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之所以被称为燕赵大地,无疑与古时的燕、赵两国密切相关。在我国历 史上的战国时期,燕国、赵国等都曾经在这里建都,“燕赵”之称,因而得名。《中国 地域文化》就直观地指出:“燕赵文化萌生、成长于北方草原和中原农耕区域的结 合部一-河北省境内。”②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河北文化有着悠远的历史轨迹,史前传说中的中华民族 远古先祖黄帝、炎帝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踪迹。早在70万年前,这里就产生了由北 京猿人组成的以血缘家庭为特征的原始人类组织形式;一万八千年以前。

郭志禹:《武术文哲子集一基本理论与思维的探讨》,上海:上海体育学院辅助教材2003年版,第 72页。

中国地域文化编委会:《中国地域文化(下册)》,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这里的北京山顶洞人发明的人工火堆便照亮了华夏神州大地;自从新石器时期冀 南“磁山人”播种的粟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这块土地上便诞生了原始农业;红山文 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玉龙”,更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鲜明久远的例证;伴随 着涿鹿之战中炎黄二帝战蚩尤的传说,远古的中华先祖在燕赵大地上开始了原始 的民族交融。

河北文化是由“燕文化”和“赵文化”两种文化类型共同融合成的一种地域文 化,它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内涵,同时也拥有着迥异于中华神州其他地域的鲜 明特征。河北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河北文化首先拥有南北交汇的基本特征。作 为北方文化中心的河北文化,正是凭借着中原与草原交接点的天然优势,吸纳了 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精华,带着自身固有的优秀和特质,随着岁月的演进而不 断丰富和臻于完美。从民族分布上而言,河北文化是一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 化,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上看,它又具有平原文化和旱地农耕文化的特点。虽 然,河北文化的这些情况对中华文化而言并不是唯一的,与河北相邻的三晋、关中 等地域基本上也有着同样的特点。但是河北文化的这种特征表现得尤其典型。 这一区域“在其兴盛时期曾经是整个北方基本农业经济区的一部分,在其衰落时 期又是北方各民族融合与冲突的一个窗口,是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北移和经济重 心南移中一个敏感的焦点”。所以这一区域“伴同整个古代文明的兴衰,是古代文 明由盛转衰、再由古代开始近代、现代化转变的一个缩影”。®

河北文化的特征来源于其前身燕赵文化悠久而独特的“慷慨悲歌”的传统。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燕赵文化》指出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地域则具有“慷慨悲 歌、好气任侠”的独特文化特征。在历史上,“慷慨悲歌”是由燕赵区域产生并以燕 赵区域为典型的。“在其他区域,慷慨悲歌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燕赵区 域,慷慨悲歌却已是普遍的特征和特殊的标志。从时间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征 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到明清时期其余音遗响 不绝如缕,前后持续二千余年,确已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传统。所以,燕赵区域的 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燕赵区域在 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具有既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 江南的特点”。®

相关资料显示,“慷慨悲歌”在燕赵文化史上有过三次显著的出现标志:《史 记•刺客列传》和古小说《燕丹子》中关于荆轲刺秦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 离击筑,荆轲悲歌慷慨的悲壮场景描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 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多气、峥嵘(唐代诗 人元稹等关于曹氏父子“横槊赋诗”的评价是“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是燕赵文

张京华:《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燕赵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本节中“慷慨悲歌”部分参考并引用了张京华《燕赵文化》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后期藩镇割据,“河朔三镇”雄踞北方,韩愈作《送董 邵南序》中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之感,这是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 慨悲歌。张京华先生在《燕赵文化》一书中精辟地分析和论证了燕赵悲歌产生的 原因,指出“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 形成和成熟。因为从此以后他们的事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慷慨悲歌的风格, 便成了燕文化最主要的特征。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从此以 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了……赵文化武勇任侠的特征也形成于战国时期, 以赵武灵王的胡服尚武为最主要标志……战国结束以后,原赵国版图划为郡县, 赵地也和燕地一样都具有近边和尚武的特点,二者更加趋同,在地域和文化上都 更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沙丘、中山、邯郸时, 也使用了‘悲歌忧慨’一语。通过《史记》、《战国策》、《燕丹子》等书的叙述,定型于 战国时期、以慷慨悲歌为特征的燕赵文化被历史地记载下来了”。®

“慷慨悲歌”之外,燕赵文化还具有“好气任侠”的显著特点。燕赵地域的游侠 志士在此先不赘述,与游侠密切相联的通常又有行侠仗义与锄强扶弱,这些又往 往与武术发生着自然的相互作用。历史上,燕赵地域的人们擅长骑射,惯见刀兵, 性情耿烈,尚武好勇,具有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等的特点。这一 特点不仅造就了燕赵文化的“好气任侠”特征,而且也直接促生了这一地域源远流 长的尚武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名垂青史的刺客剑士,大部分都与燕赵地域有着渊 源与联系。

燕赵文化是当代河北文化的前身,作为燕赵文化主体,河北武术文化无疑承 载着燕赵文化的浓郁传统并且体现着燕赵文化的宏观特征。只有了解这些文化 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河北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事件和文化现象,从而更 深地认识河北武术的宏观特征并由此开悟地域武术文化史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浸 染与熏陶,而后者的意义至为关键,在我们看来,这不仅是中国武术长盛不衰的底 蕴同时也是武术文化传承千年的命脉!以此为起点来回顾中国武术发展历史,以 此来透视地域武术文化的多彩面孔,我们不难清晰地感受到武术的文化本色以及 在文化滋润下的武术演进历程。是文化,让武术告别了蒙昧残酷的原始杀戮时 代;是文化,让武术历经千载而不灭;是文化,至今仍吸引着众多痴心不改的人们!

①张京华:《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燕赵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土的“中华第一玉龙”,更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鲜明久远的例证;伴随 着涿鹿之战中炎黄二帝战蚩尤的传说,远古的中华先祖在燕赵大地上开始了原始 的民族交融。

河北文化是由“燕文化”和“赵文化”两种文化类型共同融合成的一种地域文 化,它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内涵,同时也拥有着迥异于中华神州其他地域的鲜 明特征。河北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河北文化首先拥有南北交汇的基本特征。作 为北方文化中心的河北文化,正是凭借着中原与草原交接点的天然优势,吸纳了 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精华,带着自身固有的优秀和特质,随着岁月的演进而不 断丰富和臻于完美。从民族分布上而言,河北文化是一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 化,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上看,它又具有平原文化和旱地农耕文化的特点。虽 然,河北文化的这些情况对中华文化而言并不是唯一的,与河北相邻的三晋、关中 等地域基本上也有着同样的特点。但是河北文化的这种特征表现得尤其典型。 这一区域“在其兴盛时期曾经是整个北方基本农业经济区的一部分,在其衰落时 期又是北方各民族融合与冲突的一个窗口,是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北移和经济重 心南移中一个敏感的焦点”。所以这一区域“伴同整个古代文明的兴衰,是古代文 明由盛转衰、再由古代开始近代、现代化转变的一个缩影”。®

河北文化的特征来源于其前身燕赵文化悠久而独特的“慷慨悲歌”的传统。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燕赵文化》指出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地域则具有“慷慨悲 歌、好气任侠”的独特文化特征。在历史上,“慷慨悲歌”是由燕赵区域产生并以燕 赵区域为典型的。“在其他区域,慷慨悲歌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燕赵区 域,慷慨悲歌却已是普遍的特征和特殊的标志。从时间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征 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到明清时期其余音遗响 不绝如缕,前后持续二千余年,确已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传统。所以,燕赵区域的 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燕赵区域在 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具有既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 江南的特点”。®

相关资料显示,“慷慨悲歌”在燕赵文化史上有过三次显著的出现标志:《史 记•刺客列传》和古小说《燕丹子》中关于荆轲刺秦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 离击筑,荆轲悲歌慷慨的悲壮场景描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 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多气、峥嵘(唐代诗 人元稹等关于曹氏父子“横槊赋诗”的评价是“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是燕赵文

浏览1,1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