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运动训练中疲劳、
教学目的:
- 了解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的概念和机制,掌握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超咕恢复的方法;
- 了解运动员医务监督的内容和方法,以便在运动实践中加以应用。
教学安排:总时数10学时。其中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作业2学时。
运初榷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能力暂时的下降现象。 运动性疲劳的这一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生理性疲劳,因而与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的病理疲劳不同;其二是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 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休息是可以恢复的,因而与过度疲劳有区别。
(二)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认为运动性疲劳是大脑皮层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雅科甫列夫(1971)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当长时间工作引起严重疲劳时,全部大脑中ATP水平明显降低,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高,该实验结果支持了 “疲劳伴随着保 护性抑制发展的观点”。虽然疲劳往往伴有抑制过程的发展,但疲劳和抑制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很大的区 别。疲劳只有当工作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是工作器宫物质代谢产生障碍的结果。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机体调节功能活动的积极过程,在过度疲劳时,抑制过程不但不发展,还可能削弱。
- “堵塞”或“窒息”学说
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19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 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这些物质即乳酸等。1907年弗莱彻 和霍普金斯发现疲劳的肌肉中乳酸浓度增高。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由于肌组织和血液中的pH值下降造成的,一是阻 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向肌肉的传递。二是限制
磷酸果糖激酶及降低辅酶吊:及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三是使钙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与放松能力下降。
- “衰竭"学说
能源缺乏会明显影响疲劳过程,许多研究都已表明了某种能源的消耗与疲劳过程有 直接关系。能源缺乏的性质取决于肌肉活动的类型,以及运动单位募集方式。磷酸肌酸的浓度在最大强度运动时下降很快。持续2 ~3分钟运动至力
竭时,磷酸 肌酸浓度接近零,而ATP浓度仍接近安静时其浓度的60% ~70%。长时间运动产生的疲劳和肌糖元的贮辱下降有关。当低于贮量20%时,则运动员不 能输出最大能辱,同时血糖水平也下降,减少大脑和肌肉组织糖的供应,尤其影响大脑 正常的能M供应,使神经系统功能下降,这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
-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水盐代谢紊乱,渗透压改变,激素不足等将导致疲劳。哈佛大学疲劳所发现,高温卜作业的工人因排汗增多,迅速达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给予饮水不能缓解,必须服用含氯化钠0.04% -0. 14%的水才能克服。
(三) 运动性疲劳的年龄特征
儿童少年运动时容易产生疲劳。研究表明,进行3分钟最大强度运动时,如果以 20-30岁的成人工作能力为100%,则9岁工作能力仅为成人的40%, 12岁为69%、 15岁为92%。
(四) 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运动性疲劳不同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身体疲劳,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同专项运动 的疲劳特点不同。第二,不同专项运动性疲劳的共同规律是,比赛时在该专项运动时间内强度达到身体的生理极限水平,而在训练期中,根据专项的要求,采用不同训练手段,身体的负荷强度与虻都要达到一个最大的适应水平,通过训练使疲劳达到最大而又最适宜的深度,并要符合运动后的疲劳消除与恢复过程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运动能力,适应专项运动体能的需求,为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物质基础。
运动性疲劳表现多种多样,如工作效率下降,动作减慢,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和节奏性紊乱,运动性和植物功能活动协调性变坏。在疲劳加深过程中表现为神经和肌肉组织,以及感觉系统的兴奋性、灵活性下降,心率和呼吸加速,心搏量减少,呼吸变浅,排汗量增加等等。
评定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学观察法
- 生理、医学指标剥J定法
常用的方法有:
- 闪烁值法。疲劳时,闪烁值下降。
- 皮肤空间阈法。用触觉针刺激皮肤某个部位,当疲劳时,能分辨出两点的最小 距离增大,即两点辨别上升。
- 膝跳反射阈法。疲劳时,叩诊锤击股四头肌腱的力量加大才引起膝跳反射,即反射上升。
- 体位血压反射。卧坐姿势变化时,出现血压变化,疲劳时,其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 呼吸耐力测定。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30秒钟(包括吹气时间在内),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 心电、肌电和脑电测定。疲劳时,心电图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肌电脉冲频率降低而振幅增高,电机械延迟延长,脑电g波明显增加。
- 反应时测定。疲劳时,眼一手反应时和耳一手反应时均明显延长。
- 尿蛋白测定。大运动量训练后,尿中可能会出现蛋白。病理原因除外,运动后出现尿蛋白称为运动性尿蛋白。运动性尿蛋白一般可持续24小时(几小时~48小时), 如果尿蛋白含量增多,且长时间不恢复,说明运动量过大,机体疲劳较深,需要调整。
-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含铁蛋白质,又叫血色素,血红蛋白是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如果血红蛋白下降10%以上,同时运动成绩下降,表示身体机能状况不好,疲劳较深,应注意调整运动量。
- 定量运动负荷试验。疲劳时,完成定量负荷后,身体反应加大,脉搏、血压的变化明显增高,且恢复时间延长。
- 血睾酮测定。疲劳时,血睾酮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下降, 恢复能力下降。
运勒后的棱聂虻程
在训练结束后,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这一段机能变化,叫恢复过程。
(一) 恢复的意义与作用
恢复与训练同等重要。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即训练的目的 就是要给机体以适宜刺激,使机体疲劳,而疲劳本身不是训练的目的,机体疲劳后必须经过恢复,特别是要经过超最恢复,其机能水平才能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后,能否迅速而充分地恢复,将直接影响着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 恢复的阶段性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整个消耗与恢复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时能量物质的消耗小于恢复,所以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运动后能量物质的恢复大于消耗,所以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系统机能逐渐 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运动时被消耗的能量物质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原来水平,只是过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回到原来水平。
(三) 超量恢复的含义及基本规律
运动时被消耗的物质不仅能够恢复到原来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会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情况,这叫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的程度同肌肉活动的剧烈程度有关。试验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就越明显。超量恢复的出现是由于运动时能量消耗大,肌肉中无氧代谢产物(如
乳酸、酮体等) 使细胞内有氧代谢旺盛的线粒体处于抑制状态,运动后抑制线粒体的条件解除,引起过最能量产生。
三、过於疲劳的舍乂&慕布规律
过度疲劳是指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间过分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也称为“过度训练”。有人认为,过度疲劳仅指早期过度训
练。
(一) 原因
1-训练安排不当。训练中未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缺乏明显的节奏,过多地采用与身体训练水平不相适应的运动最,持续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未充分注意个人特点、区别对待(如年龄、性别、运动水平等),没有考虑季节、气候变化而做适宜的调整,没有及时调整运动员的不良症状、运动量和训练内容等。
浏览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