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即含洗意,提即有格意,横倒皆用击意也。益之 以撩摩砍则诸法大备矣。”作者对“剑有八法”的解释是非常重 要的,它显示了古代剑法与清末宋仔凤所习练剑法的传承关系, 更说明古代军事武艺剑术与民间习练剑法的关系,丰富了我们对 于古代“格洗击刺”剑法技术内容的理解。第五,提出了 “剑学 腿法”练习的概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剑法图书》下卷附有 《剑学腿法歌诀)〉和部分单独的腿法练习图。从此点上看,该空 手而单独练习步法应是当时习练剑法较为特殊的训练方法。第六 是反映了当时该剑术在四川传习的状况。在书中〈源序》中写 道:“四川游击军温江宋君赓平承领偏师,君以剑法教其部。” 反映了当时川军中习练过宋仔凤所传习的剑术。另外,在卷上 《论剑法源流)〉中也记载到,吴玉生“昔在川省贡院侧,每舞剑 时,有回人好艺者,从而求教,但却因为吴玉生授徒较严格而不 传剑术,出现了 “回人暗选聪明有智慧之人,旁观偷学”的事 情。由于吴玉生不轻易传习剑术,“故川省得吴公之真传者甚 少,大概计之,精此法者,不过数人,余皆有名无实也'尽管 吴玉生真正传人不多,但就如书中所说“余皆有名无实”,因此, 其剑术在四川还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该书作者是清末时期人, 时间距现代较近,因此,作者习练的剑术对于四川民间传习剑术 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当我们无意翻阅姜容樵的《昆吾剑》、贾肇山《贾氏 青萍剑>〉和宋赓平〈倒法图说>〉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宋赓平 〈倒法图说)〉中剑学内功四十八图和姜容樵所著《昆吾剑》的内 功三十六动作,大部分动作外形是相似的,似乎两者之间有些历 史的渊源。

此外,1929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吴志清编写的《七星 剑>〉,章目中包括“七剑底母法” “十三剑” “二十四剑”。并有 八法,即斫、撩、摸、刺、抽、提、横、倒。在自序中称此剑传

自山东王怀,经四川武士会会长刘崇俊传给吴志清。在宋赓平 〈〈剑法图说)〉中剑法也来源于山东,且有“七剑底母法” “十三 剑” “二十四剑”。两种剑法中八法完全相同。因此,作为比 〈倒法图说)〉出书较晚的《七星剑)〉,由于同样遵循着山东到四川 这一传播途径,我们可以认为《七星剑》来源于《剑法图说》, 其剑法套路和技击八法要求和宋赓平所习剑法是相同的。而在民 国期间,四川著名武术拳师陈晓东藏有ctu谱》一部,其书中确 有“八法”内容的记载。由此,我们基本能够推断出当时四川的 剑法的确受到《剑法图说)〉的影响,尤其是山东剑法传入四川 后,因各种因素,又派生出名称不一的剑法套路。作为新中国成 立后的峨眉剑套路,很显然是部分受到了此剑法流派的影响,这 是我们分析巴蜀剑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第二节国术运动:巴蜀武术的发展高峰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武术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历史事 件,即国术运动。国术运动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行为,是 一场维系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行为。在这场国术运动中, 巴蜀武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地方国术馆的成立以及较为频繁 武术赛事活动的开展无疑推动了巴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

一、四川国术馆的成立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清政府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压,全 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西方军事、经济等方面流人中 国,西方体育也迎之而来。在军事强势的支持下,西方人根本不 屑于中国人的人格和尊严,一时之间,“东亚病夫”的称号成为

几笑中国人的代名词。一部分国外体育人士在中国到处宣扬西方 体育的高尚和中国人的无能3正是在这一复杂的国内环境下,武 术成为了唯一与国外体育对抗的实体和话题,武术当时被视为捍 卫国人尊严的“国术”,1928年,为了发展国术,振兴国粹,在 张之江等一批人的筹划下,中央国术馆成立。国术馆的成立对于 全国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中央国术馆的号召下, 各地纷纷成立省级国术馆,以此发展地方武术,推动国术运动。 在这次轰轰烈烈的国术运动中,四川武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 其是因日本攻占南京,1941年中央国术馆被迫南迁重庆,国术 馆南迁对于巴蜀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云集了全 国的知名武术家,更吸引了国内各地武术人士,使巴蜀地区成为 当时领导和发展全国国术运动的发展核心地,这种特殊时期的大 交流和大融会对于巴蜀武术来讲.意义是重大的。不同的武术拳 种、门派进行了广泛而频繁的交流,极大丰富了巴蜀武术的拳种 数量,对于巴蜀武术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川武术组织的状况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随 着国术呼声的日益高涨,四川相继成立了不同性质的武术组织。 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武术组织有:

四川省国术馆。四川省国术馆的前身是四川武术会。丨912年, 成都武术界人士马镇江、马宝、刘崇俊等以提倡武术、强壮身体 为名,发起组织“四川武术会”,会址设在成都忠烈祠正街。尹昌 衡为名誉会长,马镇江为会长,刘崇俊为副会长。1923年,重庆 武术界人士陈大章、张云龙、安定邦等,在重庆成立了“四川武 术会重庆分会”,并于1924年在重庆举行了武术表演赛。1925

年,四川籍胳成骧(字公骢,1865 — 1926年)在成都主持成立 了 “四川省武士总会”,后又募集资金建造国术馆于成都少城公 园(今人民公园)半边桥附近。1928年改组“四川武士总会”, 成立四川省国术分馆,尹昌衡任馆长,孙兆鸾任副馆长。1929 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省市国术馆组织大纲》,并电令取消 “分馆”,四川省国术馆即正式成立。馆址仍设在少城公园。首任 馆长为四川省主席刘文辉;副馆长陈国栋、冷遇春。国术馆经费 由刘文辉按月在24军军部拨给大洋400元。[1)接着,根据省国 术馆的要求,四川省各地相继成立了公立性质国术馆,均归省国 术馆领导,如重庆市国术馆、乐山市国术馆等。

四川省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29年,四川省国术馆 体育专科学校成立,最初名称为“四川省国术馆国术专科学校”, 1935年改称“四川省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从1929年到 1934年,该校共培养国术人才500余名,输送至各县国术馆及 机关团体担任国术教官。[2)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 1933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 准,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后馆校分设,定 名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并由中专升为大专。1941年迁 入四川重庆北碚金刚碑,1942年复迁北碚新林。后改名为“国 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46年该校迁至天津。新中国成立 后,该校合并至河北师范学院。从1941年到1946年,国立国术 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为四川培养了中级师资人才一百余名。

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20世纪20年代,重庆精武体育 分会负责人黄连湘以重庆青年会为教学基地,开始筹建武术学 校。1930年,黄连湘与饶子和在重庆陕西街万寿宫成立了“重 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该校隶属重庆青年会,经费来源于学 杂费。1933年,该校随青年会迁址于重庆大梁子公园路。1942 年,聘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为名誉校长。1947年,温敬铭担 任校长职务。1950年自行停办。["












解放前,四川不仅有官方的国术馆,还有各类性质的民办武 术团体,如武术社、校,达摩会等。据当时的统计资料显示,辅 导站(点)、班、队有600多个,武术社(馆、校)有79个,其 中登*E在册的有35个。,加上《四川志省•体育志》当时的记载, 一共约40个(表1)。

















































































组织名称建校时间地点类型
1.精武体育学校1925-1929南充武术学校
2.宜宾国术学校1928宜宾武术学校
3.省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29成都武术学校
4.隆昌国术学校1929隆昌武术学校
5.泸县国术学校1929-1933泸州武术学校
6.平民国术学校1929 (前)成都武术学校
7.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1930-1950重庆武术学校
8.万源国术学校1930.6—1930.11万源武术学校
9.武靖国术学校1932 (rnf) 武术学校
10.重庆国术军事学校1932 (前)重庆武术学校
li.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33 重庆0941-1946)武术学校
12.帏馨国术学校1934 (前)成都武术学校

浏览2,5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