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河北武术文化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进行河北历史地域的界定、河北 武术文化的概念分析等一系列先导工作,以便明确本书的相关研究前提,并在此 基础之上渐次导入本书的主体内容部分。

第一节河北历史地域界定与河北武术文化概念

什么是“河北武术文化”?这是本书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而关于“文化”概 念的界定又是一个中外学者见仁见智、难以定论的问题。既然“中国的问题,最根 本的还是文化的问题”,®那么,在进行河北武术文化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就需要对 “河北武术文化概念”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作出“最根本”的思考。

研究河北武术文化,必然要首先涉及河北地区的传统称谓——“燕赵大地”。 河北古称燕赵大地,事实上也是燕赵地域的主体部分和传统代名,而伴随着我国 历代行政区域的设置变迁,关于燕赵地域的历史范围,长期以来也有着多种不同 的相应称谓。例如,在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一书 中,其“总论”部分关于“燕赵文化”内容的第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一一“燕赵文化 萌生、成长于北方草原和中原农耕区域的结合部一一河北省境内”。该书的“燕赵 文化卷”中,虽然没有对于燕赵历史地域的范围进行明确地划分,但是在字里行间 都清晰地表达出“河北大地”的主体概念,而且此“河北大地”的范围明显是包括北 京、天津在内的新中国河北省设置以前的“河北大地”的传统称谓,实际相当于现 在的河北省全境和北京、天津的总体区域。据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该书中所指 的“燕赵地域”显然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和京津地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 月出版的《燕赵文化系列》丛书也没有明确地表达出“燕赵地域”的具体历史范围, 而是以一个“河北”的称谓总体以概之,细观其内容,似乎也给人一种类似上述《中

①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丨年版,第97页。

国地域文化》称谓的感觉。从内容上看,关于“燕赵文化”中“燕赵地域”的范围,在 提出其在历史不同时期相应有所变更的同时,以上两种学术著作的内容主体都采 用了“现在的河北省和京津地区”的称谓。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全书共十典百志的《中国文化通志》第二典“地 域文化专典”的《燕赵文化志》中,关于“燕赵地域”的范围界定较为详细和全面。 其导言部分指出:“燕赵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就其在全国的地位而言,经历过三 次大的变化。战国时期,燕赵是指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和赵国。燕赵两国的疆域范 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麓,西至太行山,南抵古黄河,东临大海。在这样一个大的 范围内,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和山西省北 部地区……在当代中国,作为地域概念的燕赵,只有河北省沿用这种习惯称谓,流 行于世。”在接下来的具体分析中,该文又指出:“今河北省总体讲位于黄河以北, 实际上已远离黄河北岸。因此,燕赵地域的南部,具体讲是按现行政区以河北省 磁县为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丛书》 中张京华的《燕赵文化》是关于燕赵文化研究的一本较为重要的著作。该书作者 张京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燕赵区域的主体是南至黄河,东临大海,西抵太行山, 北以燕山山脉为界这样的一个四至范围。” ®事实上,张京华的这个结论应该说就 是指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和京津地区在内的大致框架范围,而且,其《燕赵文化》一 书中也明确提到了京津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河北地理范畴的事实,二者从河北 区划脱出也只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产物。

综合以上几种主流观点,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在大体上是保持一致的,其中张

杜荣泉等:《中国文化通志•地域文化专典•燕赵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丨998年版.第5页。

张京华:《地域文化的界定——以燕赵文化为例》,智识学术网,2005年7月20日

京华的结论及其相关分析应该说是更为值得信服.因此,本书在沿用该观点的基 础上,把“燕赵地域”界定为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和北京、天津地区在内的大致地域 范围,本书在进行河北武术文化研究时也以这一界定为前提,主要以河北大地所 代表的当代行政区划背景下京津之外的相关地理范围为关注点,在适当兼顾古燕 赵地域其他部分的同时,以该界定地域内的框架范围作为主要对象进行相应研究。

“雄踞河北,内含京津。”如果说燕赵地域的地理范围可以用这一称谓来概括 的话,那么,本书指的河北武术文化的相应地理疆域显然可以用当代北京、天津之 外的以河北省为主体的相关地域为范畴,由此出发,河北武术文化的概念也可以 基本概括为:河北武术文化是指分布在以当代河北省行政区划为主体空间的继承 了传统燕赵地域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相关武术活动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创 造过程的总和。

这一概念,大体上包括了几点相关内容:河北武术文化首先是一种与武术有 关的人类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创造过程的总称;这种武术文化活动主要发生、 成长于以当代河北省行政区划为主体的地理空间;这种武术文化体系与燕赵地域 的传统认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燕赵地域武术文化的代 称,因此也自然而然地继承并体现着燕赵地域文化的主体人文内涵、核心历史传 统及其相关文化精神。

上述河北武术文化的概念提出主要参考了作者本人在博士论文中围绕燕赵 武术文化的相关认识。在2008年6月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中,本人曾经把燕赵 武术文化界定如下:

燕赵武术文化是指拥有博大包容胸怀和开放革新传统,以气势恢宏、宽广宏 富、刚健有为、尚武爱国等为突出特征的分布在燕赵地域内的一切与武术活动相 关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创造过程的总和。

虽然列出了本书关于河北武术文化的认识依据,但我们在此还需要郑重强调 的是,关于“河北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只是为促进河北武术文化发展规范化的 一种积极尝试,它体现着本书作者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认识与相关思 路,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关于河北武术文化的个人认识。常言道,没有最好,只有更 好。在当代武术研究中,有关概念的认知与界定普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异议乃至 争议,其中各界围绕“武术”概念的认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正如关于“文化”概 念的认知曾经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反复锻冶、熔铸的过程一样,关于“河北武术文 化”概念的认识也必将随着人们对于武术文化理解的不断进步而更加深人和完善。

本书在此提出这一基本概念,另外一个用意还在于针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倡导 与强调。和任何事物一样,武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之中。不同时期 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都会存在着差异,因而对于武术概念的表达也就必然不会一 样。“自从殷商甲骨文出现了武术的象形字,它就成了中国武术文化教育兴起的 明朗标志。”0从《诗经.巧言》中的“无拳无勇”到“止戈为武”中“武”字的出现,历 经汉代的“武艺”、南朝的“武术”、民国时期的“国术”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直 至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规定“武术”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法定用语,武术概念经 历了漫漫千年的演变历程。1997年版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武术理 论基础》从文化的“三层次说”出发将武术文化划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 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武术技术、器械、练功器具、场馆、 服装等内容;次者泛指武术组织方式、承传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武德内容、 比赛方式等内涵;后者则是最内层或最深层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层,主要包括武 术文化形态所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内容,即:道与理是核心层, 礼与艺是中间层,技与术是外显层。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武术文化的认识却 大多集中或偏重于以武术技术、器械、练功器具、场馆、服装等内容为反映的“物器 技术层”范畴,武术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特质往往轻易地受到了不少人士的忽略或 忽视,再加上武术一贯流行于民间的大众“俗文化特征”,社会上也多倾向于习武 群体文化较为欠缺甚至素养相对“低下”的惯性认识。我们一向认为,武术的魅力 与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武术人的素质与修养决定于其所理解或接受的 文化因素,而这种认识也贯穿于本书乃至作者本人的武术实践以及研究过程。如 果说本书与其他相关作品多少有所区别的话,其意义或许便在于此。实际上,“文 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又在近代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后,被赋予新的涵 义,我们再度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以及河北武术文化的概念,初衷不言而喻。愿 武术博大精深的传统内涵汇成令人神往的智慧之海,武术的涵化育人功能也必将 曰益成为其持久存在的文化根基!

浏览7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