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作朴实简单、实用性原则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的传承无不是以技击为核心,其套路动作朴实无华,简 单实用。上海体院邱丕相教授在《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一文中指出: “套路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是记载招法,实际上在真正的攻防对 抗中,有用武之地的只有有限的几招工正如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在训练军 士时指出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认为“今(之)所习所学,通是一个虚套”, 主张“练武艺就练一击就能致敌于死命的武艺,因此,诸多传统套路中并无过 多的“花架子”,而是讲求“简单、朴实、实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 变,武术的诸多功能逐步被人们和社会所认可,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新编套路不 仅是老一辈武术工作者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武术的延续,更是被人民大众所 接受。如: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军体拳”,其每招每式 无不体现着简洁与实用。同时,套路过于复杂不利于习练者的记忆,很容易影 响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竞技性、因人而异、突出个人风格特点的原则
竞赛规则是裁判员评分的依据和尺度,也是运动员创编成套动作的重要依 据。竞技武术发展至今并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就是根据体育竞技的原 则,不断创编、创新的结果。
武术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难度动作方面,也包含有新动作、新颖的套路创 编和风格独特的内容等。如J999—2001年武汉体育学院的王力,在三节棍的 比赛中以难度大、速度快、创编独特而一举成名,并连续获得了四次全国冠军; 2002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上,上海体院队的集体枪就打破了编排的常规,准确地 把握了枪的特征,创编新颖独特,把枪的风格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 的感染力和审美效应,受到武术界的公认。因此,创编应根据不同项目和运动 员个人的特点,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创编绝不是简单的动作连接, 而是动作间有机联系与协调配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不断地推出新动作、新技术、新颖的创编,突出武术的风格和特点是今后技术发 展的又一主要趋势。
(三)可接受性、易学易练、科学健身的原则
武术的健身功能是任何一个体育项目所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太极拳更是风 靡全球,成为当今休闲时代健身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春节晚会上的“行如流水” 和北京奥运会上的万人太极拳表演,将中国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展现给世界各 国人民。传承中华武术,重中之重还在于普及,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这也是我 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即从武术的健身功能出发,根据易学易练、可接受性及 普及推广的原则进行创编。当然,为了强身健体,创编的武术套路还要符合人 体的生理特点,避免违反人体活动规律的动作,剔除封建迷信的内容,崇尚科学 健身。
(四)美观大方、观赏性强的原则
武术之美在众多学术论文中早有精辟的论述。同时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 观赏和练习,无不感受到武术之美无处不在。如:武术竞技、武术表演及影视武 术等。各种形式的武术表演之所以被大众所认可,就在于武术套路创编的美观 大方、观赏性强的原则是根据武术的表演娱乐功能而制定的。武术的表演功能 古已有之,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 四方。”可见当时也十分讲究武术套路的表演,其创编的原则与美观大方、观赏 性强紧密相关。近年来,武术套路表演的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武术套路表 演,无不是为了表演、娱乐,体现了美观大方、观赏性强的创编原则。
三、武术套路创编的程序及注意的问题
(一)武术套路创编的程序
素材来自于实践。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和实践的教化才能真正懂得何为 武术的素材,素材可以是武术中的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也可以是不同拳种和 特点的武术套路。在创编时根据具体需要,对素材进行必要的筛选、融合和创 新,并从套路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已有的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和必要 连接的动作素材基础上,通过思维过程,选择出适宜的内容和具有独特风格的 典型动作,再将其动作内容进行有机地组合和加工,最终创编出适合于不同对 象的演练套路。因此,要想创编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套路,就在于平时的收集 和积累,动作素材积累得越多,思维和想象力就越丰富,在创编过程中就越能得 心应手。
根据任务和对象,确定新编套路的内容、动作数量、路线变化、时间及适宜 的运动量等,设计出套路的总体方案或初步结构。套路结构的完整性是衡量创 编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新编套路的演练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编过程 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象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2)套路整体内容符合创编的需要和任务。
(3)起、收势及整套中的重点和演练高潮(层次分明)。
(4)动作连接的合理性和流畅性。
(5)场地的利用和布局的合理性(实际的使用场地)。
套路的整体结构包涵着诸多因素,是套路创编的核心。在创编时应做到整 体构思、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并根据整体结构使整套动作与路线变化融为一 体,真正体现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于变化的流动之美。
“筛选”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没有积累谈何“筛选”。从套路的构成 来看,它是由几十个动作,加上起势和收势所组成。创编时应考虑重点动作和 高潮组合的适宜位置,每个动作之间、组合之间、段落之间的有机衔接,以及起、 收势与邻近动作的呼应和合理性。对已创编的套路进行必要的修改、演练,再 完善,创编套路最忌主次不分,虎头蛇尾。要想创编出高质量的套路,就必须把 握重点动作、高潮组合动作及运动量大小不等的动作,进行有机的、合理的穿 插,以及节奏的处理,要既能充分适应习练者的技术水平并达到最佳的演练效 果,又能体现出武术套路的风格特点。这就要求套路成型的最后阶段,广泛征 求意见,反复练习,不断完善、充实和必要的调整,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创编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武术套路的创编能力是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更是思维能力、想 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复杂过程。因此,在把握武术套路创编原则和创编程序的基 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创编出具有创造力的新编套路。同时在创 编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武术的本质特征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任何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因素。只有 把握其本质,才能使中华武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所创编的套路才能得到武术界 的认可和大众的喜爱。如:2007年春晚上演艺的《行云流水》,唤醒了人们对传 统文化的记忆,这种创编和运动员的精湛武艺,无不体现出太极拳“圆”的特征 和外在似水的柔和,内在似水一样的丰富,让人难以琢磨。而在2008年北京奥 运会上的万人太极拳表演,更是以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让世界各国人民赞叹不已,举世瞩目。因此,武术套路创编绝不能脱离武术动 作的原形和技击元素,否则创编就失去了意义和应有的价值。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武术最具文化特色的现象就是套路现象。我们现在所 见到的或是演练的传统套路无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和创编出来的,但我们在 练习中又始终认为这些就是“传统”的,其实不然。正如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系一 样,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而这种继承与发展正是满足现代人 们心理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说“传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总结和创新是满足人 们健身防身的需要,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不论武术套路怎样变化和创新,技击 方法始终是套路动作内容内在的动力和灵魂。因此,套路创编就必须满足社会的 多种需要,只有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才能创编出不同类型的武术套路。按创编 类型可分为:竞技武术类、武术表演类、武术健身类、武术推广普及类。
武术套路是一种“打”的艺术,与其他唯美性类项目相比,“技击”这一鲜明 特征是它们的本质区别,所表现的技击格斗正是武术套路动人心魄的魅力所 在,但又具有艺术的表现形式,讲求“精、气、神”和外在的美感。因此,突出艺术 的表现形式,就应考虑创编套路的演练效果,以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主要素 材,按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规律进行创编,讲求整体结构和布 局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场地的长宽和线路(直线、对角线、曲线、弧线、折叠线和 空间要素等3追求变化,才能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使套路内容充实,起、收势 结构新颖,段落之间联系合理,体现出武术的技术美、节奏美和艺术美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武术套路创编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能力的具 体体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创编能力与学生的运动经历、技术水平、理论知识、 思维活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相关。在培养武术创编能力的教学和实 践中,收集加工动作素材是前提和基础,理论知识是依据,技击含义是要素,创 编实践是关键。
浏览1,0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