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巴蜀文化考古领域取得巨 大成果后,巴蜀学术界学者和专家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 期显著的继承性和在不同发展阶段显著的地域特色,因而提出广 义巴蜀文化的新概念,即指从古至今巴蜀地区的文化。巴蜀文化 研究在经历了前期的文明探索取证阶段后,开始逐渐转向传统与 现代结合的新发展时期,从此,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进人了百花 齐放的繁荣阶段。尤其是近十年来,巴蜀文化研究成果和内容更 加丰富。如相关巴蜀文化研究机构的创立和相关刊物的出版。 1993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成都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 为较早研究巴蜀文化的专业性研究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四 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协 同创办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华文化论坛》杂志和《中华文化 研究通讯)〉交流刊物3 1999年,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所成立。 该所以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实体,研究人员来自历史系和 历史研究所的部分学者和专家,该所已逐渐成为全国唯一的巴蜀 文献收藏、整理、管理和信息检索中心、学术研究中心。随后, 四川师范大学也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并成为教育部批准的 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等。此外,2001年由巴 蜀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组织出版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巴蜀 文化系列丛书”出版,从宗教、文化、哲学、戏剧、经济、方 言、城市建筑、科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论述巴蜀文化发展较为科学全面的巴蜀文化系列丛书。

改革开放以来,巴蜀文化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党和国 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巴蜀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巴蜀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巴蜀文化的发展注人了 新的内容。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正确决策的实施,西部开 发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必然推动巴蜀文化的 现代发展,巴蜀文化在21世纪将走入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先后被秦所灭并归属秦国管辖, 从此,巴蜀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巴国和蜀国独立状态,成为巴蜀各 族互相混合生长的统一发展区域。秦汉是巴蜀武术初期发展的重 要时期,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崇巫尚鬼的传统人文氛围为 道教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而道教文化的产生对于巴 蜀武术的萌芽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始自秦汉直至 明清时期由于客观的需求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巴蜀地区发生了重 大的移民历史事件。大量移民的涌人不仅改变了巴蜀地区种族人 口的分布、传统文化的结构,而且对巴蜀武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是我国重要的宗教之-,巴蜀地区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在 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地处偏远的古代巴蜀地区为何能成 为道教萌芽的发源地以及巴蜀地区道教文化对当地武术产生了哪 些影响,都将是我们分析巴蜀道教文化与巴蜀武术相关问题的关

注焦点。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于中国的影响较大。鲁迅

对此评价道:“中国人的根底全在道教。”由此可见道教在传统 中的重要性。巴蜀之地在古代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影响,如四川 鹤鸣山被历史上公认为是中国道教的最早发源地。成都市最古老 的道教宫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观。青羊宫为 西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宫内保存着道教重要典籍〈01教辑 要》,为全国仅有。有着“天下青城幽”美名的青城山是我国道 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由陕入蜀到青 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于此。此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的 峨眉山在古代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不难看出,巴蜀的道教文化在古代就有着一定规模的影响和发 展,巴蜀道教文化对巴蜀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道教 文化氛围下,巴蜀武术内容带有或明或暗的道文化痕迹。然而, 道教产生为什么要选择在巴蜀而非其他地区,以及道教文化为何 能成为当时占据主体的社会宗教文化,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从远古 巴蜀的社会环境说起。

(―)巴蜀崇巫的社会背景

巴蜀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巴蜀地区 崇巫尚鬼的社会风俗。尽管古代巴蜀民族成分复杂,但总的来 说,在古代巴蜀的宗教体系中,最主要的信仰主题有泛灵信仰、 主神信仰、祖先崇拜和大石崇拜等。尤其是古代的大石崇拜,至 今仍留有较多的遗迹,如成都有个地方被称做“五块石”,传说 就是当时该地有五块巨大石头得名的。

此外,大量考古证据显示,甲骨占卜术在古蜀国较为流行。 巴人占卜之风也较为盛行m。对此,杜甫居住夔州时用其诗文 描述:“瓦卜传神化,畲田费火耕” (€1闷》)。正因为巴蜀地 ⑴段渝,谭洛非.巴蜀文化的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64—65.

区有尚巫的风俗,因此,巴蜀地区道教发展的情况相对较好。据 宋代天禧年间全国各地道观数量统计显示,川峡道观数量居全国 第一。〔1]元朝时期的〈诚都岁华纪丽谱》和清代傅崇矩著〈诚都 通览》中均有对巴蜀地区尚巫的记载。此外,举世闻名的丰都名 山——“鬼城”,位于重庆长江北岸,是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 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的宝库,堪称“中国神曲之乡”。丰都名山, 古称“平都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就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诗句,更使鬼城之名远扬。每年 农历三月三“鬼城庙会”,车船爆满,游人如织,“阴天子娶亲” “城隍出巡” “钟馗嫁妹” “鬼国乐舞”等民俗民风游行表演, 惊奇谐趣,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直到现在,被誉为四川鬼 文化之都“鬼城”的丰都仍然保留了大量古代与鬼神有关的建筑 物和文物,它也是古代巴蜀巫文化的典型见证。

(二)五斗米教组织的完备和教义的完善

1.组织形式。五斗米教兴盛具有坚实的基础,五斗米教具 有完备的组织机构。“治”是五斗米教的主要教区分布地点称 谓,而“治”地区的首领称为“祭酒”。如《三国志•张鲁传》: “各领部众,为治头大祭酒。”《后汉书•刘焉传》载:“不置长 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由此可见,在五斗米教区,以祭 酒教中职务代替地方官员进行管理,这无疑提高了五斗米教对教 民的控制。据史料记载,五斗米教根据弟子分布的区域设立24 治,即24个教区。如:“蜀都内有阳平治(今彭县境)、鹿堂治 (今绵竹县遵道镇)、鹤鸣治(今大邑县鹤鸣山)……另外, 从24治的分布区域来看,五斗米教的活动范围除了巴蜀郡外,

还有犍为郡、广汉郡、巴西郡、汉中郡等,影响波及现在的云 南、贵州和陕西。

2.教义完备。目前,道教界认为,五斗米教教义与〈0:平 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〇:平经>〉是西汉齐人甘忠可《包元太 平经>〉的扩充与完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包元太平经》 的思想较大地影响了五斗米教义的确定。由于《包元太平经>〉是 神仙方术与儒家谶纬之学的结合,故儒家“仁” “义” “忠”

“孝”等思想不可避免与之结合。如《太平经)卷九十六〈伏极 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载:“愚生闻子不孝,则不能尽力 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 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 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 也。” m从其教义中,较能明显看出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另外, 在《太平经>〉卷四十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第六十四》〈汰平 经)〉一百一十一卷《善仁仁自贵年在寿曹诀第一百八十二)〉等内 容中都显证了此点。

《华阳国志》卷二记载:“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 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 衡死,子鲁传其业……初平中(公元190—193年),以鲁为督义 司马,住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 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 之。其市肆贾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后汉书•刘焉 传》又载:“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具置米肉以给行 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 刑。”从上述史料中,不难看出五斗米教实施的“义舍”“义米” 和“义肉”的举动以及“三原而行刑”(即一个人犯了错误,原

谅本人三次才给予惩罚)的奖惩方法,都带有浓厚的儒家“仁 义”思想成分。而正因为如此,才符合了当时广大穷苦民众的心 理需求。同时,五斗米教崇巫术,义符水咒说疗病,以乞求天官 来保佑风调雨顺、人生平安。这在当时科学相对落后的时代以及 大众备受压迫的背景下,五斗米教的思想宗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 欢迎。另外,加上张鲁归顺曹操后,并没有限制五斗米教的发 展,因此加速了五斗米教在巴蜀、汉中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并最 终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道教组织。

浏览1,6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