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意象:“再现”基础上的“表现”

从艺术创造的视角来看,“意象”可以被理解为作为审美客体的物在 审美主体的人心目中的形象。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这样指出: “‘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而‘物的形象’则是根据‘表象’来加 工的结果。”f1〕其中,“物的形象”是比“表象”更高一个层次的“象”, 它们都被包罗在“意象”的范畴之内。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武术意象” 这一概念所指向的武术拳家们所创造出的各种武术技术、技法的形象,其 中自然包含了 “物的模样”和“物的形象"两个内容。

(~)武术表象:再现“物的模样”

我们常常谈及到武术具有“真实性”这一特点,这种“真实性”体现 为武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武术中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源自于现实的生活 之中,是对现实生活这一本原进行的一种艺术化的再现。

武术中具有攻防涵义的技击动作都是源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打斗、搏 斗的动作。现实生活中的打斗、搏斗,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最原始的、最 本然的活动,它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可以说是一种本能性的行为。譬如 在捕杀野兽时,人们不仅运用四肢作为“武器”与兽类进行搏斗,还会使 用木棍.石头、利器等工具作为“武器”对其进行击打。在这种长期的现 实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不断积累一定的拳打、脚踢、闪躲、翻滚 的方法,以及抡、劈、砍、刺、扎等对于一些器具的使用方法。这些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被不断的使用,渐渐成为了人们与兽类在搏斗时都会运用的 基本方法。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和战争出现,这种用于捕杀兽类的搏斗方 法被运用到了人与人格4或者搏击之中,运用到部落的争斗乃至战争之中, “使之成为与人搏斗的技术与本领”[2],从而成为了最原始的技击技术,也

可以称之为原始武技。

可以说,武术中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其实就是取材于这些原始 生活中的技击、搏斗的行为,它是把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原始的格斗之术、 搏击之术作为基本原形,对其形式、规律和方法等进行不断地实践和发展 而来的。因此,武术中具有攻防格斗涵义的技术技法,都是对格斗技能的 总结和归纳。所以,中国武术具备技击的“真实性”。

然而,武术的这种“真实性”并不意味着武术中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 法是可以与现实中的格斗技术、搏击技术完全等同起来的,两者具有着显 著性的差异。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不是对现实生活所进行简单的的 重复和模拟,它只是从“外露杀伐斗狠之形,内藏实战技击之效”的格斗 技能中摄取的典型,含蓄地显露攻防招数的原形,巧妙地展示技击技法的 意识,它并非是以实现攻防技击的实效性为终极目的的。也正是因为如此, 武术中各种招式、招法才被称之为“似象非象、离形得意、意真神似”的 技术动作,才被看作是高度艺术化了的技术动作。所以,武术中各种技术 动作和技术方法,是对现实中格斗技术、搏击技术的一种再现。

(二)武术意象:表现“物的形象”

倘若我们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打斗、搏斗的行为看作是一种“物的 模样”,那么,在其基础之上被总结和归纳而来的各种武术技术动作和方法 就可以比作是一种“物的形象”。“物的形象”是对“物的模样”进行“加 工之后”的结果,这样一个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意象”形成的过程, 因此,对现实格斗、搏击技术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就可以被看作是从 “武术表象”到“武术意象”的过程。

我们可以借助郑板桥在《题画》中的一段文字来理解这种“表象”到 “意象”的过程,其文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 于疎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其中,“眼 中之竹”是竹子的“模样”,是竹子的“表象”,而最终郑板桥所画出的

“手中之竹”却是竹子的“形象”,是对竹子“表象”的再现。所以,从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就是包含了从“表象” 到“意象”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在中国武术中,各种技术技法乃至套路是武术的存在方式,它们都是 向审美主体展现的“物的形象'例如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就是取材于 十二种动物(龙、虎、猴、马、鼍、鸡、燕、鹞、蛇、骀、鹰、熊)的特 长和技能,象其形,仿其法,效其技。形意拳家们将动物的“模样”转化 为与其形似意合的技术动作和方法,使得这些动物的各种“表象”转化为 武术的“形象”。再比如“猴拳通过出洞、窥望、攀登、藏桃、惊窜、人 洞等一些列动作表现了猴的机敏和灵巧。鹰爪拳中的展翅、伺机、捕食、 抓打等动作表现了鹰的机智勇猛。”[|]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武术技术动作, 观赏者能够很直观地体会、联想到武术演练者所要表现的那种惟妙惟肖的 形象和情景。

可见,武术中的技术动作和技法无不是“化自然形象为模拟形象、抽 象形象、感情形象”的创造,“使之成为与人搏斗的技术与本领”[3:, 它们是对武术“物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化表现。“武术表象”是对“物的 模样”的再现,而“武术意象”不局限于“物的模样”的再现,而是建立 在再现“物的模样”基础上的“物的形象”的表现。

三、武术意象:“意在象外”的“表意之象”

“从艺术创造的过程看,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生活感知的艺术体现,这 种体现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实现的。因此,艺术形象不是生活客体,也 不是未被外化和物化的意识主体,而是被艺术家外化和物化了的意识客 体。中国武术也是如此,“武术意象”就是被武术拳家们外化和物化意 识客体。“武术意象”中的“意”,是武术拳家们赋予武术形象的“感知”,   是作为意象的主导而存在的;武术中的“象”,是武术拳家们传递这种感 知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是作为意象的存在方式而表现的。在“象中有 意” “意中有象”的意象交融中,“武术意象”才得以被真正地创造出来, 成为一种艺术化的意识客体。

(一)“象外之意”:武术意象以"意”为主导

我国著名画家曹桂生先生指出:“从根本上讲,‘意象’的本质在于 ‘意’,

并不在于‘象’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象’只是作为 ‘意’的载体,‘形象本身并不能决定意象的本质由此可见,“意 象”不仅仅是对事物“象”的再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物的形象”表达 出主体所追求的“意”。于是,“意象”就成为了一种“表意之象”,其存 在的目的在于实现“立象以尽意”。

在中国武术中,“武术意象”也是以“达意”作为最终目的。武术技 术技法所要表达的“意”,实际上是指武术拳家们对某一技术动作或技术 方法动目的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感触和体验,它在武术中极为重要的,被誉 为拳法万变之根本。诚如王岗先生在《中国武术技术要义》一文中所说: “武术的招式、动作等肢体上的运动是‘可以言论者’,而中国武术所要表 达和追求的‘意’面则是更深层的内容,是‘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 察致者’……可见,中国武术自古便形成了对‘求之言意之表,而人乎无 意无言之域’的至精至美的境界的追求。”正是因为如此,武术中才有 “无意不行拳,行拳则有法,有法须有意”“意随拳行,力随意发”[3]…… 等拳法要义。

譬如,武术中所谓的“意气劲形合一”之说,是指“在完成任一动作 时,都要以意主导,以意控制心思专一练拳,控制气息随意流注,控制劲 力随意气运转,控制各部肢体按一定的规格运动。”t4]即是指在“意”的 “主导”和“控制”下,武术演练者遵循一定的方向和路线,配以一定的

速度和强度,按照一定的变化顺序进行运作完成技术动作的演练。再比如 在太极拳中,要求“用意念来引导动作”,并强调“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演练时,“要求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的运动,不使拙 力,意想劲到”[1],令动作也显得柔和优美,仿佛行云流水,风吹杨柳般 的自然。

可见,武术中的各种技术技法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或者操化的动作, 它们还承载着武术拳家们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导他们创造出各种武术技 术技法的原则和依据,它凌驾于技术技法之上,是一种“形而上”的主体 意识。在“意”的主导作用下,武术的技术技法才能够成为各种技击格斗 动作“物态化”的结果,成为一种“意象”的形式被观赏者所感知。

(二)“表意之象”:武术意象以“象”为基础

“象”是武术“达意”的惟一载体,是武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基本 形态反映。吴登云先生这样指出:“象中之‘意’所表的是难尽之意,存 在于表达主体的主观意识之中,但又是难以用概念来加以阐之意……借助 ‘象’的表达,它就把抽象的难以言说的思想和意义表现为可感的、直觉 的‘意’。”可见,“象”与“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审美范畴,二者在 武术的审美过程中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没有“意”,武术之“象” 将失去生命力,没有“象”,武术之“意”也将无处寄托。

从古至今,武术拳家们从来都没有忽视过对“象”的思辨,从武术拳 家们对武术技术动作的“形”的追求中,我们感受到拳家们家对具有达 “意”目的的武术之“象”可谓是匠心独具。

例如,形意拳拳谚有云:“万法不离三体势。”其中,“三体势”的基 本要领可以概括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所谓的“鸡腿”, 就是指在行拳的过程中效仿鸡腿之步形,表现出行步矫健之意;所谓“龙 身”,是指在身法犹如龙之身形,表现出翻腾自如之意;所谓“熊膀”是 指在演练时臂膀表现出凶猛彪悍之意;所谓“虎抱头”是指在动作变化之

时犹如猛虎之动,表现出抱头捕食之意。可见,形意拳在拳法招式上是借 助模仿动物之“形”,将拳法、技法之意表现的惟妙惟肖。

再譬如,八卦掌中的“具三形备三势”之说,也表明了习练八卦掌的 武术拳家们也是通过有意味的“象”来作为表现拳法特点的介质。所谓的 “三形”,是指“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转似鹰”;“三势”,是指“行步 若趟泥,两臂似拧绳,走转如推磨”。在行拳时,演练者“行步时如同 ‘趟泥’,双臂运动时如同‘拧绳’,身法‘走转’时如同‘推磨’,…… 给人产生‘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转似鹰’的直观感受,其所要表 达的‘意’就是‘如龙’般的行走,‘若猴’般的动转,‘似鹰’般的换 势。”[|)借助这种极富直观的形象,拳家们诠释出了八卦掌的技术技法的 要领。

可见,武术拳家们运用“以形喻势”的方式,通过塑造各种“象”来 表现武术技术技法的运动特点,来体现武术技术技法的独特寓意。所以, 武术技术技法就可以看作是充满意象的形式,将武术技击的表象重新再现 在观赏者的面前,将武术拳家们的技击意识清晰地呈现给观赏者,使得他 们形成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回味。

浏览5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