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合”一词,一直说法不一。《河北武术》一书中列举了多种说法,其中 有说法认为,“六合”是指眼与心合,胆与力合,气与血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 与跨合;有说法认为,“六合”系指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运动时手与眼合、 步与身合、智与力合;也有说法认为,“六合”是以“沙、刘、罗、杨、赵、孙”等六位武术家而得名。现在的“六合”则多指内外三合之合,其中,“内三合为意与气合,气 与力合,力与筋合;外三合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二者合为六合。是 指的内外的配合为本门之长”。关于六合拳的来源,一说为明万历末年张明之所 传,在1990年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河北武术》则指出,六合拳“大体皆出 于河南嵩山少林寺韦陀门”。六合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大拳种,历史悠久,人才 代出,在全国分布比较广泛。远在明代,戚继光就有六合枪二十四势流传,“今之 枪技,多源于此”。®
目前,关于河北地区的六合拳的源流,一般认为是始于沧州泊头镇西清真寺 八里庄的曹家,但在此前提下认识又小有分歧,1990年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 编写的《河北武术》一书中是以曹寿为始传拳者,而丨991年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 会出版的《沧州武术志》一书中则注明六合拳是由曹振朋传其子曹寿。六合拳由 曹寿传予泊头镇石金可、石长春、张茂龙等,此后分四支传播,求艺者甚众,一些志 士名扬于外。泊头镇四世传人石金可授徒甚多,武功高超者有十八弟子。其中楚 文泰最为年长,以大枪著名,另外还有石金省、石金合、石清振、沧州田奎春等。沧 州李冠铭亦受业于泊头镇。其师一说为曹寿,另一说则为楚文泰。六合门拳术自 泊头镇传人沧城又可分为三个系。李冠铭艺成返沧,传其侄李凤岗,授徒王殿臣、 刘玉庭等。李凤岗曾在沧县大南门外随叔父李冠铭经营成兴镖局,精双刀,时人 美称“双刀李凤岗”。王殿臣、刘玉临继承成兴镖局,设庆临国术社,授徒胡云田、 姚宝云等。胡传侄胡景华等。王正谊绰号大刀王五,清末在北京半壁街创办源顺 镖局,为京城八大镖局之一。他助谭嗣同戊戌变法,又常扶贫济危,名震京城。田 奎春相传为石金可十八弟子之一,在沧州传于佟存,佟存传子佟忠义。佟忠义善 摔跤、精拳术,通骨伤科,早年在沧州授徒有赵永福、关吉祥等,后又赴上海办忠义 国术社,授徒甚众。截止1991年,六合拳法已传九世。另,清末有关东人传六合 拳法于献县淮镇,已历五世。六合拳中出了不少著名武术家,像李冠铭、李凤岗、 大刀王五等皆是武林中的风云人物,而佟忠义则是与王子平齐名的一代名家,被 美称为“沧州二杰”。
六合拳以舒展大方,快速多变,动静分明的长拳风格而闻名,其招式轻敏连 贯,稳中有动,步法清晰,刚柔并蓄,飘洒实用,技法讲究“一打二拿三摔”,刚劲饱 满,势势相连,一气呵成。六合拳法之基本功,有桩、腰、腿、掌、气五功,其功夫套 路有十三太保,五禽、仙天京、拾手生立等,内外软俱备,基础坚实;主要手型有拳、 掌、勾、明、暗、阴、阳、出、回;主要步型有弓、马、虚、扑、歇、开、散、进、退、摆、里、 顺、凑、提、落、换、纵、抽;有劈、砸、损、冲等拳法和弹、踢、踏、踹、勾、挂、旋等腿法。 六合拳法之拳术套路主要有前后六合拳、前后行门八式、前后回龙拳、前后迎门炮、前后梅花拳、五花炮、八折拳、关东拳、关西拳、十八趟截打拳等;器械包括六合 大枪、六合花枪、十二连环刀、梅花枪、一百单八枪、春秋大刀、五路大刀、六合单 刀、八步连环刀、六合剑、八仙剑、行者棒、六合双刀、六合双剑、六合双枪、六合钩、 三节棍对双枪、对劈刀、双刀进枪、单刀对双枪、大刀对老虎鞭、手销对棍、三节棍 对打、三节棍手销对打、双手带进枪、双手带对双枪、棍术对练及镗、链、槊、锤、抓、 戟、斧、钺、鞭、锏、爪、环等。
在199丨年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沧州武术志》一书中,有关于六合 拳的详细描述,本书中的有关六合拳资料,也基本以二者中的相关内容为准。
五、通背拳(通臂拳)
通背拳,也称为通臂拳,是一种古老的武术拳种。关于此拳,目前仍有不同的 认识,通背、通臂的称谓及其来历有着不同的说法,动作内容也有不少差别。例 如,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多上肢动作,两臂宛如长臂猿之抡臂摔拍而称之为“通臂 拳”,一些拳家则以此系拳法强调以“通背”促成两臂串通如一,而称作“通背拳”。 就北京、廊坊、保定地区的流传而言,该拳系山东(一说为浙江)的大齐(祁)太昌, 小齐(祁)云(信)所传。民国初期有陈庆、韩和尚、张策、修建迟(池、痴)、张吉、刘 月亭、贺振芳等擅长此技;贺振芳又传日本人武田熙,刘月亭传刘茂林等,修建迟 (池、痴)传成传锐等,张策传韩占鳌、张翰臣、王荣标等。天津市则主要由张策之 子张翰臣传播,辽宁主要由修建迟(池、痴)发扬光大,北京、廊坊等地则主要归功 于张策、刘月亭的发展,沧州地区的传播始于一名游方僧人。“此拳在清代,自雍 乾时期,即以河北为核心而传向全国,成为独具一格的大拳系”。明末学者黄宗羲 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 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 说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经流行。此拳的源流还有将创拳时间向前推移的说法:春秋 战国时,由白猿公所创(姓白,字衣三,道号动灵子,即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 徒年轻时人称白猿道人)。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逐渐形成了 “通臂换后”、“白猿 通臂”等拳套。
就动作而言,此拳原本单操动作,没有套路,讲硬功,以劈、拍、钻、穿、摔为主 要手法,后来,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在原来象形取意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的风格 分化。以张策、刘月亭等人为主流的北京的一支单操讲十手、引手、爽袖、群捉、拍 掌,套路有二路通臂雁行拳、拆拳、通臂六合剑等,张策传出的拳法又有五形通背 和五猴通背两种。由贺振芳传播的一支则单操分为单换掌、双盖掌、撩阴掌、大引 手等,套路有二十四连环套手、六路总手等,器械有白猿棍、刀、双刀、枪、剑等众多 以白猿命名的种类。此拳在劲力上都讲究冷、弹、脆、快、硬、沾、连、绵、随九字,其 共同的风格特点为:“拧腰切跨,吞吐虚胸;探背松肩,臂长腕活;劲力上是腰背发力,臂膊如鞭,放长击远,灵活快便;气势上大劈大挂,舒展大方,形如龙,动如虎, 泰山不能挡。”®
因为该拳名称较多,所以有韩通通背拳、五猴通背拳、金丝荷叶通背拳、五行 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独流通背拳、劈挂通臂拳等之分。由于时代久远,资料不足, 很难准确确定传承体系,但是总体来看,该拳应是清代雍乾盛世以来集体智慧的 结晶。颇为巧合的是,在与河北近邻的河南焦作,也有一较具影响的通背拳,其名 为猿仙通背拳,据传也为古代猿仙所创,而湖北也有传说为猿猴所创的类似拳法, 武术世界,堪称众妙毕集。
六、戳脚
戳脚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属少林拳系,其分布主要以河北地域 中的蠡县、绕阳、深县为核心,此外,在东北的沈阳一带也较为流传。
戳脚是一种以腿脚功夫见长的武术。据说,《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 就是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等招法,而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无论是新老 版本的“武松醉打蒋门神”,都把戳脚的武技演绎得分外精彩,武松也因此成为众 多“水济”好汉中以拳脚功夫著称的英雄。戳脚拳曾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被誉 为“北腿”的杰出代表拳种。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 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 承和发展,逐渐将戳脚和翻子拳融汇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防方法上 更加全面。据说,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老灿。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 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 洛尚先生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 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 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 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被钦赐五品武职千总之职。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 尔滨等地传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 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著名武 术家“花鞭”吴斌楼曾在北京传授戳脚等技艺,影响较大。戳脚腿法主要有踢、撩、 飘、点等,同时还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方法,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拳法有“八 根”和“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法,“九枝”多上盘腿法。
关于戳脚的源流问题,也还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该拳由河北宁津人赵老 灿传授,河北省武术丛书中的《戳脚》一书中肯定此拳系冯克善所传,但是1990年 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编写的《河北武术》一书中则认为此说还有待商榷。
浏览2,0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