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明代后期民间拳法的特征
在上一节,我们论证了 “张三丰”的象征性意义的存在,并认为这可能 就是为什么后世很多民间武术人喜欢把他视作创始者的重要原因所在。而且 在明代,也确实出现了称“张三丰”为祖师的武术流派。在上一节第一项的 论述中我们提到,由于宋元时代武术与养生相融合的相关资料的欠缺而导致 了论证困难局面的出现。那么,现在这些在明代出现的包括以“张三丰”为 祖师的武术流派在内的拳法资料,就将是我们打开前述困难局面的重要突破 口。在本节的论述中,我们将首先把以“张三丰”为祖师的“张松溪拳法” 和“内家拳法”作为考察的重要对象,并以此为中心论述出现于明代后期、 并可能与道教有紧密关联的民间拳法的特征。最后,考察这些民间拳法与戚 继光的《拳经》的关联。
在有关“张三丰”与武术有关联的说法中,最有名的当属“太极拳的张 三丰起源说”,而其重要理由则是以“因为张三丰是内家拳法的创始者”这一 说法为最大依据的。在上一节,我们对“张三丰”与太极拳的关系主要从 “张三丰”象征性的存在意义进行了论证,以文化学意义上的观点进行了推 论,并对二者的关联问题从理论上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本节,我们则主要 通过具体拳法(内家拳)与“张三丰”的关联进行分析,在论证内家拳与太 极拳的关系的基础之上,从技术体系的传承关系上分析“张三丰”与太极拳 的关系。
关于“内家拳法”的资料,按照史料出现的时间顺序,先后有《南雷文 定•王征南墓志铭》(以下简称《王征南墓志铭》)、《昭代丛书•内家拳法》 (以下简称《内家拳法》)、《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以下简称《张松溪传》) 等。其中,对内家拳法的传播及流布的状态进行了记载的资料有《王征南墓 志铭》和《张松溪传》,我们将在第一项中对它们进行分析。而《内家拳法》 中所记载的则主要是关于技术动作及其说明的记述,我们将在第二项中进行 论述。
一、两个传记中的内家拳蟆祥
《张松溪传》是曹秉仁所编著的《宁波府志》中的一节,成书于1735年、 这与黄宗羲在1669年编著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以及黄宗羲之子 黄百家在1679年编著的《内家拳法》相比,分别晚了 (56年、59年。而且, 从内容上来说,武术研究家笠尾认为《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所载也多出自 《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因此,按理说本来应该按照史料面世的顺序 来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宁波府志》中所出现的张松溪这个人物,在内家拳 法谱系中更为靠前之故,因此我们首先从《张松溪传》进行考察。
(一)《张松溪传》中的内家拳
这个传记中的人物及相关事项,对分析阐释内家拳与张三丰,以及内家 拳与戚继光《拳经》的关系都极为重要,因而引用全文如下:
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t23,三峰为武当丹 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 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1522—1566——笔者注)时,其法遂传于 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 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 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 僧方校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者,须 召里正,约死无所问,许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斃,众僧始骇服, 尝与少年入城,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幸,一试之,松溪 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园石可数百觔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
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其奇异如此,松 溪之徒三四人,叶近泉为之最,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 •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波仲• 陈茂宏.吴七郎,云泉传卢绍岐,贞石传夏枝溪.董扶舆,继槎传柴元明• 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有王征南,征南名来咸,为人尚义行谊 修谨,不以所长炫人,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 为盛,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所乘,内家则松 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 故内家之术为尤善,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六而 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決,非入 室弟子不以相授,盖此五字不以为用而所以神其用,犹兵家之仁‘信•智• 勇.严云。n〕
根据以上内容,首先,我们可以整理出内家拳从张三丰起、经由张松溪 再到王征南的传承关系系谱如图3。
在这个传承系谱中所呈现出来的张松溪与王征南的关系,与先行研究中 所见结果基本相同。然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是,张三丰与孙十三老的 存在。笠尾认为,关于这个孙十三老,除《张松溪传》之外,并不能从其他 史料中得到确认,因而对他的出现应当质疑^2]。同样,关于张三丰在此处的 出现,笠尾也持同样的怀疑态度。关于这一点,正如我们已经在前节所论述 的那样,“张三丰”作为道教的象征,在道教乃至一般大众中,是神明一般的 神圣而神秘的存在,因而极有可能因此而被后世的拳法家们尊为己派的宗师。 关于笔者的这一见解,其实,从《张松溪传》中所记述的“张三丰”的武术 来源也能找到佐证。正如文中所述“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 余、遂以绝技名于世”一样,内家拳流派的人们不仅把其起源归于了 “张三 丰”,甚至可以说,最终是归于了“元帝”,而且是夜里做梦所遇见的“元
帝”授之以拳法的。更为神奇的是,夜里梦见“元帝”授拳,第二天一早就 能以单丁(一人)“杀贼百余”。我们已经在之前的论述中论及到,在某一神 秘山中甚至梦中,某人因得遇某神秘神仙、神兽或梦境,因而习得武术的无 上奥秘绝技,从而流芳后世,是古代中国包括日本武术在内的东方格斗文化 起源论中常见的套子,把这种起源说称为“神传仙授”可谓非常妥贴恰当。 因而,在《张松溪传》中把“张三丰”置于最高位,实际上可能就是借用了 被神秘而神圣化、象征化、符号化的“张三丰”之名,使本流派武术的创始 论显得神秘而正统。按照这个推理,我们把从其他文献中不能确定其存在的 神秘的孙十三老,也视作类似现象,就并不显得突兀而无理了。
虽然根据上述资料我们获得了明晰的内家拳谱系,但关键的张松溪又如 何呢?关于张松溪其人以及松溪与内家拳的关系,可以从《张松溪传》中归 纳出以下几点:
- 内家拳传授系谱如图3。
- 松溪恂恂如儒者,即恭敬温顺的儒生模样。常以恭敬待人接物。
- 松溪曾遇到因抗击倭寇而声名在外的少林僧人,受其数度挑战,最终 不得已而应战,并战胜少林僧人。
- 少林拳是属于外家之拳法,而内家拳的特征正与此相反。
- 松溪曾被当地少年数人围于城楼中,并被告知“进退无所幸、一试 之”,对方苦苦相逼,不得已把“可数百斤”的三块园中石头一劈为二。
- 内家拳的又一特征,是拳手能详细地知道“晕穴”“哑穴”等人体穴 位及作用
- 松溪生活在倭寇侵扰我国的时代。
前文中的“恂恂”一词,出自《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 也”
〔1〕。此时的松溪是一位他自称“吾七十老人”,为人谦和的老者
a值得注 意的是,不管是“七十老人”的松溪,还是松溪之师孙十三老,以及“张三 丰”和三丰的师长“元帝”,都给予我们一种或是老人、或是儒雅、或是老而 儒雅之人的印象。这有可能意味着,处于内家拳流派髙位的人物,老人的印 象较强,因而意味着这个流派所注重的并非拳法的“杀伐”特性。众所周知, 作为一个国家的军队战力,不管是在战场或是其他“杀伐”性质突出的任何 场景,应当说其主体都只可能是健实的青壮年而非儒雅之老者。放眼中国古 代历史,不管是赵云、张飞,还是岳飞、戚继光,以及其他将官或士兵,其 主要战斗活跃期都是在其青壮年时期。就算是千古名将廉颇、黄忠,老年之 时都不得不无奈地面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质疑。关于这一点,在国外 格斗(武术)史上,所谓豪杰的当战之时也都是在其青壮年时期比如日本 武道史上,被认为空前绝后的剑术高手宫本武藏在其格斗生涯中,真正活跃 的也只是在13岁到29岁之间(
21而从其30岁之后的三十余年经历来看,除 了隐居之外,其剑术也转变成为一种“对己性”的诉求,以领悟和著述剑法
要义为主。从前述史料的记述中松溪的恂恂七十老体不难推断,内家拳法大 师中,由于所含老人较多(此后的单思南及王征南也是如此),在反映出内家 拳法实战特性较为“老年化”这一事实的同时,也反映出该拳法所追求的有 可能是一种不同于“实战”“对他”特的某种东西。
既然如此,那么这一论证结果岂不与前述内家拳的③与⑤的神奇实战特 色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不管是松溪战胜了拥有抗倭实战经验的僧人之事, 还是掌劈三块大石头为两段之事,难道不都是反映出了松溪的武术的实战性 格与能力吗?关于这个矛盾点的根源,笠尾恭二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 《张松溪传》中所记载的一些武术事件,实际上是后世之人为了宣扬内家拳而 做出的虚构传说对于此,我们也持类似看法,然而,如果稍微改变一下 角度,会不会得到一个新的观点呢?这需要我们继续分析。
首先,关于掌劈园石之事,对提出与笠尾观点有所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笠尾持否定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文中提到松溪劈开的“园石”有数 百斤重(在笠尾的原文中,典籍中的“園石”被当作圆形的石头理解,而笔 者认为应当是散落在园子里的园中之石理解),如此之重的石头当然也该是很 大,因而这种徒手开石是不可能的了。关于此,笔者认为有误解。首先文 中所指石头,不是笠尾误认为的“数百斤”而是“可数百斤”,即这些石头 可能有百斤之重的意思,自然,“数百斤”与“可能有百斤”二者间有相当 大的差距。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石头由数百斤变为可能有百斤重,这种徒手 开石就完全可能了。我们认为,这种概略性的数值,完全有可能是夸大了事 实的记载,而且这种性质的记载也多见于各种武术传说中,是一种老套常法。 从现代中国武术或日本武道、韩国跆拳道中颇为常见的“徒手开砖”表演可 以推断,张松溪当时也有可能使用了类似的手段与方法折服了 一心想求见武 术真章的好事少年们。只是后世之人在把这种“演技”记载到传记中时,其 内容和形式可能已经有了相当的刻意夸大。所以说,这段记录不是完全的虚 构,而只是一种夸大性的表述而已。
次之,对笠尾所质疑的松溪与少林僧人争斗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笠尾认 为,这段史料缺乏真实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作为抗倭军事力量的少林僧 人,为了与松溪一较高低而脱离战列应当是不可能时
|〕。笔者认为笠尾的这 个质疑有以下不足:首先,我们注意到松溪作为“鄞人”,即作为今浙江省宁 波市鄞州区,地处浙江东部沿海一带的鄞县人,其所在地区正是当时抗倭活 动的中心地带之一。在这样的一个地区中进行抗倭游击战(倭寇袭扰我们的 重要战法)中,抗倭的僧人们在奔赴战场、或在战后回归原地、又或是军事 活动的移动过程中,顺道与当地武术名人松溪相会,这对于作为相当于民兵 的僧人们来说不能算是脱离战列,而且在民间武术家之间还完全合乎情理。 作为被其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录人《纪效新书•拳经》中的知名人物张松溪 (关于《拳经》与张松溪,后文有详细论述),抗倭的武僧们完全有可能顺道 慕名而来。
因此,上述笠尾所指在《张松溪传》的记载中所存瑕疵和疑问,虽然作 为人物的武术传记有可能夸大了事实,但这仅是夸大表现上的问题,不应因 此而一概否定。因而,我们应当在承认可能存在夸大性记载的前提下,认可 人物、事件整体性的存在。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应注意到传记中对内家拳与少林拳法特性相反的 标榜。张山等指出,一般来说.少林拳这一武术项目的最大特征是注重格斗, 动作起伏较多、勇猛快速,力量刚谢
2〕。那么,通过对少林武术带有对抗意 识的内家拳,把自己看作是与少林武术相对立或特性相反的武术的这种内家 拳法家们的意识,我们就可以得知如下事实:与少林拳相反是对此时内家拳 特性的总结,而这一特性还可能会对内家拳此后的发展方向产生持续影响、 即被继承和发展。由此,这种内家拳的特性也就跃然纸上了,因为从前述内 家拳法家恂恂然像很有儒家风格的老者,且内家拳与好战、刚猛风格之少林 武术的特色相反等论述可以看出,内家拳实际上是一种与其说是“对他性” 的武术,莫若说是一种“对己性”更强的武术。那些在传记或传说中有些夸大其词的武勇传说,不过是身处战乱时期的古代武术积极表现和宣传自身流 派的一种常用手段而已。
从史料记载和以上论述可知,所谓内家拳的“对己”特性的增强,主要 表现在这种武术不以夺取他人性命为目的这一点上。实际上,我们通读《张 松溪传》全文,找不到任何一点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格杀氛围。非但如此,就 像是为证明内家拳不杀生的特性一样,传记在记录的后半部分还指出了内家 拳的一大特色是了解诸多人体穴位。对这些穴位的了解和掌握,其意义不仅 在于可能能有效攻击对方,同时还在于习练者对人体、对自身身体的详细了 解。而且,即使是这些可能能够致伤对手的方法,也不是可以随意运用的, 而是一种被置于文中所言“仁、信、智、勇、严”等伦理道德的束缚之下的 方法。
拳法家们的这种对身体、对穴位的热衷,并不仅限于《张松溪传》中, 数百年后的陈氏太极拳中,也用大量篇幅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了阐述。这一 现象,也不得不使人对陈氏太极拳与内家拳的关系产生联想。关于此,我们 将在第三章中详述。
浏览9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