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拳在技击运用中,主要有点、打、扑、戳、栽、砸、 猴、扩(即横击)等用法。在点、打中,又有上、中、下和左 右两侧的打法。点,主要施用于要害穴位。炮拳在上点中,主要是点其 印堂、山根、太阳、耳门、翳风、膻中、爆尾、乳根、中府、 云门、以及伤其二目和三叉神经炮拳的中点,主要是伤其 鸠尾、中院、章门、期门、日月等穴;炮拳的下点,主要是 伤其脐中、关元、气海、急脉、冲脉等穴。点,前后两手都 可以运用。炮拳中的点打,实为左右两手阴阳互易的用法。 因此学者不要把上架的后手单纯地作为顾法来理解。打,主要是用炮拳突如其来地爆发劲,来打击对方的头、 面、心、胸、肋、腹部,借用猛烈的冲击劲力,达到伤残敌 人之五脏六腑、折断其两侧肋骨的目的在五行拳中,伤害力较大、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崩、钻、 炮三拳,因此在技击搏斗中,尤为重视此三拳的运用。在《岳 氏意拳》拳经中曾赞道:“三拳三棍非寻常,紧阵圆满是正方, 习者若至通神处,武艺之中状元郎”,说明这三拳在技击中占 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扑,是运用上架之后手向前搭(音读加),这是扑面掌的 用法主要是伤其鼻部和耳部(又称为“单风贵耳戳,也就是捅。上架之手变为阴掌,以指尖捅戳对方的 眼睛。拳经中云:“天地交合云遮月,二人相战蔽日光九 天 地交合”,指的就是二人相战”之意多“云遮月”,是指以手为 云,将对方双眼封死。此手在实战中,非敌人不能运用,非 狠毒之至不能运用。所以学者在互相练习时,只能求其意到, 绝不可轻试,以防不测。栽,就是栽捶,又称为单马形。栽是上架之后手成为阴 拳,直击对方头、而、心、胸各部的打法。栽捶的运用,主 要是依靠中指和食指向前领劲,当接近对方身体前的寸间, 要急向下翻,用中指、食指根节的劲力来攻击对方。所以在 运用栽捶时,拳背的平面,一定要与尺槎二骨的平面向下顷 斜30〜35度左右(指上、中栽捶)。
砸,也是指上架之后手在下落回收时的打法。在运用砸 拳时,上架之拳应由阴拳变为阳拳,用四指之根节(主要是中 指和食指的根节)向下猛砸,既可以砸打对方的上肢穴位,也 可以砸打对方的头部和心胸部。频,即为上述之刁拿领握,故不复述。扩,是指上架的后手,在上架并向外翻滚时,借肘和臂 向外的横格劲,来打击对方之心胸部及头面部。附炮拳歌诀:“炮拳似炮性属火,上正下斜十字平,心沉一气来应敌) 突击心肺勇难躲”。横拳横拳与五行、五脏、五官的关系横拳在五行之中属土,在五脏之中与脾相配,在五官之 中通脾者为之人中;在方位之中为之正中,故为中央戊己土厂 在人身的窍位中为下丹田之气海穴;在身躯中气的运用来 讲,则为中焦之脾气。拳经云:“横拳属土,是上气团聚而后分散也,取诸身内 为脾。脾属土,土旺则脏腑滋和,百疾不生,所谓属土者是 也。取之于拳为横拳,拳势顺,似土之活,滋生万物,五脏 和霭,一气之灌溉;拳势逆,气势力拙,内伤脾土,五脏失 调,外似死土,万物不生。故此拳为五拳之要素,学者宜慎 思明辨之。”土在横拳中的运用,主要是有土生万物之功,在形意拳 中又有“起手不离横”、“凡动则有横”之说。无土则金不生, 无金则水不生,无水则木不生,无木则火不生;无横则身死 体僵,劈、崩、钻、炮也无由而所生,故人之动,必寓横于 中。横拳之要,重在“弹工 弹即抖,抖即绝。所以在形意拳 中的踏、扑、裹、舒、绝五字诀中,均以抖绝为主。故讲; “踏要绝,扑要绝,裹要绝,舒要绝,绝耍绝,一绝无所不 绝,踏要绝,犹如足踏毒物,既要猛,又要狠,掌踏趾抓不 放松;扑要绝,,犹如狸猫扑鼠、猛虎扑羊,既要疾,又要狠, 全力以赴向前冲;裹要第,.犹如包物不露、,紧闭门户,既要严,又要密,全体劲气相合一 舒要绝,是谓沾实展放、放 长击远,既要纵放其力,又要狠毒透物绝要绝「遇敌好比 火烧身”,一触则进,遇横则发,逢顺则格,遇捉即拿,一离 则打,诸多用法,皆不离其抖绝,故言“绝者诀也工均为土 之弹也。
脾在横拳中的运用,主要是取其“脾动大力攻”之意。睥 在三焦气中,属于中焦之气,但由于脾之功能既有聚集上焦、 下焦之气的作用,又有散发运化精气到全体各部的功能,因 此说横拳是“一气团聚而后分散”的运动。人中,在五官之中是主要通于脾的窍位,又是手阳明经、 足阳明经和督脉的会穴。后天之生主脾,所以人中在祖国医 学之中,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在横拳之中,即是每当在横 拳爆发出抖绝劲力时,由于脾动的原因,人中(包括整个嘴唇) 要有一定的紧凑之感。附横拳歌诀: “脾主中进运自如,五行旋转土中枢,内外六合成一气, 同中真意滚盘珠,以上所介绍的五行拳,不过仅仅是以拳论拳,以气论气, 以脉论脉,事实上在所有动作中的每一拳、每一势,在发放 劲力时,都要牵动五脏六腑、全体骨骼、所有经脉、每条经 筋。虽说在练习时各分主次,但总是“一枝动百枝摇”,如劈 拳绝不是单纯使用的肺气,气血也决不单单循行手少阴心经 和手太阳小肠经;崩拳也决不单纯是使用肝气,气血也不只 是单单流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而是“一动无不 动“一本可散万株,万将咸归一本”,因此既不能不分主 次,也不能把它们孤立向看待,因为每一拳、每一掌,都是 五脏六腑、筋血骨肉,意气精神,共同协调配合所产生的结 果。
浏览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