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邢台梅花拳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一定要走体育产业化道路。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国务院发布《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到 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国家已经对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要求,邢台梅花 拳可以借助国家对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东风大展拳脚。邢台梅花拳作为优秀的健身运动项目,也可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首先,邢台梅花拳在邢台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梅花拳基本招式比较简单易学,并且具有强身健体功能。梅花拳武术产业化不仅是促进邢台梅花拳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建立和健全邢台梅花拳武术产业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梅花拳武术市场的作用,实现梅花拳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梅花拳的发展。邢台梅花拳功法、器械及对练等套路不下上百套,仅基本功的练习就需要三年时间。特别是梅花拳文场文理功法的学 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参悟。然而现实生活却是与之相反的快节奏状态,在生活、工作、学习压力之下,使人很难进行专心的思考练习。因此,只有改善一些不符合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因素,保留一些健身效果好、习练容易的动作和具有实际技击效果的功法套路。当优势与机会相遇,梅花拳内在特点同外部环境有了相当大的适应性,梅花拳必须把握住机遇,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内在特点的挖掘,完成优势与外部机会最大程度的统一,以内在优势撬起外部机遇口当机会与劣势相遇,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无法重叠,梅花摹的内在特点便无法在没有背景依托的情况下有效地发挥其内在优势。梅花拳必须应激性地对自身做出适当改变以获得外部环境的支持。扬其长避其短。当优势与威胁相遇,外部环境对梅花拳的优势造成威胁时,优势无法全面发 挥,必须以自身优势克服外在威胁,限制威胁对梅花拳的阻碍,以发挥梅花拳优势。当劣势与威胁相遇,意味着梅花拳处于相当危险的地步,必须系统把握自身优势. 寻找机遇,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第一节梅花拳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加大品牌打造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品牌就是市场, 品牌就是效益。产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因此,选重点、抓龙头、重特色,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品牌,是邢台梅花拳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 急。品牌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梅花拳所在地政府部门,着重依托地方经济产业,加大梅花拳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制定适合梅花拳文化产业化的历史名城发展的相关制度,是当前梅花拳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媒体平台多样化特征明显,可以邀请电视或报纸等媒体进行对梅花拳活动的宣传和讲解,以扩大梅花拳的影响力。例如梅花拳的竞赛和联谊活动的举办,可以邀请地方电视台、网 络、报纸等媒体来报道采访,这样不但能让现场的群众感受到梅花拳的魅力,而且还 可以让其通过其他的渠道获取有关梅花拳的信息资料,感受梅花拳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生态旅游,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以梅花拳文化为特色的科学文化、政治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点开花的生态旅游圈。经走访得知,在邢台各地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梅花拳管理机构, 对于梅花拳的生存保护机制也很不完善。邢台梅花拳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转变对其现有的态度,提高对其重视程度。第一,主办方可以凭借梅拳之乡的名誉来主持武术比赛,大力扶持梅花拳的发展,提高梅花拳在习武人群中的 声望和地位一第二,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梅花拳官方管理机构,这样便于梅花拳的管理,做事效率会大大提高,同时也能引导广大的拳民积极参与,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三,政府组织活动的次数和频率也应当加大,同时确保活动经费的充裕。 这样以政府为主体,全民参与的形式,有利于邢台梅花拳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协调社会组织梅花拳的竞赛活动,加大经费投入。第四,政府要加强对传承人的重视与保护,可以通过对艺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确立,以及给予他们正常生 活的补助来确保这些艺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保护梅花拳的事业中去。
三、教育传承普及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武术的教育价值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并可以通过兴办武术学校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清末梁任公之所以作《中国之武士道》,是因为他认识到三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尚武及侠义精神是清末人民精神教育的最佳食粮, 他也期望通过提倡尚武精神,以先民的武德作为子孙后代的楷模,激发和培育民族的自信心,“故以充高等小学及中学之教科,最宜”。邢台梅花拳文化历史悠久,传播较广,练习者呈现多样化,其强身健体的功效甚高。通过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抽样研究发现,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及现状极其担忧,各个地方学校都在挖掘适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地方特色的文化新课程并纳入体育课堂,如邯郸学院的太极拳等。如今,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学校普及,这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 继承,对发扬民族优秀品质,振奋民族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借助学校这 个本土传承的“主战场”,重视武术文化在学校中的教育传承,充分挖掘武术文化 的教育价值。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颁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 纲要》,并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从政府层面肯定了武术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正是出于“弘扬武术文化可以培育、振奋和提 升中华民族精神”这样的期待,武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了大中小学校,改革开放后大大小小的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各级各类的武术赛事也接连不断。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学校武术的开展。早年间,武术就作为学校体育项目开始进 入学校。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涵盖了武术课时和内容, “小学一至六年级均有武术课,内容有武术基本功、武术操和初级拳第一路,初中阶 段则复习和提高已学基本功,学习武术操第二套和初级拳第二路。高中阶段除复习 提高已学的基本功外,还要学习初级拳第三路和青年拳单练或对练。另外,在初高 中还有武术选用教材。”目前,我国高校的公体课仍在学习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 刀剑或棍术、简化太极拳等武术内容,各地的体育院系和师范院校也把武术列为正 式课程,随后的几年,各体育院系相继成立武术系,培养专门的武术人才,直到今 天,其规模有增无减。允许和鼓励民间开办武术馆校和武术组织也是国家意欲弘扬 武术文化的方式之一。清末及民国期间的武术馆校和组织,由于受外强敌入侵的影响,均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改革开放以后,民间自发开办武术 馆、站、社和私人教拳的现象逐渐增多。近几年受义务教育及武校自身缺点的影响, 规模和数量有所缩减。而如今的武术馆校多以盈利为主旨,学生也以获得未来生活 的一技之长为目的,所以武馆常常与商业性的活动相联系。学校是一个年龄结构、管理统一的场所,有利于文化学习和传承、普及。现阶 段非遗文化进学校已经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渠道。梅花拳文化虽已走进 学校,但由于教材等尚不完善,管理部门支持不够,梅花拳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政府部门和相关学校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制度,为梅花拳文化发展保驾护航,进 而提高参与人数,扩大梅花拳文化普及率。梅花拳文化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地方政府及高校有义务参与到梅花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地方高校'是人群 最密集的地方,而且高校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的动力源。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女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传统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梅 花拳、太极剑等,高校男生更热衷于球类运动,如篮球等,整体显示梅花拳文化融 人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人心所向,呈现社会发展趋势。武术的快速发展及媒体传播, 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梅花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通过对在校 大学生梅花拳练习者的调查发现,梅花拳已经不单单只是体育项目,80%的练习者 已经将其作为养生的活动项目,41%的练习者认为梅花拳的艺术文化非常具有吸引 力,30%的练习者则是为了保护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梅花拳文化属于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高校学生已经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高校已经在逐步地履行其义务, 把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的任务承担起来。
浏览7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