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一个学科的专门用语,最早源于拉丁文cnltura,其含义为: “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后 来有了德文的kultm•和英文的culture。18世纪以前,文化是以“人的解 放”、“理性精神”和语言符号为代表的哲学定义;之后,这个词的含义不 断地在演化。据了解,1920年以前只有6个不同的定义,而到1952年便剧 增为160多个,现在则为360余种。如此之多的定义或概念,超过任何一个 学科的专门用语,令人欣喜的同时也深感疑虑。疑虑之一:如此混乱的定 义或概念,加大了人们对它的理解难度,大而全并非就是文化的全部;疑 虑之二:一切社会现象都冠以“文化”之名的做法不可取,文化也并非包 罗万象。当然也不可否认,多学科的文化研究成果为学者打开了更广阔的 思维空间。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文化和武术文化之前首先涉及的就是诸多 的文化定义问题。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定义,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 逻辑起点和方向。仅从“文化”一词数量的变更看,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那就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发展有自 身的客观规律,更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特质;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是具象而不是抽象,是对文化物质化世界的感受。
把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对其进行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开始的,而且持续的时间颇长,影响很大,后来逐渐造就了九种文 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哲学概念、艺术概念、教育概念、心理学概念、 历史学概念、人类学概念、社会学概念、生态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其中 每一种都含有作为一个概念来全面理解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线索。其总体是 向着含义更广泛和更综合的方向发展的。下面介绍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占主 导地位的几个定义。上述定义可以反映出四个主要信息:一、从人类学角度研究最多。如 社会成员、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人与动物、民族、个人与他人、行为方 式、生活方式等;二、文化是个完整体系。如复杂整体、物质和精神、理 智与情感、集团、全体成员、共有、共享、全部集合物等;三、社会学特 征鲜明。如社会群居、社会成员、生存样式、社会遗产、创造、社会集团 等;四、交叉学科研究得到体现。如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符号、遗 产、传统、人权、价值等。尽管表述和界定的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向是向 着更广泛和更综合的含义方向发展的。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由于文化的广泛性和综合性,逐步形成了它的层次性。如在“文化” 上位概念下,又出现了许多术语,从世界范围内有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 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和东方儒学文化圈。还有的学者提出 为8个高级文化和21种文化或文明。从发生学划分有全球文化、民族文化、 地方文化等;按自然环境划分有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等;按学 科划分有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政治文化、公司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和环境文化等。如今又有诸多文化术语出现,它表明一是学科分化越来 越细;二是“文化”一词错用而引发一些文化乱象。值得关注。以上是西方国家习惯使用的“文化”定义,与我国所使用的定义大相径庭。现代汉语中“文化” 一词是20世纪初由欧洲经日本舶来的,而古代 汉语中的“文化”意识至少可以推算到东周。《周易•贲卦》有所谓:“圣 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这便是中国人论述“文 化”之始。至汉代出现了“文化”的连用,刘向在《说苑•指武》有: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含义为人的后天修养与 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而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 的范畴。基于古代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文的culture 对译。 实际上,不经 cmlture 转译的 中国传统的“ 文化” 概念所具有的 后天创造演化观念和人文精神,更适合于今天文化学的文化内涵。在我国 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表。
仅以《汉字文化大观》中的广义和狭义“文化”定义为例,较之舶来 的概念更加明确和具体,其指向性更强。这也是我国学者对国内外诸多概 念的进一步综合,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文化最根本、最深 刻的“人化”含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 体现。一切文化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发展并引申而来的。为了便于 研究,一般情况下,将文化限定条件,以其达到指向性更加明确的目的。 如按时代限定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古代文 化、现代文化等;按区域限定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二 里头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按物质产品限定有茶文 化、酒文化、陶艺文化、建筑文化等;按精神产品限定有儒家文化、佛家 文化、道家文化等;按阶层限定有文人文化、市民文化、武侠文化、工人 文化等;按社会群体限定有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按层次结 构限定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按特定事物限定有商品文化、 影视文化、体育文化、武术文化等,不一而足。文化的研究应该着眼于人 类文明有价值的方面,而不应该将一些阴暗的、丑陋的、猥琐的、消极的 文化垃圾四处张扬。这也是“文化热”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武术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征武术文化研究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影片的成功上演,而 出现“武术热”后逐渐引发的武术文化研究。“武术热”是以武术学校的兴 起和青少年习武人数的不断增加为标准的,而武术文化研究是以“中国武 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为标志的。如此说来,具有真正意义的系 统化武术文化研究也只是近30年间的事情。最精辟的语录有:武术是文化, 是高雅的文化;武术是体育,又高于体育;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 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等等。从武术概念的变化过程更能体现“文化” 的内涵,以2009年界定的概念为例: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 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其 概念首先强调的是武术的文化基础,武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 景之下,受到多学科的滋补和影响。如道教哲学的太极、阴阳、五行等, 直接影响到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理论与实践;佛教禅学的礼法、打坐、戒律、要义等,直接影响到少林武功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儒家仁学的 仁、义、礼、智、信等,直接影响到武德、门规、戒律的形成与发展;至 于美学、中医理论、兵法、养生理论等对武术都有较深刻的影响。这些便 构成了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正是在东方儒学文化圈之内产生了中国武 术,而在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和印度佛教文化圈则产 生了骑士、骆驼手和瑜伽功等,并非武术。这也是武术文化独特性的所在。在这个概念之前的定义中也出现了与文化相关的词汇:20世纪80年代 的有“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丰富起 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 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而70年代的为“武术,……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60年代的为 “武术,……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既然是文化遗 产,就能够寻觅到它的历史文化轨迹。
浏览4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