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国术运动发展中,涌现出的武术精英对于四川武术的 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四川武术具有积极作用的人物较多, 如四川武术总会马镇江、四川打金章擂主余发斋、来川教授武术 的中央国术馆教务处长朱国福,以及武术名师郑怀贤、李雅轩、 张文广、温敬铭等。这些精英人物如同群众中的领袖,在武术界 或社会各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武术练习者拜崇的对象。而 正是由于这种动因,影响和促进了四川武术的发展。如著名的形 意拳家、技击家、摔跤家朱国福,精于长打短靠、内外家拳脚、 诸般兵器,深得形意、八卦、太极真请,踢、打、摔、拿无不精 晓=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行国术考试,来自山东、河 北、北平等17省市共333名武术人士,经过几天的严格考试,
朱国福等15人被授予最优等=新中国成立后,朱国福在重庆大 学任教,并任全国武协委员、重庆武协主席,曾多次担任全国武 术比赛裁判。朱国福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武术运动的经验和体 会,编写了〈游意洗髓保健气功》《形意拳源流》《国术归宗》 (共四集)《国术与健康之关系》等武术文集,还整理〈侧枪》 《满江红》《短兵散打训练》《五花炮对练》《武当昆吾对剑》 《体育按摩》等资料,对于巴蜀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后巴蜀武术 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巴蜀武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 面。随着竞技武术的推进,巴蜀武术凸现以竞技武术为领头的武 术发展局面,近年来伴随着全民健身全面推广的宏观背景,传统 武术在民间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第一节武术机构成立及武术活动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武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地处巴蜀地区 的四川武术在国家和省市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下,逐渐建立了省 市级的武术协会,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术活动和赛事 开展较为频繁,有力地推动了四川武术的发展。
一、机构的成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省成立了武术协会,1982年8 月到11月份举办了四期省市各级体委领导干部训练班,将武术、 气功和简化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列为课程之一。随着四川省武术 协会的成立以及省有关体育部门的支持,到1983年底,全省各 地市武术协会已有五十多个。1986年5月,四川省体委决定成 立四川省武术馆筹备处,具体负责省武术馆的筹建和武术的竞赛
训练、挖掘整理、科学研究及群众活动等工作。在省武术协会及 武术馆的带动下,重庆等地也相继成立武术馆。
二、武术活动的开展
80年代初,四川省各地市武术协会相继建立之后,特别是 省武术协会经过数次调整,结构较为合理,在领导四川省的整个 武术活动中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级武术协会的成立,对 于进一步推进武术活动在人民群众中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 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基层武术辅导站的建立,武术辅导员的培 训以及各类武术比赛的广泛开展。
(―)武术辅导站、辅导员和武术活动的开展
武术辅导站作为各个地、市、县等基层的重要武术组织,对 于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以及促进民间武术活动的普及和开展 起到了积极作用。据1983年的不完全统计,仅成都、重庆、自 贡、渡口四个省辖市的公园、体育场馆和一些工厂、机关、学 校、街道,参加武术锻炼的就达10万人左右。此外,重庆市体 委为了普及武术活动,1980年在政府相关机构的领导下,建立 了业余武术中心辅导站,到1982年11月,先后承办15期,参 加学习的群众达到18300多人。武术辅导站对于基层武术活动 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学校、部队等其 他单位部门也相继开展了丰富的武术活动。如1951年,为集中 力量培养体育师资,重庆大学体育科与西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合 并,开设武术课^ 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
年改名为成都体育学院,除各体育专业开设武术课外,还单独设 置了武术专业,并定期举办了武术师资训练班。20世纪中期, 成都体育学院的武术专业和中医学专业被贺龙誉为“两枝花”。 1979年又开始招收武术研究生。1979年还承办了全国武术教练 员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成为教学、科研、训练武术的 重要力量。此外,随着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四川省内许多高校 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如成都科技大学、成都中医学院、西南 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直到现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仍然每 年举办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比赛包括许多武术项目,如太 极拳、华佗五禽戏、武术器械等。
(二)武术比赛的幵展
随着武术活动的蓬勃开展,武术赛事也逐渐频繁。1958年 以前,四川省没有固定的武术队,每次的全国比赛,四川省武术 队主要由各地市抽调队员,进行短期集训而成,显然这对于四川 省武术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为了促进四川省武术事业的发展 和武术比赛成绩的提高,同时为了响应1972年国家体委关于 “要求四川省武术在内的15个体育项目建立运动队”的方针, 1977年,四川省武术队经过多方筹备在成都市太平寺正式成立。 四川省武术队成立后,在多次全国武术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 绩,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如熊长贵、吕立、任刚、 李殿方、王向红、彭英、曹科润、李小红等。在四川省武术队成 立后,各个地市、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武术班、中小学传统武术 训练点(队)校也相继成立。四川省、地、市、县各级武术队、 班的成立,为培养大量的武术人才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推进各 类武术比赛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1974年后(除1975年以外),四川省举行了每年一次的四川省武术比赛。1982年和1983年又连续举办了四川省儿童武 术比赛;1984年以后,武术又被列为四川省运动会和青少年运 动会的比赛项目3另外,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散打项目的试 行和推广,1986年,四川省擂台赛在成都、重庆等地相继举行。 在四川省各类武术比赛的同时,各地市、县的武术比赛也开展得 如火如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80年代的四川省各类武术比赛 中,国家规定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同时比赛进行(尤其是四川本 地的传统武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到了 90年代以后,逐 渐两者分离,传统武术项目只限于四川省举办的传统武术交流赛 等比赛中。
此外,1986年举行了首届蓉城擂台赛和首届渝城擂台赛, 在其影响下,许多市县都相继举办了以“嘉州” “蜀英”“川 西”等命名的擂台赛,极大促进了四川省搏击对抗类武术项目的 发展。从90年代起,曾一度中断的民间“打金章”活动也展开 了系列活动。特别是2005年,在全民健身的宏观背景下,四川 省体育局主办、四川省武术馆承办的“四川省武术比赛”具有重 要的意义。它是21世纪以后四川省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地方传 统武术比赛,它显示了四川传统武术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富有成果的武术挖整工作及
繁荣的民间武术活动
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在国家宏 观背景下,四川武术也展开了井然有序的挖掘整理工作。通过长 达三年的艰辛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民间传统武术资料,为四 川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人21世纪以后,四 川武术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四川武术凸显高校学术与民间传统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此外,地域武术尤其是峨眉武术已经逐渐 作为四川地区武术发展的一大特色.
一、輝煌一时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決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 知》,1983年国家体委在南昌召开挖整工作会议,制定计划,用 三年时间开展大规模的武术挖掘整理运动。四川武术在国家相关 部门的领导下,在四川省体委和武术协会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下, 深人基层,走访各个门派的武术老拳师,取得了辉煌成果。
1983年9月,在各个方面的积极筹划下,四川省武术遗产 挖掘整理小组正式成立。并制定了三年武术挖掘工作的具体任 务。一是对流传在四川省民间的传统武术,包括各个拳种、器械 的源流、特点、套路、练功方法,进行一次全省性的普查,摸清 四川省武术的家底,编写出《峨眉武术拳械录》(后定名为《四 川武术拳械录》)《峨眉拳宗史考》(后改名为《四川省武术人 物志》)。二是收集整理散存在民间的各种武术刊物、拳谱、史料 抄本、珍本、孤本等文字资料,撰写出《四川省武术史纲要》 (后定名为《四川武术史(初稿)》。三是完成七十岁左右老拳师 技艺的挖掘整理工作,尽最大力量地把四川地方拳种和流行套路 的优秀内容继承下来。并与有关部门配合,争取出一部反映峨眉 武术的影片和出版《峨眉武丛>〉(后因各方面原因,仅出版了一 期)。四是建立四川省武术馆资料档案室,为四川武术的研究奠 定了基础。
浏览1,6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