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到今天为止,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了现在的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血源的民族,而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血统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日本铠甲形制是非常独特的,而日本人对其传统铠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细致。

日本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诞生于3世纪后半页正好是“骑马民族征服”的时代[图3],因此其甲式和各骑马民族没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挂甲[图4]。所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一片总要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缀甲样式。中国古代的挂甲也很多,据专家考证并且复原的商周时 代的车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挂甲。但是中国的挂甲逐渐减少,终于被棉袄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挂甲(广义上的)却一直占据着铠式的主导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挂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图5]。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从下图可以看出[图6],挂甲的主体,也即防护身体的部分,是呈环状覆盖,然后在胸前系带固定。腰部连缀较松,便于活动。 此外,用悬绪和受绪系在肩膀上双重固定。 整体看起来,有点像是背心。

图片5

大概是向中国学习吧,8世纪前半开始的奈良朝,出现了两当式的挂甲[图7][图8],肩上的绪不分悬、受,而是合为一体,套头穿着,开叉和引合的绪在两边肋部。

图片6 图片7

奈良朝的武官标准朝服是:头戴蟆头,身着两当式挂甲[图9],条带束腰,草摺分成数块,脚着乌皮靴。到了近世,这种原始形制的挂甲已经从战场上消失了,只作为仪式、雅乐等的服装而存在。

从古坟时代到奈良时代,棉袄甲也同样存在着。所谓棉袄甲[图10],是指甲片直接缝合在衬里上,相互间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叠的铠式。中国历史上,棉袄甲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了火器出现以后尤其如此。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缀铁钉的甲式,就是棉袄甲的最终形态。下图是挂甲和棉袄甲时代常见的两种盔式[图11]。

图片8

最后,还有一种短甲[图12][图13],是将皮革或铁板连缀成整体[图14],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甲式比较相似[图15]。这种甲式在东亚是比较少见的,目前仅知道朝鲜半岛、中国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湾高山族人使用过这种甲式[图16]。

图片10 图片11 图片12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

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图17][图18],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平安时代中期,冲角付胄演化出现了严星 之兜,覆颊部分变成吹返,两当式挂甲形制固定下来,在左侧系带,胁楣出现,颈甲变形成为梅檀板和鸠尾板——就这样,大铠诞生了。 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大铠的主体部分。大铠的诞生,直接来源于地方武士集团的强大化和战争的频繁爆发。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铠诞生以后,习惯称之为兜或钵。日本的兜独具特色,是用长条状的竹、皮、铁等扎成,再环向固定,并上漆,通过这样的步骤制作而成。最后出现了最日本化的“冲角付胄”[图19]。而大铠,乃至于后来具胴、具足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头盔样式,都是从这种“冲角付胄”变化而来的。请对照图[图21]这具筋兜,这是当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边封死,和吹返缩小外,和大铠的兜没有太大区别。大铠诞生之初,在“冲角付胄”的基础上,其所镶之铁钉变大,产生了“严星 之胄”[图20],也就是后来星兜的雏形。而覆颊部分翻转,变为吹返,眉庇变大——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图片9图片10 图片11

兜非完全的半圆形,脑后微凸,顶上有口,称为“天——古人在戴逑前是要先戴上乌帽子的,乌帽子上部扭折后,从天边伸出,如一个上尖下圆的桃子状。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条下端呈花瓣状的条形加固带,称为“族垂”“眉庇”上饰以华彩,并装有可拆卸式的前立[图21]

图片12

也许因为盔顶要开口塞乌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像其他各国的头盔一样,把装饰品放置在头顶,就只好独辟蹊径,插置于头盔的各个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称为“前立"[图22],在左右的称为“胁立”[图23],在后的称为“后立"[图24]。就算后来天边没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头盔在顶上加装饰,称为“顶立”[图25]。

图片14 图片15 图片16

大铠时代,最常见的装饰是前立,最常见的前立是“锹形”。锹形种类样式很多,装在雕镂精美的“锹形座”上面。初期多作狭长形,锹形座干脆做成兽头状,称为“狮啮”[图26]。后来锹形造型日趋成熟,变为曲线流畅优美的弧角形[图27][图28],兜上的吹返非常大,并饰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状物,这种装饰在整套大铠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称为“居文金物15分多层(一般为五层,称为五枚缀),最上连接兜的,叫“钵付之板”,下面分别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为“菱缝之板,武士们割据相争的时代,是没有统一铠甲制服的,所以为了区别阵营,笠印和笠标就先后出现。大铠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脑后结以笠印,因此即使没有笠印,笠印付环和其上的“绪”(绳带)结成的总角,还是都要保留的[图29]。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2023062715124227

大铠的主要质地是竹、革,间亦用到金属。胴甲分连缀的胸板、主体的冲胴,以及后背的逆板等数部分,连缀成一个整体。除去用绪通过胸板在肩上打结外,还围拢身体,在一侧(一般是右侧)用“胁楣”来固定图30]胁楣包括两部分,上面的壶板,和下面的草摺一这草摺,和联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样的,结束以后,可以很完美地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它还单独有一个名字,叫做“马手”。

图片20

和此后的具足等铠式不同,胸前所垂挂的两条甲片——“梅檀板”与“鸠尾板”是大铠最明显的标志[图31]o而如此明显地左右不对称,在各国的古代盔甲样式中都比较罕见,也正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吧。 “梅檀板”防护右胸,较宽且长,一般明显地体现出连缀的甲片。"鸠尾板”防护左胸,较短且狭,一般蒙以 布帛,除镶边外呈色调素洁的一个整体。两片甲板都只有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随着人的活动,会左右变换位置。据说现代人做过实验,当武士伸长左臂,侧身拉弓放箭的时候,鸠尾板正好遮盖住心口;而当在马上用右手挥舞太刀的时候,梅檀板也可以防护最大的破绽——右胸或右肋。因此,这两片甲板的出现,不仅仅因为装饰和美观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

图片21

肩部连系前后胴甲的除了“绪”以外,还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马手袖”)顶部的“袖之冠板”。 胴甲下面连缀草摺,分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

大铠给人印象较深的还有两臂又大又平的臂甲,叫做“威板”,由于面积巨大,如同画板,所以威板常被五彩丝绳扎制得格外美观。进入镰仓时代,大铠的制作更为精美,威丝(编织甲片的丝线,日文字有绞丝旁)更加细密。威丝就其颜色、图案和编织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如“赤丝威"、“缥丝威"、“裱取威”、“小樱威”、“腰取威”、“泽泻威”、“肩异威”、“槿鸟威”等等[图32]。

图片22

南北朝时代,大铠的形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很多新的样式诞生了,如笠踞(张开如斗笠状的籍)、前立大锹形等等。此外,为了方便山地作战,将领开始大规模穿着轻便的草鞋。为了更好地保护膝部,佩楣(膝铠)和大立举席当(上端巨大可遮蔽膝部的护胫)也产生了[图33]。

图片23

室町中期,各武士家族逐渐脱离中央的控制而存在,地方私战日益频繁。为了显示大将之威严,大铠的使用再度攀上一个高峰。而为了区别敌我,袖印和笠验也更多地得到使用。所谓袖印,是指在袖甲上添加一定规格的装饰物[图34],所谓笠验,是指在前立部位插一面幡状小旗,旗尾甩至脑后,用旗色和花纹来做区别。

图片24

母衣也出现了,母衣是装饰在背后的一幅布,骑马疾驰的时候,当风鼓起,可蔽箭矢。母衣一般长五尺八寸,广五幅,颜色没有定规。 一般将军家的母衣,多为柴色。后来织田信长挑选能战之将,编成“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图35]。

 

随着战争的扩大化和激烈化,宽大而不便于行动的,竹木或皮制、制造工艺复杂的大铠,逐渐被淘汰出实战的舞台,被胴丸、当世具足等新式防具所代替。这是室町幕府后期的事情。到了江户时代,大铠作为仪仗、装饰品,以及传家之宝而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装饰品,还有作为当世具足的附件如喉轮等,越添越多。此时,它的作用仅仅是供奉在家中或者神社中,以炫耀家族身份,和供闲人观赏了。

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0

最后,咱们来介绍一下大铠的穿着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先要脱光到一丝不挂,然后着禅(就是兜裆布)。第二步,着小袖(窄袖的短上衣)、大口裤,戴上乌帽子和钵卷(护额,有时仅用白布缠裹来代替),双手穿手套,脚上穿好革足袋(皮袜子)[图36][图37][图38][图39][图40]第三步,穿上直垂(袖口较宽的长衣)[图41][图42]。套上腌当,第四步,穿上胁楣[图祠。戴好笼手[图45]第五步,穿好大铠[图46],套上沓[图47],系好头盔(别忘了把乌帽子的尖端从天口揪出来)。第六步,装好母衣、刀、弓箭等附件。[图48]

图片27 图片28 图片29 图片25 图片26

如此繁复的穿着,当然一个人是搞不定的啦,肯定要有一名小姓在旁边帮忙。

浏览9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