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拳在河北的沧州、衡水、邯郸、石家庄、邢台等地流传较广,其中尤以沧州 的盐山具有代表性。二郎拳自明末清初问世以来至今已历传三百多年,清道光年 间第八代传人崔笠将此拳传入圣佛寺崔庄,至今已一百五十多年。崔笠的生卒年 代大约是乾隆至同治年间,即公元1735年至18M年期间。崔笠无子,其传拳于 王天维等。二郎拳为长拳风格,套路直来直往,动作舒展,朴实无华,一招一式,非 打即防,爆发力很强。其拳术有长拳八路,短拳五趟,器械有二郎大刀、剑枪、双 钩、双头双枪、双手带、燕翅镗、铲等。

八、太祖拳

太祖拳是少林拳的重要支系,自宋赵匡胤以来一直流传较广。清代太祖拳在 河北较普及,有不同支系传承于沧州等地,石家庄灵寿县有朱元璋后人习练的朱 太祖拳,衡水枣强县也有太祖反拳等,但都属少林长拳风骨。太祖拳的风格特点 是讲究大劈大挂,挨膀挤靠、八卦转打,多用一字步行,斜跨八字步,步行中门等。 基本桩法有木粧功、游动功、推功、击沙袋、铁轴滚轴功、站凳功、腾挪梅花桩功、拧 门扣功、睡绳吊腿等。拳术有太祖二路拳、罗汉拳、太祖溜腿架等,器械有太祖棍、 稍子棍、双手带、金臂唐刀、九环月牙铲、九龙太祖棍对接等。

九、功力拳

功力拳为少林拳法之一。“功”指武术内功,“力”指练外力。该拳在河北也流 传较广,其中衡水故城的功力拳传自明永乐年间,沧州尹家桥的功力拳由清朝嘉 庆年间一邱姓道人所传,石家庄行唐县的功力拳则学自山西。以上三种功力拳, 内容有别。沧州的功力拳在技击上讲究远腿、近拳、靠身肘,挨膀挤靠腰如轴,蓄 势要静出要猛,气存于底,劲行于外;功法有举石锁、扔沙袋、推重物、翻硫碡、摔 掌、靠桩、踢桩等;套路有功力拳、少林太子拳、行拳、三角园、昆吾剑等。衡水故城 的功力拳具有勇猛、刚健、快速、多变的特点,有功力拳一、二、三套对练套路。石 家庄行唐县的功力拳分为两路,器械以八仙鞭杆为特色。

十、短拳

早在明代中叶,戚继光、何良臣等就多次提及过短拳,可见其古老悠久。河北 的短拳主要有高阳短拳、张家口少林短拳、承德短拳三支。高阳短拳是清朝咸丰 年间( 1850—1861),由江苏一举子传于高阳人胡山并流传至今的,有前、后各八趟 拳术,十三枪、小虎头钩、小勾、孙膑拐、镰判官笔、刀枪对等器械,其风格短小精 悍、刚猛灵巧,式式有圈、处处螺旋,精神内敛、不形于外。张家口少林短拳源于清末满族武术家恒泰,他曾担任清宫武术教官,晚年仅授徒张宝忠、张宝臣两人,张 宝忠在天桥卖艺多年,张宝臣则在张家口传授该拳,此拳与杂技结合后,更富有表 演美感,共包括少林杂拳、少林架子拳、少林短拳三个套路。承德短拳原系道门拳 术,明末清初时由山东赵氏传人承德,拳分六趟,寧趟六手,一手又分三手,共一百 零八手,故又称“子母拳”,以猛、快、狠著称,器械i有独特的兵器,如五形轮、鹿角 棒、虚、杆棒等。

十一、连拳、梅花拳、言情拳

连拳主要流行于河北的博野等地,雄县的刘仕俊等也以教岳氏连拳知名。连 拳舒展大方,灵活多变,刚柔适度,抖擞刚劲为其主要特点,有八步摘打、五步神 锤、空臂刀、三节棍对双枪、文武三枝对、五马闯槽等拳械套路。

梅花拳源于明末清初的邹红义,在清代逐渐发扬光大,据2000年1月第一版 《辞海》第1579页“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 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 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 变化多端,快而不乱。”梅花拳前两代均单一相传,自第三代北直顺德府人邹宏义 开始,始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平乡县后马庄被誉为梅花拳发祥地。近代以河 北栾县韩其昌传人较多。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其武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架子、 成拳、拧拳和器械四部分。

言情拳自清代乾隆年间(1735—1795),就在唐山等地流行。本门拳法讲究心 意智慧,招法多变,以灵活轻巧致胜,不封不架,多用滚手,力发螺旋,攻防互寓,套 路有言情拳、三步架、五虎断门枪等,以枪论、枪套多称奇。

十二、母子拳、滑拳、大悲拳

母子拳流行于河北高压、蠡县、肃宁、河间一带,截至丨990年已经传承了十二 代,始于明末清初时期,由山东传人河南后传给北京昌平人张四海并得以流传。 其七十二行门为二人对练项目,另有十八趟单练,是北腿的代表性拳术,计有不重 复的腿法八十多个。

滑拳源于西北地区,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随同到中原平乱的回纥军队而传 人河北沧州。滑拳的特点是劲力饱满,舒展大方,节奏明快,招法清晰,干净利落, 攻防连锁。其在河北流行的拳械套路有三路滑拳、烈神拳、四叶梅花双刀、齐枪、 表龙枪、朴刀、对劈刀等。其中的名家有王子平等。

大悲拳取佛家大慈大悲之意,为少林拳法。该拳历史悠久,其特点为长拳及 内家拳法兼而有之,动作多为长拳动作,而劲力练内家拳连绵之术,舒缓有度,以 下盘腿法为主,动作多而绵长,有159式之多。河北保定人史正刚,法名奇云和

尚,曾在北京设场教授此拳。

十三、猿功拳、清八仙拳、唐拳

猿功拳又名戳脚地躺术,主要流行在唐山一带。此拳系唐山常振芳学自长工 李龙仁拳师,一直在常家传授,秘不外传。1920年后,始传有门徒王泽、刘玉厘等。 该拳系吸收戳脚、通背、地躺、翻子四家之长而成,以十二趟猿功拳为母拳,每趟拳 有一地躺动作,博采狗闪、鹰翻、蝴蝶飞等动作特长,极富特色。其套路中均有各 种地躺拳械。

清八仙拳是以八仙故事创编而成的拳术。其中的“清”与“红”相对,清不象形 红象形。此拳传至唐山刘金鹤已经六传了,推其传入河北时间,应大约在雍乾时 代(1722—1796)。清八仙拳讲究摇身晃膀,以身化形,引进落空,以柔克刚,有形 似流水,连绵不断,运用连环之特点。其拳械套路也分别以八仙命名,别具特色。 本书作者在上海体育学院读书时曾亲眼目睹言清八仙拳的相关演练,感觉的确有 独到之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练习者已不多见。

唐拳据说系唐高祖李渊所传,流行于沧州南皮一带,由乾隆时代的河北大名 人李天祥因避祸而隐居南皮所传。唐拳系少林拳法,动作舒展大方,快速多变,腿 法不过膝,后撑前打,手肘并用,交手时强调以快打迟,去如箭,回如燕,紧上加紧 犹嫌慢。其拳械有拳术十二趟,六合枪八套、双钩、刀加鞭、单刀拐子对枪、通臂 捶、挑捶(对手)九套等,其中的刀加鞭尤其独特。

十四、蛇拳、佛汉拳、气功长拳

蛇拳大约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 1820—1850)河北威县的沙老营,流行于威县、 清河、任邱、天津等地。该拳取蛇的动作、形态融入武术技术,身形多以腰胯变化, 步法以蛇行趟泥挂水步为主,步似八卦而更具自然,有踏子步、风浪步、蛇行滑步 等,今日的蛇拳拳械套路有子午捶、锁羊捶、二十四手变化式、蛇形掌、蛇形太极拳 等拳术和双钩、梢子、剑鞭等器械。

佛汉拳在邯郸等地流行较多,以大名为最普遍。大约在道光年间由河南长垣 的贾云路自少林寺习得此拳并传人燕赵。佛汉拳又有佛汉捶、佛按、扶按、扶汉之 名,以二人对练为主要形式,有72路拳术。“佛”,即佛祖,“汉”指罗汉,“拳”,即拳 术,拳名之意即为佛祖、罗汉所练的拳术。在传承过程中,各地拳师屡有创新,故 有大架、小架之分,其特点为紧凑精巧,敏捷多变,长短并用,刚柔兼备,功法注重 掌上功夫,有软硬功、易筋经、桩功等,其中桩功又分拜佛、降龙、伏虎、三环套月、 罗汉、托天六大类别,较有特色。其十八罗汉腿为单式练习,对练有三盘共72路 练法。

气功长拳系由长拳架式、内家劲法、佛道气功等融合而成,主要流行于石家庄 一带,由威县人魏斌臣贯通多家武术而创立。其行拳定式如站桩,势停意不断,呼 吸力缓圆,变式吸,定势呼,呼吸方法,四季有别。壮练刚,弱练柔。技击讲究出拳 如流星,掌击如闪电。又有“轻易不用头,用头气死牛”。又讲:“一力降十会,四两 破千斤。”®拳械套路有气功长拳、三合剑、子龙枪、大刀等。

十五、义和拳、五行五身拳、五子拳

主要在邢台等地传播的义和拳,是白莲教士所传内家拳术,分文胜功和武胜 功两路功夫,文胜功以静坐调气为主,武胜功为拳术套路,共有两路,带有动气功 类的练习特点。技击要求动作连贯,用意导气,以气催力,以猛、准、狠为要。

五行五身拳主要流传于河北束鹿一带,是清末浙江一周姓武师传于束鹿人王 洛资,王又传其外孙耿兵合等。“五行”是指“龙行、虎行、鹤飞、云行、摔行”;“五 身”是指“腰身、前臂膀、后臂膀、闭身、站身”。其风格特点为势低形美,身灵步活, 三心俱缩,以掌为主,揉球变化,动作弧形,快慢结合,前手接待化,后手攻力发,粘 连相随借力发,以柔克刚攻防兼备。

五子拳由道光末年U850)河北唐山丰南县大园庄李福所创。拳术有十二趟 弹腿,五趟五子长拳,八趟五子拳帽,十趟实手艺等;器械有步战五侯刀等。

十六、人祖门自然派、鸭形掌、三皇炮捶拳

人祖门自然派为清末东北长白山一道人所传,由盐山人付忠武传人河北。此 拳为长拳风格,以传统的蹿蹦跳跃、起伏转折动作组成套路,练的是四击八法十二 型的二十四要功夫。有形拳、猴拳、雪花拳、领挡拳、醉八仙、八趟拳点、形刀、三尖 两刃刀、拦马镢、绳镖、拂尘等拳械。该拳融合了劈挂拳、疯罗汉等家的内容,体现 了清末武术发展中多拳种互融的显著特点。

鸭形掌相传是由峨眉山传人天津,后又在河北地域流传开来,其寓象形与武 术攻防技击之中,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三皇炮捶拳奉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为祖,故又称“人祖门”和“三皇门”。明末清 初时期,自河北冀县乔三秀传授此艺,始有文字记载和文物可考。乔三秀传其子 乔龄,乔龄传给第三代宋彦超、于连登、张文彩、王双奎四名弟子。宋彦超集平生 所学,潜心钻研,创“夫子三拱手”之绝技,而于连登则继承了传统的拳架,由此,三 皇炮捶形成了拳理一致、拳架大同小异、各有特色的“于”、“宋”两种风格。清道光 二十五年(丨845),宋彦超连败北京神机营中众多武林高手获赐五品亮蓝顶戴之职。 宋在京官场中耳闻目睹了朝政腐败,自感报国无望,便弃官从贾,在北京前门外粮 食店街创办“京都会友镖局”,以武会友,从事保镖生涯,同时传授武艺。从此开创了北京三皇炮捶门历史新纪元。第四代传人中,于鉴是佼佼者;第五代传人中主 要有著名的镖头“四大亭”(即:王兰亭、王显亭、王豪亭、孙立亭)以及李尧臣等人。

除了以上所列的部分拳种以外,河北武术中还有很多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 拳种流派,如无极拳、查拳、拦手、岳氏连拳、猴拳、螳螂拳等等,因为篇幅等原因, 本书研究不能一一进行列举描述,诚以为憾。另外,考虑到本书研究的下面内容 中专门设计有河北武术拳种的个案研究,把河北武术中的若干著名拳种如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大成拳等单独列出,尽可能进行详细的分析 和阐释,所以本节中也没有涉及上述几种拳种的相关内容,对于这一情况,特在此 予以说明。

浏览10,5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