拳击动作,可这 种动作仅仅占了全部武术拳法的一小部分,武术拳法有着十分丰富浑厚的内 容。在人家已经把刺拳、勾拳那几下子研究得十分精透,形成了举世公认的 “拳击”运动的情况下,我们丢掉武术拳法自身博大精深的东西,仅仅只去折 腾勾、刺、直、摆几拳,还要硬着头皮宣称这原先就是自己的东西,这算不 算一种阿Q精神?第三,拳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加之拳法精粹简单实用, 易为练习者掌握。一个人练三年武术,不如练一年拳击管用,这已不是什么 秘密。散打赛场上,打拳击的常常夺冠,练武术者往往兴叹,更是铁的事实。 这样,一阵子拳击加腿被誉之为“博采众长,排除门派束缚”的最佳技击术, 就不是哪个人所能吹起来的,而是当前规则指导下的自然结果。反正只要多 击中对方即为胜,为了拿金牌、夺冠军,谁不去选择简捷实用的拳击,谁还 去追求武术技击的风格呢?当不是武术技法真谛的东西备受青睐,武术技击 真正的精华难以体现的大趋势横在面前,倘若还要闭眼不看这一基本事实, 而只是热衷一般性地号召提倡发扬武术风格,岂能不是空话!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1982年的规则明确规定,除去禁用手法外,其他任何流派的任何手法均 可以使用。显然,这条规则旨在倡导散打突出武术特色。可是,这条规则并 非单独成立,由于其他相关规则的制约,这条规则实际上难以产生普遍的效 应。别说太极拳、八卦拳的技击手段无法使用,就是少林拳、南拳、形意拳 的技法,实战中由于戴上拳击手套而难以赶上拳击出拳的速度,也只得自觉 或不自觉地被拳击手法所替代。提倡武术风格,只是一厢情愿。至于比赛时, 有的选手打出了一些武术动作,但偶然性大,命中率也差,更不处于支配地 位。拳击加腿的打法在整个赛场仍占据主导地位。

再如,1986年的规则补充规定,凡采用明显武术动作击中对方有效部位 加二分。这条补充规则无疑能够促使运动员重视运用武术动作,但是,穿戴 上那样的护具,运动员心有余而力不足,打不出明显的武术动作来,奈何?

上面就规则影响武术风格和散打水平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释,现 在我们通过近年来的比赛实践来做进一步论证。

笔者观看了 1982年、1983年、1985年的全国散打比赛,参与组织了1984年陕西散打队,出任1986年陕西散打队的教练和1987年、1988年陕西 散打队的领队,综观七届全国散打比赛,尽管出现了李晓秋(清华大学)、庄 海(武警部队)、刘德(广东)等好手,打出了较高的水平,显示出一定的 武术风格,但他们在整个运动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同时,严格地讲, 也是由于规则的限制,他们所打出的武术风格还不够鲜明。至于其他大部分 运动员,则基本上处于以下状态:①有一些武术技术。赛场上,他们比较注 重发挥武术中各自所长的技法,打出了诸如“屈伸直冲”“上下劈撩”“左右 摆贯” “连招紧接”等技击组合动作。像1986年山东潍坊赛场上获得65kg级 金牌的李铭晏,在交手中擅长利用通臂拳的甩、劈、搦、拍等掌法,快速敏 捷,掌法上得分较多。但由于受到规则的限制,他的通臂掌法展示得还远不 够鲜明,而且在动作中下意识地融进了拳击的路子。外行(一般观众)看来, 他的打法拳击味道不浅;行家眼里,他的出拳挥掌确实也折射出拳击的影子。 ②基本是拳击加腿的形式。1982年在北京举行的14单位散打比赛,系1979 年恢复散打试验以来国内第一次比较正式的比赛。由于运动员之间互相都不 摸底,故而一开始不同流派的运动员尝试用各自流派的技法与对手抗衡,赛 场上出现了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形意拳的“三体式”等攻防预备式,也 打出了 “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打虎势”等武术动作。可是在规则的限制 下,往往是“风格反被风格误”。运动员越是想体现武术风格,就越是打不上 对手,越容易遭到对手攻击。就对方而言,由于身着厚装,根本不在乎戴着 大拳套的攻击。因此毫不注意化解、躲闪,只是运用急功近利的刺拳、勾拳、 直拳、摆拳一味地猛冲狠打。结果形成了传统技法退避三舍,拳击加腿猛冲 猛打占了上风的局面。开始坚持武术打法的运动员不得不丢掉自己的打法, 去迎合或适应拳击加腿的打法。故而,连续几届大赛,拳击加腿、拳击加摔 的势头历久不衰。1983年江西南昌赛场上,异军突起的浙江散打队五名队员 参赛,获得四个级别的冠军。观众注意到他们赢人的主要手段是拳击的左右 上勾拳,配以快踢快摔。拳击加腿外带摔的打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术打法在人们眼里相形见细。③相当一批根本不会武术的参赛者,他们或 练过几天拳击,或习过一阵摔跤,甚至有的人什么都不会,完全依靠力量和 拼劲瞎冲猛打。值得寻味的是,由于规则的原因,他们这种胡乱打法有时还 占主动,真正练过武术、搞过散打的运动员却奈何他们不得。这些为数不算 很少的人一来不懂武术,二来对自己还能占上风沾沾自喜,自然不能也不愿 循迹武术的打法。这一类型的选手遇在一起,不出现只顾直冲进身、乱拳互 擂的场面,还能期待什么呢?在1985年山西太原赛场上,一些选手就是刚一 接触,便大举对攻。这种纯粹的猛打猛冲,既无漂亮灵敏的防守技术,也没 有战术的应变能力,更谈不上武术特点的昭示。无论面对什么不同打法的对 手,他们始终抡的是“程咬金三斧子”,观众对此讥之为“一群穿着太空服的 人在胡踢乱打”。

这样的散打实践,验证了我们的理论分析。目前的散打规则很大程度上 遏制着散打民族风格的高扬和散打水平的提高,应当尽快加以修改。

 

浏览5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