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依据及意义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华夏 民族悠久璀璨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较之于其 他民族的文化,其在文化特征上表现出典型的审美特性与独有的艺术倾向。 因此,在中国,产生了诸多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从远古时期 的原始纹身和面具服饰,到盛极一时的彩陶和青铜器;从气魄宏大的秦汉 艺术,到艺术繁盛时代的六朝风韵;从富于舞乐精神和恢宏法度的唐代艺 术,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宋代艺术,再到处于社会巨大裂变时期的元明清 艺术:这是一幅何等壮观、何等斑斓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长卷! ”[1]
由中国传统文化衍生出的审美意识、审美思想以及审美经验,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这种 审美情怀使得中国古人在一切人文领域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例如, 中国古人将用于记录文字的书写方法演变成了出神人化的书法艺术,将用 于日常生活的器皿制作成了形态各异的彩陶工艺品,将用于居住的房屋修 造成了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等等这些,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 有的艺术情结和艺术追求。这种艺术的审美取向,使得许多传统的文化形 态都表现出艺术化的发展倾向,这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诞生的根本因素。 因此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弘扬艺术精神的 国度。
中国武术——这个从古至今始终在中国社会存在并总保持着绵延发展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北京:髙等較育出版社,的传统技艺,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同步,不断地受到各种传统文化的浸润, 生动地记录着、叙写着文化的进程,它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成为一 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文化母系统下的一个文化子系统,中国武术 自然也受到“追求艺术化倾向”这一文化特征的影响与作用,使得中国武 术在其自身的发展中既注重实用的功能(体现为中国武术的技击功用、健 身功用等),也追求艺术的价值(体现为具有艺术化倾向的表现形式与形 态等)。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中国武术并没有如同绘画、 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戏曲、建筑等文化形态一样,被纳人到“中国 传统艺术”的范畴之中。但是,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却是真实存在的。其 艺术的属性既表现在中国武术的物质层,也内含在中国武术的制度层和精 神层之中。因此,中国武术是一种内含丰富艺术要素的文化,艺术属性是 其显著而鲜明的文化特征。
《辞海》中对于“属性”一词的解释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可缺少的 性质。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中国武术的属性即是指中国武术本身所固有的、 不可缺少的性质3那么,中国武术本身具有或凸显出了哪些固有的、不可 缺少的性质呢?纵观武术学界丰厚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中国武术的属 性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例如,技击的属性,文化的属性,教f的属 性,健身的属性,体育的属性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武术本身所体现出的性 质,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因为技击被看作是中国武术最原始的发端, 而很多学者又将技击视为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所以技击的属性成为了中 国武术不可或缺的属性;因为中国武术内含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 鲜明的文化特性,所以文化的属性成为了中国武术一个显著的特性;因为 中国武术能够施之以人道德的约束和教化,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 教育的属性也成为了中国武术又一重要的特性;因为中国武术可以强身健 体,增强体质,所以健身的属性也成为了中国武术属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为中国武术具有“健身性”,使得它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而存在,所 以体育的属性也随之得以生成……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属性问题所指向的 内容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答案,它呈现出多元的属性。
探讨中国武术的“属性”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属性决定着事物的生存状态、发展走向甚至生命价值”。通过对中国武术属性的问题的反 思,能够使我们对中国武术的本质进行准确地认知,能够使我们对中国武 术的价值予以正确地定位,能够使我们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 正因如此,关于中国武术属性问题的研究始终是武术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 内容。然而,在中国武术所体现出的诸多特性之中,艺术的属性一直以来 却被研究者们所忽视。事实上,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属性始终 是作为中国武术的构成要素存在着,并且从未缺失,甚至,艺术的属性可 以被看作中国武术区别自身与其他民族武技的一种重要的固有属性。因为 在其他民族的武技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健身属性、 教育属性、体育属性等内容的存在。如拳击、跆拳道、空手道、巴西柔术、 泰拳等,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体现出技击的功能、文化的 内涵、健身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和体育的特性。但是,唯有在中国武术中, 我们可以找寻到一种其它民族武技没有或者并不被凸显的属性,那就是独 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属性。因此,通过对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重新 审视,并使艺术属性回归到中国武术的本位上来,是当代中国武术研究中 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研究,也是中国武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 内容。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众群体的“休闲意识”开始萌 生,人们用于休闲娱乐等活动的时间随之增多。这一现象说明了大众的 “审美意识”在不断地提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审美化”的生活方式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诉求。作为能够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文化形态,艺 术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众群体喜闻乐见且乐于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于是,在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开始呈现出“追求艺术化”“追 求审美化”的倾向。这种“生活艺术化”的倾向,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意 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的到来。因为,中国武术原本就具有“表演性” “娱乐性”“观赏性”“游戏性”等艺术的特性,具备了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的先决条件,它能够给予人们的生活带来与其它艺术活动相同的快乐与享 受。例如,近年来,武术表演节目频频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其 优美的动作、精湛的技艺、巧妙的编排等无不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武术节目也因此成为了全国观众所喜好的表演节目之一。而在2008年北京 奥运会开幕式上,气势磅礴的武术表演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同 时中国武术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也再次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认同。此外,近 年来先后出现的各种武术题材的大型舞台剧,其不仅风靡全国,同时在海 外也受到了热力的追捧和欢迎。如:荣获2005年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 花奖”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荣获2006年第四届中国十大演出盛 事“最佳海外演出”金奖的《功夫传奇》,以及2008年河南推出的大型实 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盛典》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性能够让中国武术成为一种 艺术活动来满足人们“生活艺术化”的需求。中国武术与艺术进行某种特 殊方式的结合之后,更具吸引力、表现力和影响力,这无疑为中国武术的 当代发展做出了启示,那就是:在当代社会,充分利用中国武术自身的艺 术特征,将其与艺术进行巧妙地结合,凸显其艺术的功能与价值,让中国 武术重新回归大众生活,这是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新视野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想要实现新的发展,无疑是需要冲破一些 以往的观念束缚,尝试着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探寻中国武术的新发 展。艺术,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通过选择艺术这一路径作为中国武术 发展的突破口,将中国武术作为一门艺术去发展势必是合理而且可行的。 为保障中国武术的艺术发展这一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我们必须要有坚实的 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因此,对中国武术进行艺术理论的研究,就成为了 当代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
(一) 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研究,是对中国武术所蕴含的“审美思想” 理论的整理和挖掘,是对中国武术的文化层面与技术层面进行的一次重新 的解读。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中国武术所内含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同 时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武术外显的表现特征的认知。
(二) 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研究,是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问题的深 刻反思,是针对中国武术“原点”问题展开的深层次解构。这有利于人们 深人地认知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并对探讨中国武术艺术化发展的 策略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三) 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研究,是对“艺术属性是中国武术固有的 属性”这一论断进行的理论诠释。这不仅可以拓宽武术研究者们的研究视野,还能够为中国武术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促进和推动中国 武术的当代发展走向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平台。
浏览1,0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