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训练负荷作用下,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训练效应的 表现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运动员的训练程度、训练年限和不同的初始状态等。训练效应不仅表现在练习中和练习后的即刻,而且在练习后或训练课后的一定时间里将继续 延续着。与此同时,在运动训练中,后一次训练课经常是在机体未完全恢复,即前一次训练 课的延续效应未完全消失之前进行,这样一来,两次训练课的效应就叠加在一起。由此,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训练效应。第一种是即刻训练效应,是指练习或训练课 之中和结束的即刻,机体中由于练习作用所导致的各种变化,如果练习或训练课的负荷很 大,那么即刻训练效应可能表现出机体操作性工作能力的明显降低,能量储备大量地被消 耗等。第二种效应是延续训练效应,是指训练课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机体恢复过程 的异时性特点,同时,如果训练课的负荷很大,那么在机体中将继续维持着这些变化。第三 种是叠加训练效应,是指前后各次训练课的效应相互重叠。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重视增加训练效应,其原因在于:第一,在现代训练中,为了保 障达到预定的运动成绩水平,完成众多的训练内容和任务,往往不得不在一天中进行若干 次训练课,所以运动员的机体是在未得到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入下一次训练课的;第二, 仅依靠一次训练课的训练作用,往往不足以使机体的器官系统在某一方面出现深刻的形 态和功能变化,并导致相应的适应,所以,客观上也需要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相对集中地连 续或交替使用同类的训练作用,使得它出现叠加,从而对运动员的机体产生较强的作用。 但是,只有合理地利用叠加训练效应,才能使运动员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始终向着竞技专项 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和提高。如不能正确地利用叠加效应,则有可能导致“训练过度”和“疲 劳过度”等消极性现象分析训练练习或训练课及其训练效应之间的关系,应当指出,任何训练效应都不是训 练作用的机械结果。人的机体不是直接对训练作用作出反应,而是按照本身的功能规律性 和适应规律性对其调节改造的结果。安排运动训练如果违反了机体的适应、疲劳和恢复的 规律性,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三)休息作为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负荷和休息的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休息的安排不符合机体的 生物学规律性,而是符合运动训练的规律性,那么休息就成为运动训练的有效组成部分。 在这里,必须注意休息的持续时间和休息的特征,过短或过长的休息,以及不合适的休息 特征都可能破坏训练效果。运动训练中休息的作用:在运动训练中,休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为了消除疲劳,恢复机体的操作性工作能力。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休息的 这一方面的作用受到了格外重视。在休息期间,除消极性休息(如睡眠)以外,采用了一系 列积极的措施促进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为了促进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主要采用三类手段。第一类是教育学手段。例如在练习间安排积极性休息,又如在训练课结束时安排一些 放松整理性练习。此外,如果一天中进行若干次训练课的话,一般其中只有一次是所谓的 主要训练课,而其他的是辅助性训练课,所有这些都属于教育学手段。第二类是医学生物 学手段。例如各类理疗、维生素、按摩等。第三类是心理恢复手段。第二方面,休息是作为调节训练作用的手段。根据训练任务,可以将下一次训练课安 排在机体不同恢复程度的状态下进行。根据机体操作性工作能力的恢复程度的特征,下一 次训练课可以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进行。第一种,是在机体工作能力尚未完全恢复(间 歇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增强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机体各器官系统 的形态功能变化。第二种,是在机体工作能力基本恢复(比较充分的间歇时间)的情况下进 行,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巩固已有的运动能力,但无法保障增强适应效果。第三种,是在机体 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恢复(合理的间歇时间)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适应效 果。由此可见,合理地确定各次练习间、训练课间休息间歇的持续时间,对于训练效应具有 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中使用不同类型休息的意义:众所周知,存在不同特征的休息,即积极性 体息和消极性休息。不少研究证明,休息的特征无论对于调节训练作用,还是对于机体操 作性工作能力的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训练间歇期间应当采用哪一种休息,首先取决于 训练任务和在此之前的负荷特征。一般来说,无论在动力性练习还是静力性练习之后,采用积极性和消极性休息相结合 的方式,尤其是先采用积极性休息,随后采用消极性休息更为有效。例如,武术运动员训练 中经常使用的“站桩”练习,这是一种静力性练习,由于在完成静力性练习时,肌群处于等 长性紧张状态,这时候压迫了血管壁,因此血流不通畅,代谢产物无法及时得到排除。要是 代谢产物长时间堆积在肌肉中,就会促使肌肉不适当地营养性肥大。为了不引起肌肉过分 的营养性肥大,当采用间歇练习法组织静力性练习时,在间歇中就应当采用一些动力性的 练习,以便加快代谢产物的排除。综上所述,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机体施加训练作用的主要因素,因 此掌握训练负荷的定量化评定方法,把握在训练负荷作用下机体中出现形态和功能变化 的规律性和适应规律性,了解训练效应的不同类型,以及负荷和休息之间相互制约的特 点,对于解决不同的训练任务,对于在训练负荷方面合理地安排训练过程具有重要的意 义。为了合理调节训练效应,使得既能增强训练效应,又能避免由于训练作用的过分叠加 而引起“训练过度”现象,重要的是按各类同期的结构来安排训练过程。这方面将在以下内 容中叙述。运动成绩的增长,毫无疑问,首先取决于青少年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效果。根据青 少年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主要方向,可以划分出基础训练阶段、初期专项化阶段、深入 专项化阶段。这些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各个不同单项的特征和运动员训练程度等。在转 入下一阶段训练时,应当考虑到运动员的生物年龄、身体发育水平,以及承受更大训练负 荷和比赛负荷的可能性。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方法原理。多年训练应当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重要的是要保障从儿童、少年、青年到成年 的过程中,在训练任务、手段和方法方面的相互衔接,应当顾及最高运动成绩的水平和达 到这一成绩的最佳年龄。不断增加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手段时,应逐年增加专项身体训练的比 重和相应减少一般身体训练的比重。实践证明,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的训练,在初期专项化 阶段中一般身体训练约占30% ~40%,而专项身体训练约占60%〜70%;在深 入专项化 阶段中,这两者的比例分别为20% ~30%和70%〜80%c不断地完善运动技能。在初期专项化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合理的专项运动技能 基础和增强一般运动技能,并且根据运动员个人能力的特点,逐步确定技术风格的基本方 向,而在深入专项化阶段,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某些技术细节,使整套动作进一步达到高 度协调。正确地计划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在多年训练中,运动员机体功能可能性的提高 和运动技能的顺利完善,主要是依靠不断地增长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量和强度。在训练 负荷量和强度的增加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训练负荷不仅应当完全符合运动员的年龄和 个体的可能性,而且要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训练程度的提高。在从事训练的初期,正在发 育中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十分敏感,适应过程进行得比较强烈,换句 话说,负荷量或强度的适量增加就能引起机体内明显的反应。随着身体训练程度和各器官 各系统的功能可能性的提高,形成长时间的适应性反应的速度明显地减慢。这一规律性既 表现在多年训练的开始阶段,也表现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在多年训练各个阶段中,要全面地发展各种身体素质,要顾及各种素质拥有不同 的发育敏感期。在敏感期中要合理而系统地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机体施加针对性的训练作 用,那么各种身体素质都能获得极为有利的发展可能性。与此同时,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时,毫无疑问也必须顾及由竞技武术单项的特征对运动员所提出的要求,顾及专项身体素 质的有效发展。
浏览4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