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形成、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武术既受到中国传统 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与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地域为代 表、以拳种为特色,内容极其丰富的武术套路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得 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新编武术套路的推行,推动了武术的普及与提高。武术 套路创编也因此成为教学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它既是 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又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注重素质教育 的时代,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已学 知识的能力,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学生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的实际工作能力。 研究和创编武术套路,对于武术套路的发展和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武术套路创编

在研究和创编武术套路时,应认真贯彻“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 新”的方针,对传统武术套路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尊重传统素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创编出的武术套路能发挥作用。

一、武术套路创编的基本知识及依据

(一)武术套路创编的目的和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武术套路的特点和代表性年代


(1)创编出了具有简单、易普及的规定套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满足武术 竞赛和推广的需要,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创编出 了各类易普及的推广套路和竞赛规定套路。如: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适应性广泛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在查、洪、炮、华、花、少林等拳种的基础上,创编了初级拳械(刀、枪、剑、棍)套路,甲组、乙组拳械(刀、枪、剑、棍)套路。

主要特点:动作规范,以规定套路为主。易于普及和推广,满足了不同习武 者的需求。新编套路吸取了主要流派的特点,内容丰富,特点突出。

(2)自选套路出现和创编,符合当时“百花齐放”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 末、80年代初,打破了以往的习练或竞赛中常见的规定套路,出现了各类自选项 目,这些自选项目均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由运动员根据自己和特点自行创编。

主要特点:动作新颖,路线复杂。步型、跳跃和平衡类动作多,展示出运动 员扎实的基本功。发挥出运动员的创造力,突出了个人风格和特点。

(3)创编国际竞赛套路,适应国际竞赛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为满足 国际武术套路竞赛的迅速发展和需要,先后创编出了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国 际竞赛规定套路。

主要特点:套路难度适中.动作讲求规范。各项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节 奏流畅、布局合理、方法多样。

(4)创编了具有一定影响的传统套路,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对一些源流 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传统武术拳种,如 螳螂、形意、八极、八卦、劈挂等,创编了系列初、中、高级规定套路;陈、杨、吴、孙 氏太极拳的竞赛规定套路。

主要特点:套路动作来源于传统套路,动作朴实实用。初、中、高级三级套 路的复杂程度逐步提高。

(5)为适应竞技的需要,创编了 “指定动作”和新规则中的动作难度体系。 20世纪90年代末,由国内著名专家和教练员共同研究,创编了“指定动作”自选 项目必选难度;2003年后,创编了更为合理、体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动作难度体 系,如动动连接难度、器械的抛接难度和诸多平衡、跳跃和翻腾等动作难度,有 利于武术套路比赛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原则。

主要特点:突出了体育竞技比赛的原则。动作难度大,减少了一些硬性规 定,套路更为丰富。

  • 创编的目的和意义


武术套路的创编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的过程。而这一 过程,必然遇到需要与存在的矛盾,由此进行新套路的创编,有继承的内容,有改 造的因素,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目的。武术是传统项目,传统是一个时间概 念,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将来看现在的事物也会被认为是传统的。因此,继承是 基础,发展是关键。武术套路的创编也要源于传统而不局限于传统,以创新求发 展。其目的意义有五点:社会需求推动了新编武术套路的产生;满足竞技比赛需 要;满足防身需要;满足娱乐表演需要;满足传承武术文化和健身需要。

(1)社会需求推动了新编武术套路的产生。有利于武术套路的普及与发 展,打破常规和武术中的门派观念,这是武术文化的融合。

(2)满足竞技比赛需要。通过竞赛,交流和切磋技艺,既促进了运动员技术 水平的提高,同时竞赛也是宣传和推广武术套路的重要途径,使中国武术最大 化向前发展。

(3)满足防身需要。明代程宗猷在著作《耕余剩技・单刀法选》中说:“以 前,苟不以成路刀势。习演精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犹恐 临敌掣肘。故总列成路刀法一图”。由此可见,经常习练套路既是演习,也是强 化,可提高实用防身能力。因此,在创编时应筛选出简单而实用的攻防动作,创 编出路线简单,动作简捷的套路加以习之,满足人们防身、健身的需要。

(4)满足娱乐表演需要,这是武术所具有的独特娱乐表演的功能。自古就 有“武”“舞”相通的诸多文献。而当今社会这种武术娱乐表演的创编更是喜闻 乐见,如:影视武术、商业武术表演(风中少林)以及大型武术表演(奥运会开幕 式)等。为各种形式和需要所创编出的各种套路,已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5)满足传承武术文化和健身需要。“普及”才是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中小学开展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要求 “中小学要将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纳入各学科,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 容”。武管中心组织专家先后创编出了易于配乐的操练化套路武术操以及武术 段位制的套路,这些新编套路易学易练,动作要简单,满足了学生的健身、审美 和防身等需要,而在习练中的教化和熏陶,对弘扬传统美德和传承中国武术起 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一些新编武术套路更是满足了 大众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二)武术套路创编的基本知识

  • .武术套路创编的概念及含义


所谓武术套路创编,是以武术本质属性和技术动作素材为基础,根据创编 需要,将原有动作素材进行筛选、组合和有机的连接•并加上起收势,形成一个 完整的套路。武术套路创编必然有对原有套路引用、借鉴的成分,但绝不是对某个或某 几个套路简单的修改与整合;而是在典型动作、动作组合,以及结构布局、劲力 节奏、往返路线等方面重新组合与编创,具有一定的新意和特点,突出一个“创” 字。套路创编一般在难易程度、运动量、运动强度、适应人群等方面表现出自己 的特色与发展空间。如二十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国际竞赛规定套路等,这样的 创新性编创方式可称为创编。因此,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是创编实践活动必须 遵守的基本准则,创编目的即创编的动机和创编所要达到的目标。

  • .武术套路的结构


武术套路内容结构,一般包括手、眼、身法、步以及拳术和器械方法结合身 体姿态的完整动作;若干个相同或不同的单个动作连接而成的组合动作;组合 连接起来的分段动作;以及若干个往返分段所组合成的完整套路。武术套路的 运行包括开始(起势)、运行中(往返分段)、结束(收势)。

套路的内容结构应突出创编项目的技术风格,不能脱离创编项目所属拳种 的风格特点,内容要多样。套路的运行结构和路线变化要充分适应演练对象的 实际情况与需要,强调起势、收势与分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性。

  • .武术套路的类型


(1)规定套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及方向性。如用于国内不同年龄的武术 竞赛规定套路,挖掘整理并经创编的传统竞赛套路,以及用于推广和普及的国 际武术竞赛套路。

(2)传统套路。具备拳种风格特点和主要内容,从而保留、继承其传统性的 套路。

(3)自选套路。依据《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所规定的内容、组别,充分考虑演 练者身体素质和技术风格等特点,一般来说它是代表着竞技武术的发展状态。

(4)推广普遍性套路。简单、易学、易推广的套路。如武术操、武术段位制 套路和一些初级套路,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武术喜好者的需求,促进武术的普 遍和发展,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5)教学套路。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把各类动作内容清晰、均匀 地分布于组合动作及分段之中,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也 可以体现动作左右前后及动作路线变化的对称性。

(6)武术动作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套路包涵着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动作,每 个不同特点的动作反映出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在突出武术套路 “四击”“八法”的基础上,讲求以形喻势,既注重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 重、缓、快等传统的“十二形”,体现出武术套路的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的特点。

(三)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

  • .保留“传统”的本质属性,推陈出新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指世代相传的,旧有的。而世代相传的 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 击”,而“技击”所延伸和流传下来的本土文化,称之为“传统”。失去了技击含义 或偏离“传统”就失去了其武术的属性,也就不叫武术了,更不可说是创新或叫 “创编”。

  • .依据拳种动作的构成和套路特点,不能脱离本质


技法是区分不同拳种的关键要素,正因技法的不同而产生了拳种,才使得 武术套路内容丰富多彩。武术一旦失去“技击”的特性,中国武术也就没有我们 所熟之的拳种流派之说。因此,任何拳种无不遵循着中国武术的核心“四击” (踢、打、摔、拿)“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技击动作是武术套路 创编的主要功能素材,它是根据攻防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正是由于这种需要才 出现了不同的“拳”和“械”。

武术套路按练习形式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对练是单练 项目的丰富和延伸,集体表演无非是单练与对练的结合。那么,从技击的角度 讲,单练、对练、集体表演分别是指演练者与空想对手之间、双人之间和多人之 间对攻防格斗的模仿。因此,创编不能脱离其项目的技法特点,要在不失去动 作自身攻防技击含义的基础上,扩大化地讲求其完美的艺术造型。

  • .依据不同任务和对象,对各个技术动作进行有机地整合


,攻防意识与要求是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体现武术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 因此,无论怎样编排都应突出武术技击动作的原型,充分考虑到不同拳种的独 特技法。同时还应根据任务和对象,有目的地进行创编,否则就会无的放矢。

  • .依据武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将武术美寓套路动作和演练之中


技击的实用性是武术套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武术套路美的根源。从武术 套路运动形式来看,无不遵循着体育形式美的法则,而形式美是人类运用形式 规律创造美的形象的经验总结。无论是传统套路、大众健身的武术套路、还是 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都是在一种多变的形式下进行的,也遵循着阴阳对立、对 立统一的观念。由阴阳对立观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动静、刚柔、虚 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攻守等。此一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广泛地运用 于各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和实践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 合,及其对立与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各种技击原理与 方法。

武术套路所显示出的层次、虚实、对立、节奏、多样和统一等都是其形式美 的表现形式。在编排套路动作时,首先应考虑全套动作的合理分布,通过节奏、 刚柔力度、高低起伏等对比手法表现出每个动作的特点。同时,还应遵循技击 规律,讲求动作的虚实、开合、攻防、进退等变化,在注重动作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的基础上,使肢体动作与器械方法和谐统一,达到动作更加协调完整。因此,武 术套路的创编必须遵循这一美学规律,才能彰显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美的统 一,充分体现出武术动作及套路的优美和艺术特征。

浏览3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