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

武术意象并非是对现实中攻防格斗技能的直观再现,而是以现实中存 在着的打斗、搏斗技能作为素材,对其进行特殊地加工和改造而得到的另 外一种表现方式。它们通过对“物的模样”地再现,呈现给观赏者的“物 的形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形象。各种拳打脚踢的方法、翻滚跳跃的技巧, 以及对工具利器的运用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都是自然形态的,而武术 拳家们把这些自然形态的行为都转化为武术的具体内容——武术技击技法, 使之成为一系列具有直观性、可感性的“物的形象”。由于“物本身的模 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态的东 西”,因此,“武术意象”也就是一种“物的形象”的东西,它是“艺

术态的东西”。对于审美主体而言,“武术意象”这一艺术化的形象是他们 对武术这一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开端,是他们获得审美体验的本原。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意象”,武术技术技法也是具备“达意”效果 的“象”,它是承载了武术拳家们内心世界中主观之“意”的艺术化了的 “物象”。当武术拳家们在对各种格斗技能、搏斗技法进行选择、加工、组 合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些原始的武术技法进行了带有主观色彩的“人化” 与“审美化”的处理与加工。他们旨在对现实中的格斗与搏击进行一种形 态的表现,而绝非仅仅只是对实战技击场景的真实再现。这就使得武术拳 家们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主观之意融人到创作的过程中,在主观情感的影 响下改变了原始武技的形式和样貌,实现了对原始武技从表象到意象的 超越。

综上所述,“武术意象”的生成与存在是建立在武术拳家们对各种格 斗-技术、搏斗技能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这种从表象到意象的转化过 程可以“推动审美体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n。在武术拳家们对武术技术 技法进行人格化的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艺术化了的武术形象既反映了原始 武技的原形,又反映了主体的主观精神与情趣。所以说,“武术意象”在 向人们展示出武术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同时,也向人们表明了武术艺术表现 的目的所在。这些熔铸着武术拳家们主观情感的、审美形象化的武术技术 技法就构成了中国武术的种种意象,它们成为了能够被观赏者认知、体验、 感悟并产生无限遐想的一种典型物象。因此,“武术意象”是一种典型的 艺术化物象,它成为了构成中国武术的艺术本体的内容之一。

第三节武术意境: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作者在诗歌与散 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的形象。例如,从中国的古典诗论来看,“唐代诗人王昌龄所 做的《诗格》中,就把诗分为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

意境,唐代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宋代严羽的‘妙悟说’,清代王士祯 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他们所指的都是 “意境”。同时,“意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独有一个美学术语,它被 看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这种对于审 美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对于艺术的“意境”尤为的看重 例如,“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均注重创造意 境,将意境创造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2]

在当代中国武术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意境”的研究。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对中国武术“意境”的研究其内容略显空泛,很少能真 正地揭示出中国武术“意境”的内在涵义。因此,本研究试图借助艺术学 的理论,对中国武术“意境”的内涵及表征展开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一、“意境”的本质解析

(一)“意境”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精神感受

几千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几乎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能否 创造出艺术境界”作为衡量艺术品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意境”的 定义又是宽泛的,许多学者对于“意境”都有着不同的注解。

宗白华先生指出:“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 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 境蒲震元先生认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 情趣、艺术氛围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4) 成远镜先生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用心灵构筑的灵性空间,它具有 深广的人生历史蕴涵和宇宙生命意识,又有化虚为实、象外生象,能给人

以广泛联想与无穷韵味的审美特征,是艺术作品中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 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11彭吉象先生认为:“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 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2)……

从不同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意境”作出的诠释,可以使我们获得对 “意境”本质内容的把握,即:“意境”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 主观的感受。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由审美的主体——观赏者对于艺术 本身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感受或情感体验,它能够令审美主体在精神上产生 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意境”是由"意象”引发的艺术想象

“意境产生于艺术审美的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 时,审美意识高度兴奋,完全沉浸在一种精神的享受之中而形成的特殊状 态。”[3]由此可见,意境是从人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获取的,唯有透过 “有意味的形式”才可以获得。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我们前面所探 讨的“意象”,所以说,“意境”是由“意象”产生出的。

“意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产生的具有主观性的情感和感受。对 于艺术欣赏者而言,“意象”作为欣赏者认知的艺术典型,成为了“意境” 得以生成的客观基础。“意境”以“意象”这一生发点作为审美寄托,并 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的“象外之象”,让观赏者获得更深层面的感知与想 象,给人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让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故此,古风先 生提出:“判断艺术作品中有无意境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有无自然意 象。这是惟一能够将‘意境’内涵落到实处的本质所在,也是清理‘意境 泛化现象’的一条准则

“意象”是一种“象”的存在,是有形的审美形态;而“意境”却是 “境”的存在,是审美主体因“触景”生成的情感与感受,是无形的意识 形态,在艺术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与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获得,

那么“意象”就成为了这个载体。借助“意象”的作用,审美主体才会产 生心灵上与情感上的触动,“意境”才会应运而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 “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的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以,“意境”的构成离不开“意 象”的抒发和表现,反之,“意境”便无法构成。

二、武术意境:“情”与“景”的交融

在艺术理论中,普遍地认为“意境”是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所构成:一 个是来自于艺术家主观层面的“情”,另一个是来自客观现实——物象升 华而成的“景”。“情”和“景”有机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意境”才得以化生。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 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中国武术中,武术这一审 美客体也同时涵盖“情”与“景”的内容,体现着“情”与“景”的交 融,体现着“情”与“景”的相互映衬。

(一)武术意境中的“情”

意境的创生过程,是通过创造景物的意象为路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描述自然景物的意象固然重要,这是意境的“重表现”特征,但是, 意境还具有着“重抒情”的特点。因为“意境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 体,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m,所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情趣 等内容也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内容。“武术意境”中的“情”,所指向的 是武术拳家们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拥有的体验、思想、理想、情趣等方 面的内容。

体验,可以被认为是武术拳家们对武术拳法本身所形成的个人见解, 是他们建立在自己习练武术的经历之上而渐渐形成一种主观层面的情感。 个体的体验不同,对于拳法招式的主观理解就不同,所演练出的技术形态也就不同。因此,武术中会存在着“一手多法、一法多用”的不同技术形 态,以及“形同而意不同”的不同技术流派。

思想,可以被理解为指武术拳家们对拳理、技理,以及技法原则等层 面上形成的认知,是对武术技术的宏观上的把握。如太极拳的拳理是以阴 阳理论为核心,结合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术,综合而成的拳术; 八卦掌“以《易经》的不易、变易和简易之理”为其拳术思想的要义。

理想,可以被认为是武术拳家们对拳术风格与特点的追求。如查拳的 武术先辈们用“工整、流畅、飘逸、纵連、雄浑、缜密、端严21高度的 总结和概括出“查拳品”;南拳的武术前辈提出“以形为拳,以意为神, 以气催力,以关发气;动作朴素明朗,拳势激烈,赋予阳刚之美”[31的要 求。中国武术拳种林立,风格迥异,正是反映出体现拳家们对于武术技击 的表现存在不同的倾向和追求。

情趣,可以被理解为武术拳家们对于拳术的架势、形态上的主观偏好。 例如,从河南陈家沟发源的太极拳发展至今形成了以陈氏、杨式、武式、 孙氏、吴氏为代表的五大太极拳体系,而且其中大部分的太极拳还有大架、 中架、小架等不同的拳路;八卦掌也形成了“尹式八卦掌、程式八卦掌、 史式八卦掌、梁式八卦掌和形意八卦掌”这五大流派。不同的技术形态 的表现形式,足以表现出武术拳家们不同的主观偏好和追求。

可见,武术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进行创造和参与的身体活动,其主观 性的存在使得武术拳家们可以将各自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 悟融人武术的技术形态之中,并渗透到武术最深层、最内核的那个层面。 这些内容无疑寄托着拳家们对于武术独到而深厚的思想与情感,以及在主 观上的种种诉求。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武术是武术拳家们对各自习练武术 技艺所形成的拳法思想和情感的凝结和体现。

(二)武术意境中的“景”

“艺术意境是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两方面的统一。”[|]这种“统一 性”体现在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艺术欣赏的过程之中。艺术是用来被 欣赏的,艺术欣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观赏者作为审美主体,对艺术或者艺 术品进行的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欣赏的过程中,艺术自身“相 对稳定的物质载体与形式符号以及由这些形式符号所指向的具有相对稳定 性的想象世界会被观赏者感知,并在他们的脑海中引发相对独立的 “联想”或“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审美主体在思维上生成 的一种对于艺术或艺术作品形象化了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意境的“景'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武术意境”的“景”是指武术观赏者对武术这一审 美客体观照之后而产生的艺术化的联想或想象。

“武术意境”中的“景”也是一种“象”,较之于武术意象而言,是一 种“象外之象”,是产生于武术意象之上的“象”。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 将“武术意象”定义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它是由武术演练者通过各 种形式和内容的武术技术动作的演练塑造出的艺术化的形象然而,武术 意境中的“景”与之不同,它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象”,即观赏武术演 练的人依照武术演练者的行为活动而进行各种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因此, 武术意境中的“景”是通过武术演练者的武术意象诱发出来的,是审美主 体对于审美客体进行感受而形成的主观认知。

“武术意境”中“景”,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种“景”并不等 同于现实中的生活形象,它是“对生活形象的变形和改造的结果”意象的再次成象,武术演练者的各种肢体运动为观赏者呈现出的技术动作 具有强烈的“感知性”,它使得观赏者在观赏的同时能够依据这些“符号 化”的“物质载体”在自己的思维中进行艺术的想象,依照自己的生活经 验去想象出一个具体的世界。

例如,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文中记有:“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

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 好景致?始则循乎规矩,间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 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感有情,外感有景,真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弱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 诗家心驰神往,。真好景致也0拳景至此,可以观矣,[n从中,就可以体 会到在拳家行拳的同时,观赏者能够产生对武术意境的想象,拳家充满浓 郁韵味的表演令观赏者对于意境中的“景”回味无穷。

所以,“武术意境”中的“景”,是观赏者通过自我的艺术想象来实现 对武术的具象、意象的再次创造,是审美主体主观认知的结果,是由审美 主体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这如同人们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的绘画作品时, 会对纸上的画引发的美的联想与想象一样,都算的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三)武术“情” “景”的交融构成武术的艺术整体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 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还讲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 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可见,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 的“景”是“情中景”,是在客观意象中体现出的主观情感,是在艺术形 象中蕴含的艺术意蕴,“情”与“景”契合无间、高度统一,勾勒出一个 艺术境界,最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中国武术也正是因为存在了意境的“情”和“景”,才能够成为具有 艺术性的整体。武术意境中的“情”反映出武术拳家们的审美体验、情 感、理想、意趣等内容,表明了中国武术是武术拳家们完成的一种艺术创 造的活动;武术意境中的“景”向人们表明中国武术是通过自身的艺术形 象引发审美主体对于武术进行艺术化、整体化联想和想象的活动。中国武 术中“情”与“景”的交融,使得中国武术具备了“境生象外”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情”与“景”的交融 构成了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存在。

浏览8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