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肘为求劲藏中,二门攻防闭五行,中节若空上肢松, 练好中节妙中生。头门主拿与刁领,二门封闭主为横,三门 虽言力最大,谨防落空自失中.二门变化最为灵,但失中节 便迟钝,攻防之中为主将,学者岂可不识中,横搁竖裹紧磨 身,配合意气响连声,运时虽渠达时刚,全在寸间抖绝中肘不下垂劲力飘,肘不相合劲力的。根节为发劲之源,中节为藏劲之所,梢节为放劲之点, 支撑在于根节,变化在于中节,运用在于梢节。这既是形意 拳对于三节劲的重要理论,又是形意拳对于三节运用变化的 重要技巧。也就是说在练习时,如若丢了头门(手)之意,则 难以求得达梢之气如果丢了二门(肘)之重(即重视沉之 意),则难以求得变化之灵,若无中节之变,则无进攻之余; 如若丢了三门(肩、膀)之沉,则难以求得劲力之源。所以在 三体势桩功中,不但要练习明劲的功夫,而且也必须练习暗 劲和化劲的功夫。“横搁竖裹紧磨身,配合意气响连声,运时虽柔达时刚, 全在寸间抖绝中晨这主要讲的是肘的运用和变化。肘既有 横搁对方之妙,又有裹挎对方之力,更有进攻对方之劲。一 粘则进,进则相磨(即拳经中所说的“出手如钢锤运行中 虽慢,是为了寻找和创造进攻的机会;接近对方身体时要 快、疾、猛、刚,爆发出抖绝之寸劲,是为了增大打击对方 的冲击力,同时也是为了使对方难以防护和变化。横肘竖肘,左右后肘,前不离心胸两肋,后不离两肾命 门。横、竖、左、右用肘,是讲肘打的方向,心胸两肋和两 肾命门,是讲肘打身前和身后的部位。“肘不下垂劲力飘,肘不相合劲力削工 主要讲无论在三 体势桩功中还是在练习五行拳中,肘必须有内含向下的沉、 坠劲,方为中节(肘)不空。否则,就会形成整个上肢的飘 浮,失掉它在攻防技击中的作用。合,是指两肘的劲力都要 有共同向里的拧劲和合劲,才能增大全身与上肢的合力。如 果肘不拧合,而是向外宣旋,那就会使身劲与手劲不合,使 整体劲力受到削弱分散。
总之,垂肘不外矽藏中,闭住五行永无凶,不漏空子无 其洞,重心不丢敌蓬进;时不含劲上肢空,膝不含劲下肢松, 腰不含劲全身空。中劲是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劲,也是最根本 的劲。若无中正之劲,则无固守之余,更无进攻之力。正如 拳经中所说的:“先打顾法后打人,便身是法乙手臂歌前臂斜度与肱同,腕骨高低与肩平,伸到极处不可展, 井池双穴离一寸。尺槎二骨须相交,阴阳相合劲力增,少阴 太阳筋宜挺,催发劲气到神门。“前臂斜度与肱同”讲的是上肢的角度。即当三体势站定 后,前臂与上臂的斜向角度,应该都是十度左“腕骨高低与肩平”,讲的 旺二是手在三体势中的尺寸。如果 …手伸得过高,则会使头后仰; 手若伸得过低,头又会形成前 低。前低与后仰,均不能令眼平视,故都是不正确的尺寸。“伸到极处不可展工 讲的是曲中求直、伸筋拔力。过曲 不及,过直不力,都不能达到伸筋拔力的要求和目的,唯有 伸到极处之后,意思在上肢中的经筋,仍然要有拔长的意 劲,并使上肢内有酸涨的感觉,即谓之“曲中求直”和“伸筋 拔力工“井池双穴离一寸"讲的是前上肢在伸到极处之后的尺 寸。“井”指的是肩井穴,“池”指的是曲池穴。当前上肢伸到 极处之后,若从肩部至腕部拉一条水平线的话,那么肘部的曲池穴与这条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应该是相离一寸左右。以上是将四句歌诀分开来解释。如果将这四句歌诀合起 来解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 的“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的尺 寸和标准。“尺槎二骨须相交,阴阳 相合劲力增”尺”指的是前臂 一内侧的尺骨,“梯”指的是前臂外侧的梯骨。“相交”是指在站 定三体势之后,前臂中的尺骨和桶骨,要由平时的平行状态 变为互相交叉的状态,即成为。槎骨在上为阳,尺骨 在下为阴。尺梯二骨的相互交叉,在形意拳中,即同称为 “阴阳相合九阴阳的相合,可以使上肢的撑劲和顶劲增大。 但是,尺槎二骨的交叉,需要通过手上的角度变化来完成o 如果手成立掌(即四指朝前上方,手心向左或右侧),尺梯二 骨就不能达到完全交叉的要求;如果手心完全朝正前方、手 背朝自己的面部,便又会因手转的角度过大而使尺梯二骨过 分交叉正确的手型,应该是从纵横两方向看,都符合于四 十五度,方谓之中正不偏。
“少阴太阳筋宜挺,催发劲气到神门”。“少阴”指的是手 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从心系上行于肺部,横出 腋窝下的极泉穴,沿上臂内侧之后缘,经青灵穴、少海穴、 灵道穴、通里穴、阴揶穴、般门k、少府穴止于小指内侧尖 端的少冲穴。“太阳”指的是小火由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的 尖端(少泽),沿手外侧之前谷穴、后谿穴、腕骨穴、阳谷穴、 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俞穴、天宗穴、秉风 穴、曲垣穴、肩外俞止于肩中俞。掌型的练法在三体势的桩功和劈拳的练习中,气血主要是以贯通这 两条经脉为主,同时也锻炼了手少阴经筋和手太阳经筋的坚 韧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气血贯注于神门穴,在手上有较明 显的阴阳、刚柔之别。气贯神门,在手掌的外沿上,尤其是 掌根小田部位可以成刚成实,而在拇指根节一端的鱼际,则 成虚成柔,这就是在同一只手上,既有阴阳相合的气血,又 有刚柔相济的劲力。在三体势中,因其所求的劲节不同,所以掌型的练法也 不相同。第一种是单合掌,也叫柳叶掌。要求将四指(即食指、中 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伸展,拇指宜屈曲前伸。这种掌的 劲节,既可以贯注在小指一侧的掌外沿上,又可以贯注在四 指的中节上。劲气贯注在掌的外沿上,主要是求其有劈劲; 劲气贯注在四指的中节上,主要是求其有按劲。但在练习时, 这两种劲不用以混在一起,必须分别练习。单合掌出现在三体势中的角度,仍然应符合纵向和横向 中的两个四十五度。第二种手型要求五指和整个手均放松,不可以含劲,要 自然地呈现出似掌非掌、似拳非拳,形成自然勾曲的形状。 这种手型运用在三体势中,并不是为了练习手上的功夫,而 是为求暗劲功夫,锻炼内劲的转移和变化(即将手下的劲气 转移至肘尖及前臂的尺骨上)。这种桩功,应该在明劲功夫 练好之后再练,否则气劲力仍不能得到手,气通上肢也难达 到。
第三种是八字掌,也叫麟角掌、羊角掌。这种掌型,主 要是取其以“食指为枪”之意,而且有勾挂、刁领之灵。其劲 力应主要贯注在拇指至食指之间的虎口上。在气血的运用 上,八字掌主要运用的是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手太 阴肺经起于中焦,上贯膈膜而入于肺,再出中府穴,经云门 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 太渊穴、鱼际穴而止于拇指内侧尖端的少商穴,手阳明大肠 经,起于食指外侧之尖端的商阳穴,沿食指外侧上缘,经二 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谿穴、三里穴、曲池穴、手五里 穴、臂疆穴、肩鹘穴、巨骨穴止于鼻准另一侧的迎香穴。从 经筋来讲,它仍然是运用手太阴经筋及手阳明经筋。第四种是剑诀掌(其掌型请参阅前图十八),这种掌型从 劲节上讲,主要是应集聚在中指和食指上,从气血的流注来 讲,主要是求其贯通手厥阴心包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 心包经,起于胸中,属于心包络,出胸循肋,由天池穴经过 天泉穴、曲泽穴、内关穴、劳宫穴而止于中指内侧尖端的中 冲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外侧尖端的商阳穴,循大拇 指一侧的臂上缘而止于鼻准另侧的迎香穴.从经筋的运用来 讲,也是运用的手厥阴经筋和手阳明经筋。
第五种是形意掌,又叫虎形掌。这是在三体势中最常见 的一种掌型,它要求拇指屈曲而前伸,虎口呈月牙形之半 圆,四指要伸中有曲,从曲中求直,指与指之间要自然分 开,食指中正,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弯曲度和向内收拢的 度数要依次增大,四指象风扇叶似地有一个拧旋之劲。这种 掌从劲力上来讲,主要是要把内劲贯注在小田上及小指一侧 的掌外沿上。从经筋来讲,主要运用的是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筋。从气皿来讲,主要是贯注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尖端的少泽穴,经后谿穴、支 正穴、小海穴、肩贞穴、喘俞穴而止于肩中俞。手少阴心经 起于极泉穴,经少海穴、神门穴而达于小指内侧尖端的少冲 穴)。第六种是鹰爪掌(其手型及要求请参阅第二章)。这种掌 从劲力来讲,主要是以中指领劲,然后贯满其余四指。从经 筋上讲,运用的是手三阴(即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经筋) 和手三阳(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筋)之阴阳六合经筋, 从气血上来讲,主要用的是手三阴和手三阳的经络(手阳明 为大肠经,通于食指之阳;手少阳为三焦经,通于无名指之 阳,手太阳为小肠经,通于小指之阳J手太阴为肺经,通于 拇指之阴;手厥阴为心包经,通于中指之阴J手少阴为心 经,通于小指之阴总之,手在三体势中,由于所求的劲节不同,因而所运 用的经筋、经络也各有其主,手型也多变各异,学者可以根 据自己的锻炼目的来选择练习,或者是分别练习。
浏览3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