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河北徐水人董老春自浙江学得此拳,早在明代中叶即盛行于浙东。据 《纪效新书》和《阵纪》中记载的“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掌短打”即指此拳。绵张翻 子创始人绵张是浙江金华人,大约在咸丰初年由绍兴传入河北保定地区,在徐水、 高阳、涞水、定兴一带流行,因人身有膀、跨、腕、踝左右八节,能摘能挑,故又称八 卦。高阳县西柳村胡建堂为第七代,王立增、张德良为第八代,乔秀川为第九代传 人。此拳徒手套路有绵掌、随手翻子,头、二、三、四趟、八卦引子、八卦拳。器械有 春秋大刀、八卦刀、六合大枪、劈手杆子、二郎棍、地趟刀、双铁尺、铁扇子、镖等。 此拳风格特点: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紧凑有力,多用手臂发出贯劲,手法简捷,动作 干脆利落。其运动方法讲究含、软、挑、蹦、扔五个字;出拳撑、崩、扭、抖、绵、扔,注 重六合;在技击上以守破攻为主,突出以短打长。

义子八翻拳,是佛门中秘不外传的拳种,传说浙江绍兴一位拳师幸获此拳术, 因无子而传于义子而得名。据1982年河北《体育资料•武术专辑二•义子八翻 拳》中讲:“义子八翻拳,也称六合翻子。”后传人北京,由宋兆林传镖师刘建堂,自 此始得广为流传。该拳母拳有八趟,一至四趟为单打群手,刚猛多变;五至六趟为 近身技击法;七、八两趟以腿法为主。义子八翻拳强调长打短用,长练劲,短护身, 技击则讲究“打人如亲嘴,越近力越猛”。武林有拳谚道:“精通六合翻子手,就是 神仙也难走。”该拳有演精拳、太保钗、演精锤、翻子棰、金钗棒大枪、双头蛇、双钩、 判官笔、空手夺枪等拳械套路。

戰脚翻子、龙形翻子

戳脚翻子拳门人一般把此拳的源流推举到战国时代的孙武子等,而据1990 年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资料,河北涞水等地流传的戳脚翻子拳,较确切的 说法为清代中叶的祁太昌所传,此拳主要流行于保定、北京、涞水、定兴等地。戳 脚翻子拳的特点是:“风格古朴,少窜蹦跳跃,步法沉实稳健,手法连环刚烈,劲力 充足,要求:冷、弹、脆、快、硬、急、速、绵、软、巧。具有通背拳的风骨。”该拳主要 包括寸八翻、一寸翻、寸翻、遮天翻、鸡形翻、鸡爪翻六趟翻子以及雷闪炮、莲花炮 等十八趟连环炮。

龙形翻子拳,具有翻拳的特性,尤其突出了龙的滚翻动作,是在高阳、肃宁、蠡 县、任丘诸家翻子的基础上,突出演练龙形翻子。此拳以河北河间卧佛堂的田光 华尤其擅长,在全国表演获得过金牌,后在原套的基础上又加以龙的翻腾躲闪动 作,更是开合大度,快速多变,动闪如龙。

鹰爪翻子

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闪翻技法为基础, 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 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

安新县李树园李耕耘、雄县董宪周、刘士(仕)俊等都是清代晚期的翻子名家, 曾威震京城。其中以刘士(仕)俊和陈子正尤其著名。刘士 (仕)俊,雄县孤庄头村 人,艺传多人,获其全艺者为其族孙刘有成,刘有成再传李林庄陈子正。陈是刘有 成外甥,坚持10年勤学苦练,终于技娴艺精武功大成。陈子正学艺后期就萌发了 以翻子的“翻转”为基础,吸收“岳氏散手”擒拿技艺等精华融为一体的武艺。其师 刘有成积极支持。1916年陈子正应聘在齐齐哈尔学校任教期间,开始了整编的 思考。1919年又应聘到上海精武会任教,先授翻子拳,后发现学生喜欢技击突出 和形象优美的螳螂拳术,陈即开始正式整编“鹰爪行拳”,经多年实践整编终于又 发展出鹰爪翻子拳。鹰爪翻子拳较之其他翻子形成较晚,但后来居上,内容丰富, 由十二趟鹰爪翻子行拳和五十路鹰爪翻子连拳组成,其拳技讲究“抓打擒拿,翻崩 挤靠,高挑低压中格,翻崩滚砸,蹿跳搂抱,勾挂撑趟,抽撤连环腿等。主要手法 讲:一号、二拿、三降、四宋。粘衣号脉,分筋错骨,点穴闭气”。$鹰爪翻子拳的风 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出手有拳掌打,回手用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鞭一挂,强调 突出快、闪、变、连、抓等技法。该拳种另有梅花枪、齐眉棍等器械套路。1986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鹰爪翻子拳》一书中,对于该拳进行了详细描述。

从以上各家翻子拳的发展演进可以看出,翻子拳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 极融合、吸纳了其他多家拳术的优点和特长而最终称善的;翻子拳尤其盛行于河 北保定的高阳、蠡县、雄县,沧州的任丘、河间,衡水的深县、饶阳等地,这些地方在 武术界被称之为“翻子窝”;河北盛行翻子拳,这种现象与河北地域源远流长的尚 武民风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同时,北京的特殊地位,使得以上这些地方因为处于 “京师腹地”而深受影响,这些条件共同促成了河北武术中翻子拳流行的客观盛 况;虽然同称为翻子拳,但是翻子拳各个门类的来源却各有不同,其内容也有同有 异,另一方面,虽然种类不同,但是各种翻子拳又都强调突出“快”、“翻”二字,具有 同样的技术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翻子拳门的繁荣和昌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翻子拳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同时也是中国武术流派繁多、精彩纷呈特点的一个 客观反映;而且,透过翻子拳这个特例,我们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领略河北武术博 大精深的整体特点。

三、燕青拳

燕青拳又称秘宗拳、迷踪拳、猊猄拳等。姜容樵在其《写真秘宗拳》中称:“秘 宗拳艺者,少林派中一支之总名称也。亦曰秘宗门、迷踪门、猊猄门,皆一音之转 也。”该拳由山东人孙通学自少林寺,后因定居于沧州,便使得沧州成为秘宗拳兴 盛的地区。据传宋朝时卢俊义学该拳于少林寺并传于燕青,二人又同人梁山,所以今天山东的青州、济宁、兖州一带称其为燕青拳,而河北地域因燕青为梁山之 “寇”,恐后世传承受到影响,所以称其为秘宗拳,以秘其宗派之意。关于秘宗拳, 还有一种说法称唐代时一少林僧人偶见猴类中的猊猄群斗于山中,后悟得此拳, 故又名猊猄拳。清雍正年间,山东泰安人孙通居少林寺十余年习得此拳,后因误 伤师妹,远走他乡并隐居沧州,在沧州授徒有孙庄陈善,南皮大马庄周长春,沧州 九八式田春奎、天津静海县孙家园吕铜锤,沧县科牛庄余式,东光县安乐屯霍恩第 之师和沧县李龙屯庙智远和尚等,即称名于当时。陈善刀技称绝,又精擒拿点穴 之术,门下功深艺精之名弟子众多。陈善传其子陈广智,陈广智又传其子玉山,玉 山传其子凤魁、凤仪、内侄姜容樵,至今已传八世。著名武术家佟忠义即为田春奎 之徒弟,万籁声也为田春奎一系传人。吕铜锤一支,传于青县和沧县东北部等,门 徒中以周义和周六名气较大。科牛庄余式一支,传于沧县高家口刘吉发,刘传本 村高锡林等。沧县李龙屯志远和尚一支,由志远和尚传徒蒋炳,蒋炳传于官长元、 官长和,后来赵炳岩又传艺于自来屯李恩慧等。霍氏一支,则自东光县移居静海 县小南河村。霍恩第传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霍元甲门徒广多,改称迷踪 艺,并将该拳发扬光大。霍元甲之子霍东阁后又赴东南亚传艺,从而使得该拳远 播南洋各国。

据手抄本《燕青拳谱切录》记载,燕青拳的理论包括艺人论、武德论、苦练论、 着法论、技击论、打拿论、枪法论、刀法论、棍法论、六合论等系统内容,另外,陈凤 岐先生又根据自身多年习武经验,总结出了“练巧四十八要”。燕青拳属于小架动 作,其风格特点为动作紧凑,手法严密,小巧玲珑,步法多变,腿法较多,以中下盘 动作为主,技击强调“手是两扇门,全凭足赢人”,是北方拳种中腿法较为突出的一 个拳种。燕青拳法练习,又有慢练功与快练功之分,讲究八字要诀:抢、靠、粘、卷、 提、挎、弹、缠,也称八大招。燕青拳法套路有:燕青架子、头连手、二连手、三连手、 密宗拳、绵掌拳、五虎拳、大进拳、燕青查拳、燕青靠背、赵拳等;器械有大九枪、小 九枪、群羊棍、群棍、八卦奇门枪、六枪、九枪、双头蛇、燕青四门单刀、春秋大刀、云 摩棍、双刀、梅花双钩、上群枪、中群枪等;对练套路有套环散、摘扣子、靠打十八 勾、八折、八打、挤不靠打、破架十二势、二路靠打、青萍剑对劈、风魔棍对练、三节 棍对打、双钩进抢、单刀拐子进抢、双刀对砍、疯魔棍进枪、三路条、二郎棍、三节棍 进枪等等。

浏览5,4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