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河北武林中的著名人物可谓层出不穷,涌现出了杨禄禅、李洛能、 郭云深、董海川、孙禄堂、霍元甲等一大批中国武林中赫赫有名的武术大师,他们 以精湛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在中国武术中书写下了河北武林辉煌的篇章。由于 本书研究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专门设计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 大成拳等的个案研究,所以本节中暂不涉及上述几种拳种的相关名家,仅对于河 北武术中上述几大拳种以外的其他一些拳种名家进行介绍,通过本节内容与下文 中的6大拳种专题研究两者之间的互相配合与补充,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河北 武术的整体发展概貌。
李良栋
李良栋,河北定兴人,清朝末期时以一 口单刀闻名,一生以少林拳械扬名,尤 其以花刀见长,以德会友,曾在郑州开设“永胜镖局”,三代精武,武林誉称“花刀李”。
卢鸣金(1830—1900)
卢鸣金,河北广平人,是冀南、鲁西、豫北一带屈指可数的武林豪杰,曾创立了 卢式通臂太极拳。练就一根白蜡杆,一支丈八大枪,民间有不少武功故事流传。
李拫清(? 一1900)
李振清,河北霸县人,早年习少林拳,17岁于江南师从董梦麟学习阴阳八盘 掌,以速捷巧妙称雄。晚年时参加义和团,因眼疾中敌排枪遇害。据其徒任致诚 《阴阳八盘掌》中所言,任曾亲见李在古稀之年仍能纵身擒飞鸟,其技艺不愧武林 所称“燕子李”之名号。
王子平(1881—1973)
王子平,回族,出生于河北沧州武术世家,曾任中国武协副主席。早岁行商关 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1900年(光绪二十六)义和团失败,他亦因避嫌出走济南,随查拳名师杨鸿修习练武功,精通查、滑、八极、龙泉剑等武技,有“千 斤神力王”之称,曾挫败过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康泰尔等多国洋武术家, 又在山东青州车站举磨盘吓住德国兵,在上海楼顶栋杆上拿大顶扬威等,任南京 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1923年,创办中国武术社,在上海“全国武术运动大会” 上,与武术名家何玉仙、刘百川、高振东等登台表演武技,齐白石曾亲笔书赠“南山 搏猛虎,深海驱长蚊”对联。I960年随周总理访问缅甸,又以一趟青龙剑折服满 场观众。1958年9月,全国武术协会创立,王子平当选为武协副主席。1959年, 王子平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总裁判长。I960年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 缅甸,任武术团总教练。历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 摔胶协会委员及上海市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研究室主任等。
宋迈伦(1809—1893)
宋迈伦,河北冀县人,名彦超,人称“神拳宋老迈"。自幼习武,从师多人,20岁 中武秀才,于峨嵋山得乔鹤龄传三皇炮捶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宋彦超连 败北京神机营中众多武林高手获赐五品亮蓝顶戴之职。曾创立“宋氏三皇炮捶 拳”,在北京开设“会友镖局”等。
任致诚(1888—1976)
任致诚,字嘉祥,河北文安人,先习八盘掌,又习花拳等,尤精八盘掌拳械,因 习武而荒废家业,晚年著书为生,天性好隐,识之者鲜,著有《阴阳八盘掌》一书。 该书及其描述的八盘掌武技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肖海波(1863—1958)
肖海波,河北固安人,从“燕子李”学得阴阳八盘掌,曾任庄亲王府武术教习。
1930年前后,在天津教拳期间曾结识程廷华并教授程之三子有龙、有功、有信等武功。
孙通(1662—1742)
孙通,字季宽,山东泰安人,后因误伤师妹而远走他乡并隐居沧州。孙通曾居 少林寺十余年习拳,被武林称为“万能手”和“铁腿孙通”,其在沧州授徒有孙庄陈 善和安乐屯霍恩弟霍氏家族等,在沧州有着许多关于孙通武功高超的故事和传 说。陈善刀技称绝,时称“赛胜英”,又精擒拿点穴之术;霍氏一支自东光县移居静 海后,又有霍元甲等后起之秀。
霍元甲(1869—1910)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沧县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近代 著名爱国武术家。精秘踪拳,曾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1910年6月 1曰,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 “中国精武体操会”,后 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尚武精神”惠赠,陈毅也曾为之题词 “劳军模范”。霍元甲病逝于上海之时,天津的怀庆会馆中,悬挂有长幅挽联:
瞻仰昂昂校刚汉,力巨出神,拳精入化,飞龙踞虎,尚武精神,浩气鹏鹏贯斗牛;
乾坤。①
李贯铭(1865—1940)
回族,河北沧州人,六合拳大师,有奇功,性负气,曾有镖客喊镖过其门,乃驰 马追超其前,双腿夹马而起,手攀路边石坊梁,马嘶叫而不能动,镖客惊服,后乃有“镖不喊沧”之俗。李贯铭之侄即为双刀李凤岗,李凤岗传艺于大刀王五。
李贯铭一门传奇颇多,在近代武术史上影响较为突出。
李凤岗
李凤岗,回族,清末沧县人,善少林、燕青,人称“双锏李”,曾为沧州成兴镖局 大镖头。一生授徒众多,有徒大刀王五等。丨933年新修的《沧县志•武术传》所 列名人不过二十六人,李即位列其中。武德高尚,在沧州、盐山一带,极负威名。
王五(1844—1900)
王五,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拜著名的六合拳李凤岗为师学习 长拳和双刀等,因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王正谊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所以又 被尊称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 颂的一代豪侠。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武林高手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 等著名武师齐名。王正谊与维新派领袖谭嗣同友谊深厚,在谭遗诗中有“我自横 刀向天笑,肝胆相照两昆仑”之句,其中的“两昆仑”之一即指大刀王五。
张策(1859—1934)
张策,字秀林,河北香河人。自幼习练少林拳,又从杨禄禅学太极拳,后得通 臂拳真传,以此技在京城名声大噪,人称“臂圣张策”,善用反背十三刀,轻功卓著。 据武林传说,张策练功时,身穿铁坎肩,足踏每只重二十斤的铁鞋,故人又称其为 “铁鞋”张策。据《河北武术》转引日本人松田隆智的《中国武术史略.通臂拳史》 中载,“日本人武田熙在1924年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学习(他跟贺振芳学通背 拳等,后写有《通背拳》一书)。武说他曾亲眼见过晚年的张策,有一次大喝一声飞 上屋檐;还有一次用指尖轻轻一指,就把争吵的对手推倒”。®这一记述形象地表 明了张策在武林的影响。
刘玉春(1860—?)
刘玉春,独流人。后辈人称其为“申爷”,擅长通背合一门武技,在河北曾经随 刘玉春学艺的名家很多,有郭长生、陈国祥、马英图、刘景云等,其所传的武艺与近 代张策所传的内容、风格等都有较大差异,在社会上有“独流”通背拳之说。
刘仕俊(1839—1909)
刘仕俊,河北雄县人,自幼练习少林武功,后得异僧传授鹰爪擒拿之技与岳氏 连拳等,技艺大成,名动京师,曾为正白旗演武厅教练,在北京东四北六条胡同设 场授拳,技压群芳,时称“雄县刘”。刘仕俊还擅长杆子器械,人称“大杆子刘”,其 所传武术门人中有刘成友等人,其中刘成友之外甥陈子正又被后人誉为“鹰爪王”。
陈子正(1878—1933)
陈子正,河北雄县李林庄村人,鹰爪翻子拳创始人。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 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法之精华,擅长鹰爪拳,被人誉为“鹰爪王”。民国7年 (1918 )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传授鹰爪拳,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 学、香港、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在新加坡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 短剑一把,剑上刻有“中国拳王”4字。陈子正较早把武术课开进学校,著有《拳术 要义》、《拳术摘要》、《鹰手拳艺书》、《鹰爪连拳五十路》、《行拳十路》等武学论述。
浏览15,3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