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河北武术种类众多,而且大部分拳种流派又都在中国武术中有着重要影 响,本书在针对一部分拳种通过个案研究进行重点阐述的同时,对于河北武术中 的一些其他较为重要的拳种进行概要简介,以求尽可能地反映宽广宏富的河北武 术整体面貌。
一、少林拳
作为外家拳的典型代表,少林拳在河北地域中流传同样非常广泛。河北武术
中的少林拳又主要分为以下各家:
井泉门、掌式门、行云手掌式门
井泉门拳因少林寺前有降龙、伏虎二井而得名,有泉水取之不尽之意。主要 有河北文安人付朋年在文安一带传授此拳,技法以十二趟弹腿为主;掌式门是河 北霸县人李荣祥传于付朋年,并由付朋年在文安、霸县等地传习,除包括罗汉、二 郎等拳法外,还主要以刀棍进枪、梢子对枪等各种器械对练套路而闻名。由霸县 人刘复居在该县胜芳镇传承的行云手掌式门本属于少林长拳门,胜芳镇盛行武术 活动,并将武术列为传统节日中的项目来开展,在每年春节之际演练武技。“七七 事变”以前,胜芳镇有七十二道庙会,而武术高居首位,足见当地武术之盛行。
少林长拳门、冲山根少林派
少林长拳门武术又称通天字梅花派,它是以少林会的形式在河北霸县胜芳镇 出现的。该拳由山东的董师传入河北。少林长拳门注重练功,以“玩艺是假的,功 夫是真的”为格言,其主要的拳械套路有行拳yj、红拳、华拳、燕青拳、关东拳、六合 大枪、八卦双刀、峨嵋清风剑、牛头拐等。
冲山根少林派亦称少林六合拳,由河北霸县信安人李明山于道光年间从学于 少林寺后传习于信安一带,又分南会、北会。冲山根少林派强调“一胆、二力、三进 手”,练功方法有白沙掌、黑沙掌、铁沙掌、走簸箩边,解皮疙瘩等,看家拳技被称为 “抓肘抚肩,前后四肘、左右四肘”的十二过捶,在技击上讲究“快打迟手”、“以力为 基础”、“一两拔千斤”等。该派的拳械套路中有独特的“双手带”、“叉子双手带”等。
少林拳
主要流行于沧州地区献县大刟氏一带,以刘永权为代表,有七步捶、埋伏拳、溜 腿架等拳术;单刀、磨盘刀、小神枪、流星锤、七节鞭、大梢子、双刀等器械;黄串子、 红串子、对棍、单刀枪、双刀枪等对练。其中“串子”指动作不对称交手的二人对练。
少林长拳、少林洪拳、少林青拳
少林长拳主要流行于赞皇、元氏一带,传自嵩山少林贞俊大师,其特点是以武 术中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等“二十四要”为要领。
少林洪拳属于洪拳洪金门中的一种拳术,据传在康熙十九年(1680)间,由河 南一位少林拳师传人河北,主要流行于赞皇、元氏、任县等地,其对练套路尤多,其 中有多项空手对器械的特色内容。
同样主要流行于赞皇、元氏、任县等地的少林青拳,据说是大约光绪十七年 (1891 )间,由山东籍僧人传授给赞皇李德成等人而得以传承,其特点是似曲非曲、 似直非直,腾挪闪展、沾手擒拿,出手快、亮式清,拳不离怀、掌不离腮、腿不过裆, 近身搏击、刚柔相济。少林青拳中有燕青巧打七十二手、西宁拳、张飞拳、绳鞭、勾 镰、三节棍对流星、六棍头对打等特色拳械套路。
少林罗汉拳、少林霸王拳
少林罗汉拳主要流行于河北任县象牙寨一带,是由任县象牙寨的张凤廷、葛 沟村的李录增和三位山东拳师共同传授给赞皇白比村的尹大喜并传衍而成。少 林罗汉拳变化多端,主要有打、剪、拿三大体系,有八花拳、身背拳、打肋拳、下取 拳、照眼拳、央背拳、趟拳、全拳等特色套路。少林霸王拳流行于河北隆尧、高邑、 内丘等地,其拳术有九攻锤架短拳、十八锤小架子、燕飞架、霸王老架、三巴掌、六 锤套、磨格拉套、弹腿、八趟蹬腿、斜串等,器械主要有对假刀、清风刀、叉花刀、败 门刀、点手换罗成、双刀对单刀、对门刀等。
以上为少林拳系部分拳派在河北地域局部地区的传承状况,另外还有一些少 林门派由于影响较小,在此就不多介绍,对于其中的若干影响较大的拳种,如戳 脚、六合、八闪翻等,后文再专门介绍。在1990年河北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编订的 《河北武术》一书中,将河北流传的少林拳系总共分为11类,其中有一些互相交 叉、重叠之处,故本书在之基础上将其概括、归纳为以上五类,择其主要内容进行 简介,力求述其概貌,显其特色。
二、翻子拳
翻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在明代名“八闪翻”,后 俗称“翻子拳”、“翻子”等。翻子拳在河北大地有着悠久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河 北的保定地区,简直可以说是“翻子窝”,据1990年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显 示,在河北省流传的各种翻子拳种类有十四五种之多。翻子拳历史悠久。在明代 戚继光编著的三十二势中就吸取了翻子拳中的一些招法,并有数势流传至今,如“当 头炮”、“糊鸾肘"、“旗鼓势”等,戚继光在其所著《纪效新书》中谈到翻子拳时说它是 “善之善者也”,对其赞誉有加。河北地域的翻子门拳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八闪翻.八闪翻子
八闪翻是明代就较为盛行的拳种,属于少林派。在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 和何良臣的《阵纪》中曾有“八闪翻,十二短”的记载。八闪翻主要流传于河北高 阳、蠡县、肃宁、深县、任丘、河间等地,据说由少林寺住持僧法静、惠明、寂然所传。 八闪翻套路,拳术有“大八翻、萃八翻、小八翻、十八步、外八手、六手翻、八步写缠 身、里八手、紧八手等。器械套路有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五虎断门枪、棍、青 田棍、紫侠剑等。其风格特点,短小精悍,发力迅猛,架势俯伏闪劲,动作一气呵 成,以脆快硬弹为特色。技击上讲,手不离肘,肘膝相对,出入有门,进退有法,鹰 爪力,龙行势,沉肩坠肘,前手出则后手护肘,手护胸,手脚相随……脚到身随,周 身一体,快速有力,拳打上中下三路,脚踢里外正三面”。闪翻中,每个套路都 有子母拳之分,母拳都是八手,每个母拳又都包含子拳十几手,所以有“翻子一挂鞭”之称。
八闪翻子系清同治初年河北绕阳镖师刘修元从南方大盗刘老二学得,后此拳 又传与李国兴等门人。八闪翻子有八个小套,行翻、站翻、一字翻、摄翻、铐翻、鸡 爪翻、龙行翻、鹰爪翻等。
八翻手、软翻手、燕青翻子
八翻手又名八趟金刚捶,是戳脚的前期表现形式,在河北的深县、绕阳等地, 又称为八翻门。在绕阳金刚捶称“硬拳”,而华拳则被称为“软拳”,据传由河北宁 晋人赵老灿所教,讲究“见手引手,随手进手,膀靠膀,膝靠膝”等。®八翻门拳谱中 共载有八趟拳路,有传说赵老灿即为冯克善。
河北深县冯补斋所习练的翻子拳则称为软翻手,传自山东,有上翻、下翻、掏 手翻、对翻肘、外翻、十字翻、响鼻翻、底翻八趟套路。该门武技强调“头胆、二眼、 三要疾”,极重枪术。
燕青翻子又名张青翻子,由河北蠡县卧牛庄传人霸县胜芳镇,至1990年已传 承四代。此拳有溜堂根、六合母、燕青母、金刚捶(八趟,软、硬各四趟)、下六合(十 八腿)、四龙出水(分八段,合四趟)、青招等拳术,器械则为六合大枪。其歌谱:“翻 杆打鼻梁,梭手打印堂,贴身迎面肘,挑袍双上手,外上打,双裹手,白虎洗脸顺手 搂。” ®该拳《六合大枪骑马式》谱中载有六趟枪路。
少林拳正八翻、少林翻子拳
少林拳正八翻又称八门拳,在河北省高阳县梁庄一带,极为流行。该拳由第 一代传人山东陵县人王志远传至二代传人河南开封人孙越南,然后由第三代传人 北京昌平人张四海传入燕赵,历经十二代传承,传至河北高阳。从以上十二代的 流传情况可以推断,少林拳正八翻应当产生在大约明末清初之际。少林拳正八翻 拳谱中载有八趟拳法,分别是寸八翻使手、一字寸八翻使手、头八手、二八手、三八 手、四八手、群拦八手、小十拳等,可以说是翻子门的基本拳套。另外,其拳术还有 “燕青八打”等内容。该门器械有八仙剑、少林单刀、花枪、少林杖杆、十七枪、奇花 枪兼枪代棒、十三刀等。少林拳正八翻拳谱总歌中有“若问此拳何方地,天下少林 第一家;八六改换正八翻,内里包藏八趟拳法”之句。奇花枪兼枪代棒强调“三分 棍,七分枪法”,枪棍互用,堪称一绝。
少林翻子拳系少林寺僧人法明、寂然所传,大约在康雍之时创拳,在河北的蠡 县、博野、肃宁等地较为盛行,至1990年已传承有七代。据该门拳师讲,此拳与山 东传人的戳脚拳相融合,有了后世的戳脚翻子问世。少林翻子拳的拳术套路有金 刚翻、绵掌翻、列身翻、脆八翻等,出手快猛,密如雨,动如风,连贯紧凑,闪展敏捷, 器械有风云棍等。
浏览8,8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