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 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由此可见,顺 其自然才能获得较好的养生效应。导引作为一门古老的养生术 起源较早。在先秦已经有了呼吸导引的记载。如《庄子刻意》 载:“吹昀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到西汉 已经有导引图。而华佗的五禽戏也是“亦以除疾,并利蹄足, 以当导引”的导引之术。在后来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均有对导 引养生的详细记载,可见我国导引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 富的内容3

古代巴蜀地区导引术发展较快,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四川 的彭祖。在古代文献中大量记载了关于彭祖的事迹。如《华阳国 ⑴陈楠.中华养生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 3.

志•序志》载:“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驻子•刻意》载: “此导引之术,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列仙传》和 〈艘神砂也记载了彭祖“善导引行气”。另外,在澎祖摄生养性 论)> 之〈影祖养生要语》中也载到:“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 败其神魂,伤其魄矣,悲夫!”从中也可窥见彭祖对于养生的重视。

巴蜀地区另一位导引养生的代表人物是容成。《舆地纪胜》 〈溝帝内经•素问》《枕中书》和《蜀记>〉中皆有对此记载。尤其 在〈〈神仙传》中E载的容成:“能善导引之事,取精于玄牝。要 其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鬓内更黑,齿落更生。” m当然, 《神仙记>〉中所记载的并非一定真实,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容成擅 长导引之术。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彭祖的“以形导气”的特 点与中原的“以神养气”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对于巴蜀导引养生 的发展和后来武术内功的训练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历史时 代跨越较大,加之内功练习历来为民间武术门派视为不外传的技 术,因此我们不能断然肯定古代巴蜀“以形导气”对现代四川武 术内功训练有必然的关系c

另据《四川武术史>〉(初稿)记载:秦汉巴蜀地区出现了导 引术的代表人物王乔和松盘县的赤松子,《淮南子•秦族训》 《四川松潘县志》中均有记载。另外,晋代四川的范寂也是一位 擅长导引之术的较有影响的人物。《青城山志》载:“范长生, 名寂,字无为……涪陵兴丹人。刘先生时,柄止青城山中,以修 炼为事……得长生久视之术,蜀人奉以为神,称之曰长生,刘禅 奉其宅为长生观。晋元康初(公元291年)蜀乱,长生率千余家 依青城山。”

巴蜀地区导引术的兴盛既和崇尚巫术的传统风俗有一定关

系,同时也是巴蜀道教产生的因素之一。著名体育史和道教研究 学者郝勤认为:“张道陵的行气术在结合巴蜀巫术的基础上,同 时受到了南方魏伯阳〈调易参同契>〉周天功和北方〈汰平经>〉内 视反观法的影响。张道陵在巴蜀确立的养生术,对于四川道教以 及后世道教的养生思想具有积极的影响。”张道陵创立天师道 的教义中用“符篆、咒诀、神水治病,用行气、导引、服食、房 术等法教人长生。” w而其中的“行气”“导引”即是巴蜀导引 术与道教的结合。

巴蜀导引术是四川道教内功的发展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后 来巴蜀武术内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环境。巴蜀这种通过导 引术到道教内功的发展与演化不仅是巴蜀武术的特点,也是中国 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导引术的兴盛,加之后来道教外丹术向内 丹术的转变,从而促使了武术内功的形成。当然,不可否认,佛 教对于武术内功的发展也具r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四川武术重视内功的历史传统

内功是四川武术重要的功法。在众多四川武术门派中,除了 外在的技术训练以外,更加重视对于内在功法的训练。四川的内 功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静功和硬功。其中,静功又叫内养功,它 和古代巴蜀的导引术以及道教养生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也 受到佛教修炼方法的影响。四川的静功并非完全的静态动作练 习,主要还是古代“以形导气”的发展。如岳门的“嗨字功”、 僧门的“达摩易筋经”、青城武术的“六合内功”和独立的“峨 眉十二桩”等功法。

由于四川多数武术门派内功训练内容中有“易筋经”,因此,

[1〕郝勤.古代巴蜀养生考[J].四川体育史料,1985, (4).

〔2〕四川简史编写组,陈世松.四川简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 58-59

是否可以作以假设,正是由于巴蜀地区有着“以形导气”的养生 传统的遗习,故具有相似练习特点的“易筋经”才能较容易地融 合于四川的多个武术门派之中。

从古代诗词看巴蜀武术与道教M

(一)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 原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崇尚导引养生术之人。如“内 惟省以端操兮,还应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 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cs游》),说明屈原对于 养生术的了解与练习。他在“悲时俗之近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的过程中,遇到蜀人王乔,并向其学习导引之术。如游》曰: “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屈原在王乔的指导下, 进行“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a保神明之清澄兮, 精气入而粗秽除”的养生练习,并达到了 “内欣欣而自美兮,聊 愉娱以淫乐”的练功效果。不难看出,屈原当时学习的导引之术 已经具有较为系统的练习程序和要求。同时,王乔也向屈原讲解 养生修炼的主旨和精要.如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 兮,其大夫垠;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存,无以为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郝勤在对屈原 作品CS游》分析后认为:“王乔的行气术分为外气吐纳和内气 运行两部分。内气运行功夫以外气吐纳功夫为基础……王乔的行 气术是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结合的产物。”

(二)陆游

陆游(1125 —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之一。陆游在 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壮志。宋孝道乾道六年(1170年),46岁的陆游人蜀任夔州通 判,历时9年之余。从陆游在巴蜀的诗集作品中,仍能窥见当时 巴蜀武术的一些发展状况。

陆游入蜀以后,在青城山巧遇年已九旬的上官道人,并向其 请教导引养生之法(《老学庵笔记》卷一)。《剑南诗抄》载: “昔人骑鹤上九天,玉简奏事虚皇前。平生啬养气粗全,两脚驰 走轻如烟。鸟道悬岩忽飞蹇,戏掷短剑声铿然。转盼跳下千仞 渊,已复取剑升层巅。腾猿俊鹘争先后,饥食松花掏飞泉。金膏 绿髓渐凝坚,口哦七字黄庭篇。西来欲访挟弹仙,丹经剑诀更精 研。嗟我一失五百年,作诗付子勿妄传。”从该诗中,反映了一 些特点。一是该道人是一个武术家,从“两脚驰走轻如烟”的敏 捷步法,“转盼跳下千仞渊.已复取剑升层巅”的身法都可反映 出来。另外,该道人所使用的兵器或法器是剑。如“已复取剑升 层巅”“戏掷短剑声铿然”“丹经剑诀更精研”等诗句是较好的 说明。同时,说明了当时不仅有了具体的练习剑术的方法,如 “掷短剑”,更有了 “剑诀”理论的存在。再从道人口念“七字黄 庭”(即道教的经书〈溝庭经)〉),注重“啬养气粗”的内功修炼 方法来看,已充分反映了当时蜀人道家养生内功与武术的结合。

然而,对于“戏掷短剑声铿然”的诗句,我们认为有进一 步值得关注的必要。据史料记载,短剑主要诞生在春秋之际。 最初短剑的技术主要是以“以剑遥击而中之” 的方法,这

种方法的使用在古代巴蜀国是有记载的。《后汉书•南蛮西南 夷列传》载:“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 中者,奉一位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记载了古 巴人通过掷剑方式来选取首领的方法。据大量的考古资料显 示,古巴人掷剑所使用的应该为柳叶剑,该剑属于短剑。同 时,此句中的掷剑方式为“戏掷”,由此判断,该练习方式可 能近似于古代的技巧游戏跳丸和弄剑。“跳丸、弄剑,属于手 技类游艺,是一种用手熟练而巧妙地耍弄、抛接各种物体的技 巧表演。” m掷剑既是一种供人欣赏游艺,也是一种练功的方 法。唐代段成式著《酉阳杂姐》中,记载一位跳剑高手在掷7 口短剑的同时,竟可以触及观看者的衣服,甚至对方的胡子也 被短剑削去而杀人于无形。[2]在唐代裴旻将军的舞剑中也有此 技法。如《独异志》载:“旻于是脱去缞衣,若常时装饰,走 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人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 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 m又宋初马端临〈汉献通考》卷 152〈供四》载:“太宗选军中勇士,教以剑舞,皆能掷剑凌 空绕身,承接妙捷如神,……乃亲征太原,巡城耀武,必以剑 舞前导,观者神耸。”(4由此可见,陆游所见道士的“掷剑” 练习既是表演,又带有一定的技击效用。当然,对于诗句中反 映出的古代巴蜀武术与道教的信息,是今后将继续给予研究的 问题。

另外,我们不得不对道教的重要经典〈馈庭经>〉作一下简单 的介绍。李养正认为:“《黄庭经>〉为道教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 典,最初出现在西晋,尔后在道教颇为盛行。〈溝庭经)〉是道教。

浏览7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