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研究综述

一、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硏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已出版大批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专著。如宗白华先生 的《美学散步》,李泽厚先生所著的《美学三书》,叶朗先生的专著《美学 原理》,左克厚先生主编的《中国美学》,史鸿文先生所著的《中国艺术美 学》,彭吉象先生所主编的《中国艺术学》,徐复观先生的专著《中国艺术 精神》,蒲震元先生的专著《中国艺术意境论》,杨守森先生的专著《艺术 境界论》,朱良志先生的专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刘纲纪先生的专著 《艺术哲学》,李浦沅先生的专著《中国艺术史概论》等。此外,还出版了 许多关于艺术学的理论教材,如:彭吉象先生的《艺术学概论(第三 版)》,朱晓军等著的《艺术概论教程》,唐玉琴和徐进主编的《艺术导 论》,张黔主编的《艺术原理》,金银珍和罗小华主编的《艺术概论》,杨 先艺编著的《艺术概论》,田川流先生编著的《艺术美学》,李华编著的 ^美学导论》等。

除了艺术学的专著,还有大量的关于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如: 尹旭的《中国艺术的特征》,陈国平的《从先秦儒道的美学观念看中国艺 术的审美特征》,李梦的《原始思维的象征性特征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 等关于艺术特征的研究;宋雄华的《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尽善尽美》 和《境生象外: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陈良运的《中国艺术理论美学品 质初探》,高星海的《以形传神的中国艺术美》等关于艺术美学的研究; 程至的的《我国艺术意象的源流与特色》,陈晓春的《象•意象•大象 一试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象”的学说》,王炳社的《艺术意象的隐 喻本质及其特征》,刘泰然的《引发之象:中国艺术之生成方式》等关于 艺术意象问题的研究;叶长海的《中国艺术虚实论》,彭强民的《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论》,张缙的《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与实》等关于艺 术虚实问题的研究;杨守森的《艺术境界论》,王佳佳的《论中国艺术理 想境界的特征》,吴巍巍的《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许亚的 《人格的三层次与艺术的三境界——论王国维的境界》等关于艺术意境问 题的研究;李晓庆的《“天人合一”与中国艺术精神》,史爱兵的《试析方 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索》,张仁香的《中国艺术精神之本源——徐复 观与“庄子的再发现”》,邓文华的《新美学氛围中的中国艺术精神》等关 于艺术精神问题的研究;王炳社和赵玲的《简论中国艺术思维的基本形 态》,王炳社的《论艺术思维方式》《形式思维与艺术创造》,曹正伟的 《论意象思维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定位》,彭景荣的《试论意象思维与意 象艺术》等关于艺术思维问题的研究;赵建军的《论中国艺术结构的“圆 融•方合”构制》《赋形与写意——中国艺术结构构制论》《品味与比鉴: 中国艺术的重要构制原则》等关于艺术解构问题的研究……

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进行深人的探讨与研究,离不开艺术学科中的基 本理论。上述研究表明,当“艺术”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 我国艺术学领域的研究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表现在:艺术学理论的 研究著作不断出版;艺术学理论的学术论文大量发表。这些研究成果对中 国艺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解读,而这些丰富的艺术专业领域的研究 成果能够为本研究的论证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为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 依据。

二、各种传统艺术理论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艺术包含着种类繁多的艺术形态,因此,学者、艺术家对于 这些不同的艺术类型也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例如, 书法艺术方面的专著有:金开诚的《书法艺术论集》,刘正成的《书法艺 术概论》等;绘画艺术的专著有:彭修银的《中国绘画艺术论》,英爱萍 的《中国绘画艺术》等;舞蹈艺术的著作有:袁禾的《中国古代舞蹈审美 历程》和《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孵青的《舞蹈艺术——生命的自由行 走》,汪以平的《舞蹈艺术通论》;戏曲艺术的著作有:俞为民的《中国戏 曲艺术通论》,陈友峰的《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刘佳和刘连群的《戏曲艺术教育》等等。

除了学术著作,对研究各种艺术形态的学术论文也是层出不穷。例如, 在书法艺术领域有:杨守森的《论书法艺术的境界》,韦宗林的《论书法 艺术的意象性》,高译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蕴美》,王阴阳的《浅谈书法 艺术美》,王柏松的《中国书法的生命精神》,韩盼山的《论书法艺术教育 的功能与效应》,孟宝跃的《书法艺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审美教育》,徐 建新的《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华玉宝的《浅谈中国书法艺术风 格》等。

在绘画艺术领域有:胡静的《中国绘画艺术的意象创造》,马铁麵的 《中国绘画艺术中“空白、虚实”之魅力》《试论传统国画艺术的表现特 征》,吴景源的《试论中国画艺术精神》,郭殿声的《“天人合一”:中国绘 画的艺术特质》,沈亚丹的《一画与万象——论中国画的抽象方式和艺术 境界》,瞿大明的《中国绘画的写意性与程式化》,张白露的《“程式”与 中国画艺术精神略论》,周乔建的《中国绘画艺术的结构美》,郭原的《中 国画的“虚”与“实”》龚红荣的《“艺术意味”与“意境” ^谈中

国画的“艺术意味”与“意境”》,陈辉的《中国画艺术的架构因素》,常 世福的《简述中国绘画艺术表现中的写意性特征》等。

在舞蹈艺术领域有:刘敏的《论舞蹈艺术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王晓 玲的《试解读“舞蹈是身体表现心灵、心灵驾驭身体的艺术”》,王峤峤的 《舞蹈技术与艺术》,林鸿的《舞蹈艺术特征略析》,陈霞的《浅谈舞蹈艺 术的自然境界》,李跃震的《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李超的《试论舞蹈 艺术中意境美的营造》,郭世傯的《浅议舞蹈艺术的审美》,欧阳晓芹的 《论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及其特征》,张大鸣的《艺术思维与舞蹈艺术》,王 芳的《浅论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董宁的《浅谈舞蹈艺术在教育中的价 值体现》等。

在戏曲艺术领域有:凌成的《魅力独具的中国戏曲艺术》,周华斌的 《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与艺术元素的组合》,刘家亮的《略论中国戏曲之艺术 本质及其发展实践》,夏明的《从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看戏曲艺术的综合 性》,刘筠梅的《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韦京东的《试探中国戏 曲表演艺术特征——“心韵性”》,王娟的《戏曲艺术的意象和意境——兼 论川剧〈死水微澜〉的写意化思维》,朱晓燕的《从艺术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性》,李素萍的《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张丽霞的 《管窥戏曲艺术程式化》,李强的《浅谈戏曲艺术教育普及的意义》等。

在戏剧艺术领域有:徐定宝的《论中国古典戏剧艺术魅力的构成因 素》,高玉如的《戏剧艺术是能动的综合艺术》,赵先正的《让戏剧回归戏 剧艺术精神》,张鹏飞的《论中国戏剧艺术“生命精神”的审美悟化》,李 文静的《戏剧艺术审美特征的手段:对比》,周慧华的《戏剧中“假定” 的艺术魅力》,蒲宏伟的《戏剧艺术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杨戈的《论戏 剧艺术的教育功能》等。

在杂技艺术领域有:刘峻骧的《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黄亚琪的 《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与杂技艺术的萌发》,沈娟的《现代杂技艺术的美学 指向》,钟莉的《浅议杂技艺术中的舞蹈》,高凤的《浅谈杂技艺术的表 演》等。

在建筑艺术领域有:苑金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朱飞的《中国 传统建筑艺术》,熊利萍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讨》,赵慧明的《浅析中 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崔伊飞等人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 美学》,林善启的《建筑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美》,郑曲晓莉的 《艺术审美在建筑艺术中的价值》,张爱民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自然意 识的表现》,黄赓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象征性表达》,窦今翔和窦金 兰的《中国园林的建筑艺术》等……

上述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艺术学科日渐成熟,艺术学界对于门类众 多、个性鲜明的传统艺术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方位的趋势。已有的这 些研究成果,或是针对某一门类的艺术进行系统的艺术理论的解析,或是 针对艺术的某一显著的表征进行深人的理论解构……这些研究视野和研究 成果能够为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研究提供科学化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和极强的参照价值。

浏览8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