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门派都历经几百年的传承,留有 传派的宗谱、功诀、功谱、功法,系统完整,层次分明。而名家散流以 下,得一技之长,或一鳞半爪,是等而下之矣。武当传统的功夫,是 以武演道,以武入道的过程,历代门人通过武功的修持,完成修道 的诸种层次,体现修道的内涵。故历史上,武当不但是道家的重要 流派,更在武林中独享盛名。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的失败,江湖 中的少林、武当、峨嵋、华山、千山、岐桐、昆仑、天山、雪山等九大门 派在同一时期隐迹。自清朝初叶起,神州大地只见散流门派,未见 正宗扬名,进入了 “星野时期”。因武林中向来只在师徒间口传心 授,能见于文字者,多以歌诀或形式流传,歌诀功谱言辞简约,门内 容易记诵,而外人则莫明其妙。故此一段历史,正史中从无记载,仅 从师辈口中及祖传的功诀功谱中偶有提及。如《武当太乙玄阳剑 谱》中记载:“剑点如是银河星,归结丹源气成乾……从此人间绝此 技,藏在山中少人传……。”《武当太乙神功打手歌》中写道:"…… 武功传法分九派,各有功法籍上玄。至今已是千百载,始见道德列 为先……。”武当太乙门的铁松子祖师,就在这个时期离开中原,远 走到当时边远蛮荒的长白山麓,开创了铁松别派.斗转星移,历史已进入二十世纪。1983年,本派十三代掌门李 兆生先生到了北京,开始了传播功法的工作。从此,武当太乙门铁 松别派的功法,始得以走向社会,造福众生。二、太乙混元球概说

太乙混元球是武当太乙混元内密大法的核心功法,为武当太 乙铁松派十二代祖师徐公殿明所传。徐公自少年起苦志炼道,终生 修持,于太乙混元内密功法造诣精纯,达到了 “乘虹高架、元真飞 举”的高级层次,是近代我派之成就最高者。太乙混元球功法以天 人合一、人天同易、内外同形而立法,从采气充形、后天返先天入 手,通过十个式子的运化,完成内外同形、内华外显、神形俱妙三个 层次的动功修持,《混元归真赋》谱文概括了它的全部功程。

赋曰:

炼形纳气归一处,阴阳显化产真如。

五行孕育真种子,三轮齐转紫光明。

金华高渺三阳泰,元真飞举显神通。

其十式名称:

1、顺天呈象2、怀抱乾坤3、倒转彩球4、狮子滚球。5、太极边球6、平运双环7、掌运太极8、天人合一。9、错倒阴阳10、包罗万象

三、 太乙混元球十式原桩总谱

谱曰:

混元功法世间稀,先师授下此玄机。

内外同形宣妙法,九转元丹此中参。

阴阳显化皆中得,混元妙术传世间。

吾今道破玄中密,度吾同门归故里。

法合先天真元数,由此步入大罗天。

四、 太乙混元球武技内密概说

以形鉴真,十式混元球开始从“顺天呈象”的两掌心相对,到最后的两掌相分,上托天而下撑地,体现于精气神在体内聚敛、壮大而至力化真乾,金刚不坏的成长。对应过程于武功内劲,则是由流水穿堤、无微不至,而达到雷霆万钧、势若电奔的深厚境地。整套混元球功法中内执丹道、外显金锋,显化于武功方面,有神妙的效 用。其每一举手投足,一顾一盼,均隐含技击要素。而内在的化气化力过程,真元内敛,混沌空洙,产生了武技中至柔至刚的劲力变化及玲珑万变的武功心法。太乙混元球修炼至内华外显这一层次以 后,内气已经聚炼成形,但这时体内的真元之气只是混元雏形。古人说:“唯有混元难结成。”自然界中,水满自溢。假如以火烹煎,则水自化气。元气也是一样,饱和到一定程度,必须用武法来升华密 集。这就是传统术语说的“内外竞发,势必翻腾”阶段。气催形动,以 气运身,产生肢体有规律地灵运,各种武林奇技莫不由此而生也。 通过武功的锤炼,气与力合,洗髓伐骨,脱尽后天拙力,化尽浊阴之质,真元再生,体内外一片祥和,才能在修真过程中产生新的飞跃。古人称这一过程为“再造人天”。功候至此,修炼者已初涉混元宝境,为以武入道之初基。这时,混元之气内外交通,一动一转,能在练功者周围产生一个气场,五行归于一炉,与宇宙间浩瀚的元气 相交融,体现了道家内外丹法的神髓。武学的修持,使练功者跨越了丹道中“炼精化气、河车搬运”等 诸多层次而直入高乘。武当门中,武法合于丹道,是千古修真的捷 径。先祖立法,真实不虚。但这一阶段的行功,含辛茹苦,个中甘苦, 难以言传,非坚韧勇毅者,难至大成也。

五、太乙混元球武技内密详说

预备式:合扣丹庭

用法举析参见图谱一。合扣丹庭一式,在武技方面的作用,重 在心法及元气的培育。从外象看,双掌内外劳宫重叠扣于小腹丹 田,双足同踏,稳住中宫。是武技中隐而未发,含而不露的状态。术 语称这一心法为“十面埋伏”,意谓虽有十面埋伏,而己心沉寂,泰 然处之。诀云:“气沉丹田起玄机。”贸在一个“沉”字。能沉而后静, 沉静故能应敌不乱,盖因万缘俱寂之境,亦混然无寂,一点触发而 全身皆应,克敌于顷刻。单练此式为专修之功,可达全身虚灵,一触 即发之境。另外,功中要求双目平视,禁忌闭目练功。单练时行功于晨旦及月夜,取大千水火合于身,壮元充力,能练就双目神光,应敌 时双目随发劲一瞪,能使对手不寒而栗。综上所述,合扣丹庭主要 锻炼神、意、气、力的统一。“气足可贯千钧力,神清可透万顷田”,为其境界之写照。

第一式:顺天呈象

用法举析见图谱二。武技的生成,是在人身气化状态下围绕着 “球”。即成形的气聚散、开合、自转、公转等运动而形成的,有节奏、 符合先天度数的肢体灵动,用于临阵而成的武技。现代流行的诸种拳技,尤其是各类内家拳种,都可以从这“球”里找到源头。武功的运化,在于一气之用而已。武当的功夫传统上并无套路。人身大小, 各关节皆如嵌珠焉。各部关节相连尤如串珠,各“珠”在其范围内圆 活自如,筋骨连之,皮肉覆之,而成肢体。拳家以气串活各部之珠, 即成内劲。而各部关节之间的组合无有穷尽的,总是随心意之运自然而发,自然而止。而久久运化,日久功深,总有一定规律可循。古 人从中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姿式,名为“势”,而传之后者,或为初学 阶梯,亦功必至然也。观古谱,多见“势”或“式”而无僵化之拳路。今 人多偏重套路,终难用于实战,亦有悖养生之道也。但是,如何在拳 技中,在高速运动的格斗中,将这一气贯诸全身而不滞呢?每见拳 家数十年砥砺而未达此者,殊憾事也!更有提倡拳架与“功”结合者。如在拳架中加呼吸导引,什么“顺逆呼吸”,“起立必吸气”,“下 蹲必呼气”,或“出拳意想气由丹田发,吸时气回”等等,不一而足, 与祖师活泼自在之旨相去千里矣。按正宗的传授,武功的起始,即为气催形动,以气运身。按传统的练功方法,武当的入门弟子,其拳法已能达到气与力合,不滞不僵的境地。所不同者,仅在于功力的深浅与火候的老嫩而已。因气的运动有其一定的轨迹、流速,而以 气运身、务令顺遂的运化动作,内气能自动调整肢体的进退、上下、 旋转、定向等等,使之恰到好处,符合先天度数。这一过程完全是 “自觉”而不是“自发”的过程,与“自发功”有本质区别。练功者按照 内气运化规矩运化武技,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招式,发现新的变化及意趣,以“游戏于规矩之间”,而功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日渐深化。 这就是传统国术中“击舞双并”的武技演化过程。自然界中,唯球体 能以最小面积涵纳最大容积。球形的运动面面俱到,圆活自如,是最完美的。人分上中下三盘,练功时把球先从中丹田化育成形。此球一成,能随意按其特点运化,上下齐应,三盘错落而演化万有。初 练者只要练好这个“球”,就能一触而知入门之法。此即为“顺天呈 象”与“怀抱乾坤”的行功作用。本阶段的作用就如书法中的“一 点”,凡所有笔法,皆从一点开始。当其一点着纸时,纸上已着墨色, 然开一点如何变化实未知也。一笔一划乃至整篇,皆从一点化生 (具体而言为横、竖、撇、捺、点、挑、折、钩八法,太乙门中文字与拳道 相通,是文武同驰之道,另有专持)。其行功诀窍,以神意注于掌心虚拟的球体,掌以内动缓缓揉转,久之,掌中如有物焉。此球初成, 再按神气相随之理,球按立体的八个方向原位运转,逐渐能至内劲于掌上,掌握纯熟,把球转得圆活自如。

浏览5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