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训练过程的安排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各个时期和阶段中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 各个参数(负荷量和强度)的值和对比关系;各部分训练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一般训 练和专项训练等)的比例及其变化;各个时间阶段(训练课、阶段、时期、各种周期)的划分和 相互配置孩1.训练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形成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前提。 竞技状态是指在训练大周期中形成的、使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准备程度状态,它的 形成和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性,在不同的训练程度上形成的竞技状态表现出不同的水 平。研究证明,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竞技状态的获得阶 段、相对稳定(保持)阶段和暂时消退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导致在训练大周期中划分出三个 时期,即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个训练大周期(单周期)、两个(双周期)或两个以上的 大周期。目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比赛计划,一般全年安排1 ~2次重大比赛,因此可以将 全年训练过程安排成单周期或双周期。对于训练水平低、年龄小,没有能力参加较高等级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主要任 务是完成基础训练,所以就不一定按大周期的结构来安排全年训练过程。虽然如此,但仍 要按训练过程的不间断性原则来构造全年训练过程。准备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全年训练大周期来说,占中心地位的是准备期。准备 期可以分成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训练阶段。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基础训练阶段的持 续时间相对比较长。准备期基础训练阶段:准备期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提高和完善形成竞 技状态的前提。这些前提包括提高机体的功能可能性水平,多方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 技能。在这一阶段中,一般训练手段使用的比重较大。所谓比重大,仅仅是针对以后各阶段 而言,也就是说,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一般训练手段的使用量超过以后各阶段中的使用量。 在这一阶段中,专项训练主要针对掌握专项技能的某些部分。在基础训练阶段中,训练负荷的一般趋势是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逐渐增长,但以负荷 量的增长为主。在这时较快地提高负荷强度是不适宜的,这不仅因为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 练中,在未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前,不宜较快地增长负荷强度,因为这样做无法保障竞技状 态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这一稳定性首先取决于训练负荷量的大小,以及完成这一负荷量 的持续时间。这一规律性使得在基础训练阶段中应当花费较长时间,用于完成和提高负荷 量,以便为随后负荷强度的提高打下基础。准备期专项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形成竞技状态。训练内容集 中在保障发展专项训练程度,提高专项身体训练程度,深入掌握和完善专项技能。在这一 阶段中,一般训练手段的使用量减少,而专项训练练习和比赛练习的比重则有所增加。在专项训练阶段中,负荷强度持续提高,主要表现在提高完成整套动作的速度、节奏 和力度等方面。随着负荷强度的提高,负荷量先是保持稳定然后开始下降。这是因为,第 一,必须为负荷强度的提高建立必要的前提,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发展训练程度的主要方面 是负荷强度。第二,需要减轻机体中由于极大的负荷量所引起的适应性变化。只有在一定 的时间里通过降低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才能把前一段训练工作的积极效果“传导”到 运动成绩中去。降低训练负荷量时,首先降低一般训练练习量,然后专项训练量也开始降低。竞赛期和过渡期:竞赛期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竞技状态,并将其反映到优异的成绩 中去。在竞赛期中比赛练习的使用量增加,同时使用提高专项工作能力的专项训练手段。 这时候一般训练练习的使用量降低,主要用于维持机体的一般工作能力水平和积极性休 息。在竞赛期中,在比赛负荷强度继续提高的同时,要配合使用恢复性手段,以保证运动员 的机体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恢复。在竞赛期中,赛前心理训练的成分增加,用于增强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动 机和保障运动员在赛前形成良好的状态。对于在夏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应当安排3 ~4周的过渡期,用于积极 的休息和维持一定工作能力。在过渡期中应当避免较长时间的停止训练,因为这将给下一 个训练大周期开始时重新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工作能力、恢复已经达到的身体素质水平 和技能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过渡期中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一般身体训练,应当避免单调 的负荷,而应使用多种训练的游戏法,以促进积极的恢复。过渡期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分析 这一年训练工作情况和制定下一年度的训练计划。如果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一年中没有定 期参加比赛,没有完成很大的负荷或较少上场比赛,那么就不一定安排过渡期。2.训练小周期的安排特点:训练小周期是指持续时间3~10天,多数情况下是7天的 训练结构单位。训练小周期至少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训练剌激作用,通常要求 达到一定的疲劳;第二部分用于恢复,通常安排在小周期的结尾。在现代运动训练中,经常按一定的模式来安排小周期,主要类型的小周期是训练小周 期和比赛小周期,而辅助类型的小周期是指赛前小周期和恢复性小周期。训练小周期按照其不同的作用,可以分为普通型训练小周期和冲击型训练小周期。普 通型训练小周期的特征是训练负荷比较平稳地增长,在这些小周期中负荷量可能很大,但 训练负荷强度则不一定很大。普通型训练小周期经常用于准备期的基础训练阶段中。冲击 型训练小周期的特征,除了负荷量较大以外,强度也很大,由于在这些小周期中经常使用 若干次最大负荷的训练课,因此必须与其他中小负荷的训练课交替使用,由此不可避免地 使冲击型训练小周期中的负荷动态表现出波浪形。赛前小周期的特征是模拟即将面临的比赛的各个方面,包括比赛规程规定的条件和 外界环境条件,以及施加训练负荷的时间与举行比赛的时间的一致性等。比赛小周期的安排,应当服从于要使在比赛前出现的最佳的状态,促进比赛过程中机 体工作能力的恢复和“超量恢复”,以便保障把运动员已获得运动成绩的可能性在比赛中 充分地表现出来。恢复性小周期通常安排在重大比赛之后和连续使用若干个训练小周期之后。其特征 是降低训练作用,而增加积极性休息的天数。在安排训练小周期时必须顾及由于各次训练课所引起的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特征。为 了正确地安排小周期,必须了解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负荷对运动员产生怎样的作用,在 训练负荷后的恢复过程表现出怎样的动态和持续时间。前面曾提到过,训练效应拥有三种 基本类型:即刻的、延续的和叠加的训练效应,也提到过下一次训练课可能在机体适应和 恢复的三种不同情况下开始。有人曾提出,既然在超量恢复的前提下开始下一次训练课最有效,那么为什么要使前 后两次训练课的作用相互叠加而增加作用程度呢?这一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它把运 动训练看做是单纯的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提高机体工作能力的生物学过 程。运动训练是教育过程,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除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以外,还须解决发展 身体素质、完善技能和发展心理能力等一系列任务。要是完全按照超量恢复的规律性来安 排小周期的训练,也许一周中只能安排1〜7次训练课。这对于现代运动训练来说,显然是 不现实的。与体育教育不同,在运动训练中为了既能顺利地完成各种各样的训练任务,同 时也顾及超量恢复原则,在小周期的安排中经常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小周期作为一个独 立的结构单位,在小周期结束时安排较长的休息,例如星期日,以便保障机体各器官和系 统功能的超量恢复。第二,在小周期内采用波浪形动态来安排训练负荷,即交替使用大、 中、小的训练负荷,以避免训练作用的过分叠加,同时有助于促进恢复过程。第三,在小周 期中不仅交替使用各部分训练内容,同时交替安排不同方向的训练负荷。现代研究证明, 由于某一方向上的紧张工作,使运动员机体的工作能力出现下降,并不意味着运动员已不 能在最近时间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较高的工作能力。例如,当决定速度能力或者最大力量 水平的机体功能系统出现深疲劳时,要求长时间的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过若干小时 后,运动员不能在完成其他方向(例如有氧方向)的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工作能力。这样一来,有足够的根据表明,在安排训练小周期时,不仅应当交替使用训练负荷不 同的训练课,而且应当交替安排不同方向的训练课,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时间对运动 员机体施加训练作用,而且可以避免训练过度的消极现象的出现。训练课的安排特点:训练课是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单位。在训练课中要完成各种 各样的任务,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和完善运动技能,以及培养专 门的意志品质。影响训练课结构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课的任务、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性、负荷的大 小、练习的性质及其安排顺序,以及工作和休息的节奏等。
浏览4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