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制的废除切断了中国习武者的仕途,武术从此从官方走向了民间。这在客观上虽然降低了习武人的积极性,但却为以 后武术价值的多元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由于科举已废, 习武之人“遂多改事他业,故各省各处之武学馆,亦入天演之 淘汰。”武术从此与社会活动开始了广阔而复杂的联系,这为 以后的武术教师、保镖、武术会组织的创办等提供了丰富的人力 资源。

此外,在清代,民间武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秘密结社成 为当时武术活动的一个主要和重要的内容。秘密结社主要指以下 层民众为主要成分,以结盟、传教或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而 不为朝廷官府所允许的各种民间结社团体。清代民间的秘密结 社组织比较复杂,从其组织特征来看,主要分为会党组织、教门 组织和拳会组织。清代民间结社现象和活动对于推动民间武术发 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代的巴蜀地区的武术与民间结社有着 密切的关系。其中,清末在四川省分布较广、影响较大的主要是 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门派别,就和四川当地的袍 哥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武术门派的称呼就是 当时袍哥组织联系的方式和名称。另外,清代义和团、白莲教等 民间结社和活动在四川也比较频繁,其中与武术也有着一定的联 系。如清嘉庆元年,川东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活动遍及 四川及外省地区。白莲教本是源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宗教组织, 后演化为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秘密教门。白莲教在组织教义活动 的同时,经常进行武术教习活动,而且在教内建有专门练习武术 的武场。如〈傭档》记载到川莲教徒:“传以卦符治病术,皆 能打拳弄棍,名为少林神打,男女皆可学习。” w据相关资料记

载,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传习于教门中的拳技就有八卦拳、 七星红拳、梅花拳、六趟拳等。m清代还有一个较大的民间秘密 结社组织是天地会。天地会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正式 创立,定名“天地会”,内称“洪门”。天地会初期主要活动于福 建和广东,随后逐渐蔓延到台湾、苏、皖、赣、湘、鄂、滇、 齡、蜀等地。因此,四川地区天地会中的武术洪拳套路在四川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

巴蜀地K拳种在清代发展速度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清代丰富 的武学专著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个客观因素。明、清是我国武 学专著大量产生的重要时代,然而,明、清的武学专著又具有不 同的时代特征。明代武学著书尽管有少量的武术拳种和拳术的书 籍,但其余多为军事专著和兵书,如戚继光的〈衡效新书》、唐 顺之的〈斌编>〉、何良臣的〈脾纪>〉。清代则与明代有着明显的区 别,多以民间拳种著书立传的形式存在。如吴殳的《手臂录》.、 黄百家的《内家拳法)〉、苌乃周的《孩氏武技书》、李亦畲的〈汰 极拳谱》等。

清代大量的拳种著书和拳谱为四川武术拳种的丰富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四川武术大全)〉一书记载,目前 四川诸多拳种流派的渊源多数起始于明、清,而且以清代为主 (仅清代就有46种之多)。

二、清代巴蜀铐文化的发展

剑文化是巴蜀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秦汉以前,巴蜀就 有短剑的历史记载。在〈泪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巴 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铕氏,相氏,郑氏。皆出于 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 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 以为君”的记载。

汉代,巴蜀地区受到秦文化的影响,击剑之风尤为盛行。 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 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可见,尽管在汉代刀逐渐代替 剑成为军事作战的主要兵器,但是在民间,击剑活动则有着较 大的发展。如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剑术教师和剑客,可见民间击 剑的兴旺。从出生在汉代成都的司马相如幼年击剑活动中,我 们发现,巴蜀之地由于经过秦的统一以及秦汉移民的影响,巴 蜀民间击剑活动和西汉时期的击剑活动是相似的。并且可以认 为,在汉代的巴蜀地区,击剑已经逐渐成为民间少年读书娱乐 的一个重要内容。

唐代是剑舞发展的辉煌时期,作为反映唐代剑舞的经典代表 作则是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该诗是杜甫在 夔州(今四川奉节)即兴而作。杜甫(712—770年),唐代诗 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 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 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至代

宗大历五年(770) 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公 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 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正是 在夔州遇见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表演感慨而作。因此,此诗在 一定程度上既是为了怀念幼年所见的公孙大娘,也是为了感怀自 己的生平遭遇。

此外,史料中还记载了唐代李白四川习剑的生活经历。在江 油附近的匡山,曾是李白少年读书学剑的地方。匡山为古代山 名,现称戴天山,又名大康山。隋唐时建有大明寺与匡山书院。 李白〈例〗匡山》被〈〈江油县志》所收录。文中写道:“晓峰如画 参差碧,藤影摇风指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 许明时。”尤其是“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充分反 映了李白在匡山进行过读书和习剑的活动。

清代是巴蜀剑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清末不仅剑术套路 较多,而且有着详细的剑法书籍。如蜀人宋仔凤所著的〈頌]法图 说)〉。宋仔凤,又名宋赓平,清末四川广石山人。该书于清光绪 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1911年吴广儒与吴学廉增修图说, 改为二卷,重刊问世。1920年,上海大东书局又改名为《剑法 图说>〉,付诸石印。1929年上海武学书局改名为〈没〗法图解》出 版。⑴

第一,在宋仔凤自序中,介绍了习练剑法的渊源:“家兄友 轩从金堂吴公玉生游,乃得山东王公耀臣秘授之剑法,归而静参 南宫始知.内功可以保身,剑学终未绝传于天壤也。余既幸淑得 人复承家学有。”从其自序中,我们已经基本可以认为,宋仔凤

所学剑术源自山东人士所传。从这点上,四川宋仔凤所习剑术并 非本地所创。而且在《论剑法源流)〉写到此剑术在山东已经“相 传至百余年矣”,应属山东本地剑术。第二,提出了习剑必练内 功的理论和习练方法。如:“故舞剑必须要讲求内功,又内功而 后四十四套。” “此编虽剑法外功,而能使周身血气流通,已暗 含内功之用,且即为剑法击刺飞舞之根柢。若未先行此功,即从 舞势下手,则身手不灵活.脚步不稳固。是从得剑舞之皮毛,断 不足以当大地也。”因此,在宋仔凤看来,内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内功是练习好剑术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于内功效用,他认 为:“如能照常久习,行到百日之功,必能见效。一切饮食起 居,精神加倍。真能祛病延年,此与易筋经之功夫不相上下。” 易筋经是少林武术重要的内功法之一,在《四川武术大全)〉书中 记载有较多武术门派习练易筋经,可见少林易筋经在四川武术的 显要地位。然而,书中既然提到该内功与易筋经“功夫不相上 下”,可能在宋仔凤看来,该内功是具有较高功效的。同时,书 中不但提出了具体的习练内功方法,并绘有48图。第三是提出 习剑的练习法则。他认为,练习剑术首先应“学砍子母剑法,早 晚操练,俟至身法步法手法稍有路径,再两人对行贯串比手,对 破对砍对串。”(〈倒法图说>〉卷上《学砍子母剑法》)而在比手 时,要求达到“剑剑断手封喉刺咽,手手断颈抹撩”的训练技 术,并强调“始而缓慢,继而速快”的训练原则。在书中卷下部 分作者还绘制和说明了“对击交手”的对练图谱,也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第四,提出剑法与书法的关系。作者在〈〈论剑有八法 与书法相通)〉一文中写到:“习此艺者,务要凝神定气,手足相 应,意前剑后,心闲手敏,此法与书法合符表里。”并认为: “古人观剑法即悟书法,非谬探也。”另外,作者对“剑有八法” 定义为:“盖砍撩摸(即摩)刺抽提横倒,皆剑学家之规模也。” 同时注解道:“《剑经>〉法有四字诀,格洗击刺,今此所传八法刺与古法同。

浏览1,9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