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的阴阳思想
阴阳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整个世界就是阴阳对 立统一运动的结果。武术与阴阳学说的关系较为密切,先秦时期就有了 “顺阴阳而运动”思想的 记载,武术技击中蕴含着阴阳学说,武术的进攻和防守都与阴阳变化有着一定的 关系。《庄子》认为“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这不 仅将武术的“奇巧”变化应遵循阴阳的转化规律和法则指了出来,而且还将“夫 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提出来,将在武术格斗中 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能以奇巧制胜明确下来。
(二)武术的太极思想
“太极” 一词最早是在《周易•系辞上》中出现的,其中记载:“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其大意为:两仪即阴阳,太极以阴阳为内涵,衍生万物。武术之中,太极拳是最能体现太极之道的,太极拳的拳理将太极思想中的阴 阳辩证之法充分体现了出来,是中国传统太极文化在武术中的最好体现。太极拳 家认为,太极是世间一切的原动力,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蕴含着太极的变化, 不管是宇宙还是人体都是如此。太极拳与太极图中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一致 的。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攻守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你进我退,粘连黏随,变 化万千,这与彼阴吾阳、相互消长、交替变化的太极之道是相符的。从拳风上来 说,太极拳动作圆活,招招式式不离圆弧形,动作之间圆转连贯、一气呵成,将 太极之理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三)武术的八卦思想
八卦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庞大的思想体系,由太极衍生而来,有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八卦学说对万物之 间的联系进行了肯定,其主要观点为:事物的生长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以这 种规律性为依据来对事物的发展和走向进行推测,同时又把发展理解为各种矛盾 趋向和谐与不断往复(递进式)的过程。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卦掌与八卦学说关系紧密。八卦掌原名“转 掌”,其运动形式主要是绕圆走转,所绕圆圈正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又以人体各 部位比对八卦,因此被称为八卦掌。八卦掌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八卦,八卦掌借 用八卦的数术来对其拳技的层次和系统进行规范,以八个基本掌法比附八卦,以 六十四掌比附八八六十四卦。解释八卦图形含义的基本理论,是“易理”,其主要 包括三种基本思想,即简易、变易、不易。八卦掌以“易理”为理论依据对拳技 进行规范。
(四)武术的五行思想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宇宙、解释万物变化的一种学说。古人用类比法将自然界的万物进行了归类,并对万物之间相 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 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进行了阐述。武术中以五行学说作为技击理论基础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形意拳,它以五 行学说为指导思想,在拳法中突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变化规律。在形意拳 的动作技法中,“劈拳属金、崩拳属木、钻拳属水、炮拳属火,横拳属土”,并且 各个拳法之间存在着与五行学说相对应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此外,五行拳的各种 拳法对应人体脏腑,与人体生理功能关系密切。形意拳综合五行之说,有“形意 合一” “内外同化”之效。除此之外,“天人合一”与“形神统一”也与武术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是武术在哲学文化方面的体现。
二、武术与宗教文化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 合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思想理论、技术战术、内功修炼等方面。
(一)武术与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对包括武当在内的内家拳影响极深。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于 天”,以“道”和“德”作为宗教信仰和行为实践的根本的原则,以清静为宗,以 虚无为体,以柔弱为用,提倡无为、抱一、守朴、寡欲、炼精、炼气、炼神等, 这些主张都有利于武术家的“人命在我不在于天”技法思想的巩固和刻苦、自律、 修身、养性武德的形成。
(二)武术与佛教文化
佛教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南北朝逐渐中国化,隋唐时期达到发展 的顶峰。佛教对武术文化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武术的运动形式,武术理论、 技术战术、内功修炼以及思想精神等,如佛教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及五戒等对 习武者的武德、武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佛教与武术结合孕育的少林武 术更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武术与医学文化
传统中医文化和武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即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医理论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武术对 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了完整的吸收,并且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养生思 想和健身之道。
(一)哲学思想一致
第一,中医用阴阳的理论对人体组织的属性、诊断病症的属性进行了归纳, 同时,还将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阴阳来对人体的生理变化进行解 释,并且持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观点,将维持人 体的阴阳平衡作为治病的根本原则;武术动作和拳理技法对阴阳的对立统一也是 较为讲究的,强调内外合一,以内助外,以外促内,内外兼修、阴阳平衡。
第二,中医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五行学说,五行与人体五脏、五官、五味 等相对应,讲究通过调整气血,补虚泻实达到“扶正祛邪”的功效;武术中的五 行拳等拳种,对于合理地运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是较为擅长的,讲究水(肾)生木 (肝)、木(肝)生火(心)、火(心)生土(脾)、土(脾)生金(肺)、金(肺) 生水(肾)的运化过程,通过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进行技法的习练。
(二)辩证方法院一
传统中医和武术在方法论基础方面是相同的,二者之间可以实现双向的渗透与融合。
第一,传统医学的建立是在以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实现的,其整体 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较为显著,认为“精” “气” “神”是人体三宝,且三者一体、 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第二,传统医学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对患者的医治,整体施治是非常注重的。 而武术理论中的“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是不谋 而合的。从本质上来说,武术体系中的内三合、外三合与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一致的。
第三,传统中医和传统武术都对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较为讲究,对根据不 同性别、年龄、体质、环境、气候等选择适合的医治方法或武术项目非常重视。除 此之外,对体内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理想强身健体的效果也是较为注重的。
四、武术与伦理道德文化
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染上了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从某种意义 上看,伦理道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四个方面:仁爱孝悌、重义轻利、真诚有信、谦和礼让。除此之外,智勇、自强、 好学、勤俭、质朴等也是其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 养出了无数的贤良之士,塑造了为广大人民所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对于历代 传承的中华武术,传统伦理道德对其习练者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形成了独特 的武德文化Q所谓武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 具有的道德品质。儒家思想则认为武德主要包含“仁、义、礼、信、勇”五方面。 武德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 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武德对于习武者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体现在武术的传授上。各门各派在挑 选传人徒弟的时候都力主择人而教,只教品行正派的人,不教品行邪恶的人。而 在具体传授武艺时,习武者也始终将高尚品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为了培养高尚 的品德,各拳种流派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以此作为武德的标准。凡是 持技欺人甚至为非作歹之人,轻则加以责备,重则逐出师门,更重者则予以严惩。 概括来看,我国传统武术的道德标准有以下几条:忠于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 诚信谦让、仗义济民。当然,在武术发展的历史中,由于受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内容也有其 局限性。这就要求武术文化的继承要对传统武德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中合理的 成分进行集成,对过时的旧武德进行批判,从而树立起新的武德观。
浏览8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