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征南墓志铭》中的内家拳
《王征南墓志铭》与《张松溪传》同样,对解明当时内家拳的真相而言, 是重要的线索,由于其原文较长在此不便全文引用,因而我们把与本研究的 分析可能有关联的内容援引如下: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 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別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 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 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陝西,而以王宗为最著,溫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 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 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 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 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波仲.陈茂宏•吴七郎。云泉传卢绍岐,贞石传夏枝溪.董扶舆,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 则为王征南,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然精微所在则亦深,自秘惜掩关而理,学子皆不得见 思南感其意,始尽以不传者传之 遇甚困,则不发尝夜出偵事,为守兵所获,反接廊柱,数十人轰饮守之,征 南拾碎磁偸割其缚,探怀中银,望空而掷……数十人追之,皆踣地,匍匐不 能起往……众围之,征南所向众无不受伤者……遇营兵七八人挽之负重,征 南苦辞求免不听,征南至桥上弃其负,营兵拔刀拟之,征南手格而营兵自掷 仆地,铿然刀坠,如是者数人,最后取其刀投之井中……凡搏人皆以其穴, 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曰 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曰, 此晕穴也,不久当甦,已而果然,征南任侠,尝为人报仇,然激于不平而后 为之,有与征南故者,致金以仇其弟,征南毅然绝之,曰,此以禽兽待我也 ……征南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征南罢事家居,慕其才艺者以为贫必易 致,营将皆通殷勤而征南漠然不顾,锄地担糞,若不知己之所长有易于求食 者在也,一日,过其故人,故人与营将同居,方延松江教师,讲习武艺…… 曰,亦可小试之乎,征南固辞不敏,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应,教师被跌,请复之,再跌而流血破面 征南未尝读书,然与士大夫谈论,则蕴籍可喜,了不见其为尘人也……有臂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 稍近征南,则蹶然负痛,征南曰,今人以内家无可眩曜,于是以外家攙入之, 此学往当衰矣,因许叙其源流,忽忽九栽……生于某年丁已三月五日,卒于 某年乙酉二月九日,年五十三……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嚮技,其志可悲, 山浅水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可考以上传记内容,可以分类为以下几点。
内家拳的传授谱。
少林拳为外家拳,与内家拳的特征相反。少林拳主于搏人也就是注重主动的攻击,而内家拳主静,主张以静制动。
王征南生卒年为1617年一1669甲。
王征南曾以拳法与“守兵” “营兵”和武术教师相战,并获得胜利。
在王征南的拳法中,人体经络与穴位的知识相当重要,征南运用这种 技能惩罚了恶少。
征南以及征南之师单思南都是退役军人,单思南教习王征南拳法之时, 已是“归老于家”,而且是一名因其子不孝而担心百年之后无人办理丧事的暮 年老人。
征南虽然曾经选择了行侠仗义一途,然而却不以个人恩怨为快而是注 重大义名分。征南虽未读过书,但却完全能与文化人(士大夫)对等交谈, 非凡庸之辈。
把以上从《内家拳法》中得出的要点与《张松溪传》的要点相对照,能 够得出以下结果。首先,在传承体系中,二者皆与“张三丰”相关联。其次, 内家拳法与少林拳具有相反的特征,少林拳中跳跃动作较多,主动进攻性较 强,而内家拳则是注重以静制动。第三,张松溪与王征南的拳法,都是不得 已而使用,与其说是为了杀人伤人,而不如说是反制对方的攻击而已,与其 说是攻击性的武术不如说是防身之术。从这一点来说,可以发现内家拳的 “对他性”的性质特征其实已经弱化。第四,内家拳的名师们都具有年事较高 的类似点。第五,在内家拳技能体系中,对人体,特别是对人体经络穴位的 把握非常重要。这说明内家拳更加注重对身体结构的了解,更加注重通过经 络穴位对身体进行掌控,关于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 “对己性”特征的体现。第六,征南注重大义名分,注重礼仪,虽未读书却有 儒者风范。最后,张松溪的活跃期间为倭寇扰乱的时代,而从其三传弟子单 思南曾从征关白日本的丰臣秀吉曾于万历二十年( 1592年)及万历二 十五年(1597年)两次发动侵朝战争,明王朝都曾出兵“抗日援朝”]来看, 松溪的生存时期大概为16世纪的早中期,可能稍早于或与戚继光( 1528—1588)为同时代,而王征南(1617—1669)则晚于戚继光,为明末清初期 人物。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从内家拳的传承系谱而言,《张松溪传》有很多可能 性是参考了《王征南墓志铭》而作。在关于张松溪和王征南的这两部传记中, 同样都具有英雄故事的传说色彩。这些故事中的事实,有可能被著者进行了 有意地夸大表现,因而不可全信,同时也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两部传记的文史 价值。对传记著者无所造作地自然表露出来的内家拳“对己性”的性质,应 该引起我们特别注意。因为正是这种自然的、无造作地表述出的特征,更能 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内家拳的实际状况和性质特征。因而我们应当不要被传 记中对少林拳的攻击性特征的批判,以及对内家拳胜于少林拳的优越性主张、 即内家拳优胜于少林拳的评述所蒙蔽,我们也不应该陷于这种“孰优孰劣” 的优劣之争中,我们应当关注的焦点是被称为外家拳的少林拳与内家拳法特 征的“内”与“外”之差别。
前述已经论及,少林拳的主要特征是主动进攻,以“跳踉奋跃”的 “刚”性动作为主,因而与此相反的内家拳法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防御” “以静制动”的柔派武术。两部传记都指出内家拳法是迫不得已的被动反击, 反映出一种“以静制动”的主观意图,和一种“以柔克刚”的思想方法和动 作特征D关于内家拳的动作特征的分析,还将在随后的论述中进行详细阐述。
值得我们注意的另一重要之处是,张松溪与王征南的活跃时期,都与戚 继光的抗倭活动极为相近,前述已经指出,松溪稍早于戚继光,而征南则稍 晚于戚继光。我们在先前所提及的戚继光是一代抗倭名将,作为明代武术的 集大成者,他把从各地收集而来的中国武术加以了改造革新,其中就有把 “绵张”的短打融入《拳经》并创作了戚氏三十二势长拳的事实。既然戚继 光的武术是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那么此处所言“绵张”,就有很大可能性是 指张松溪。支撑这一判断的重要理由,首先,从时空上来说存在这种可能。 在时间上,《张松溪传》中指出其活跃时期为“嘉靖年间”(嘉靖,明朝第十 —位皇帝命世宗年号,期间为1522—1566年——笔者注),这与《纪效新书 •拳经》的出版时期(1560年)极为一致。也就是说,作为抗倭主战场之一 的浙江省,在其武术界极为活跃而且有“最著”之名气的内家拳法大师张松溪的拳法,有很大的可能被同在浙江福建一带领军抗倭、而且正在力求收集 并革新中国本土武术以对抗倭寇的戚继光所闻知并收录。其次,在空间上, 松溪的活跃地为浙江沿海的鄞县一带,众所周知,浙江和福建是当时抗倭的 最主要战场,是抗倭的中心地。因而,张松溪这名活跃于抗倭中心地的武术 名师,对于力主优化国内武术以抗击倭寇的明代武术的集大成者戚继光而言, 不知道、不了解张松溪及其内家拳法反而是应该不可能之事了。除此之外, 内家拳重视“柔”的特征也值得我们关注。习练“柔”性拳法的张松溪,因 此以“柔拳张”而广为人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与《拳经》中所指“绵张”, 可谓是一种完全对应的呼应关系。所谓“绵”,原本是指柔软的纤维丝线,在 这里,“绵”与“柔”具有相同的意思,因而所谓“绵张”所指应该就是张 松溪。
综上所述,关于内家拳中“对他”性质较弱而“对己”性较强的特性, 我们已从其对人体的详细了解和控制的意图中可窥一斑。这虽然已经显示出 内家拳对人体的十分关注,然而仅从此处来看,还不能说内家拳因此就已经 具备了以健康或养生为主的目的,至少还未能完全凸现出来。当然,由此, 我们就判断内家拳不具备养生要素,则是为时过早。因为,在各流派英雄故 事的记述中,“养生”有可能并不是人们在关注“英雄”时所需要的热点, 只有胜负、而且是像上文传记中恂恂儒者那样的写意胜负,以及充满神秘色 彩的点穴惩治,才是人们热衷的“英雄”故事。此外,置身于战乱不断时期 的拳师们,在这一时期可能本身也并不十分注重养生之道。关于在温州一带 传承的古代拳法,季建成指出,温州一带自古以来盛行习武强身之风,内容 质朴丰富而独有的拳法,至今流传1 \据此而言,明清时代在温州及四明一 带流传的内家拳法,除战乱时期需要注重实战格斗以外,平时被作为锻炼身 体的方法的可能性极高包含内家拳在内的民间武术、拳法,最终被戚继光以发展战斗能力和改 善人体机能的目的编撰人《拳经》,作为一种被整合过后的新的戚氏拳法而广 为流传。
以下,将对前文所提及的“绵张”之“短打”与太极拳的关系进行详细 阐述。
浏览1,9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