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7年柘植平助方理著成了刀剑学经典《怀宝剑尺》一书。提出刀剑应该以其切割力作评判标准[图37]方理按照切割力分类为四个等级。“最上大业物”即能够切透九成至整体的人体厚度的刀剑;“大业物”表示能够切透七至八成的人体厚度;“良业物”表示能够切透五至六成的人体厚度;“和业物”表示能够切透两至四成的人体厚度。由此还出现了专业的试刀者。试刀者大致可以分为生试,即切割活人;死试,即切割尸体;坚物试,即硬物切割三种。

图片1

除业物分类法外,还有人将尸体叠在一起,测试刀剑能够一次砍断多少层[图38][图39][图40]。能砍断一层的称为“一胴”两层的称为“二胴”,如此类推。结果都不会超过“三胴”不过据记载曾经出现过“四胴”甚至“七胴”的宝刀。经过试刀的日本刀通常会在刀茎上铭记如“某年某月于某处切断什么或断几胴”等内容,此举类似一种品质保证。

图片3 图片4 图片2

较为文明的试刀方法是坚物试,多以铠甲、锻铁板、鹿角等坚硬的材料进行测试[图41]。

图片5

3.佩刀

古代只有武士才能佩长刀,一般平民是无权使用的(但是可以佩戴胁差)[图42]。武士佩刀一长一短,长刀为太刀或是打刀,短者为胁差,两把刀使用上,长刀是主武器,胁差是备用武器,在长刀损坏时才使用的,平常不会使用。按习惯,武士出门之前先会将胁差插在腰带里,然后用右手提着刀走到门口的玄关处,穿上鞋子以后才再将刀插在腰带里。刀佩在左腰是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短刀除外,尤其是为配合盔甲的马手指短刀。此外武士以自己的刀为荣耀,碰撞武士的刀鞘会被视为不礼貌(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行走是靠左走)。 武士到人家中探访,也会先在玄关把刀解开后用右手提着再进入屋内。用左手提刀进入屋户表示可以随时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现,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左撇子),否则也会被视为不礼貌。

图片6

4.刀的摆设

刀与胁差(有时连同短刀)常被放在同一个安置架上。按长短顺序从上到下摆设,短的胁差置于上层长的刀置于下层,摆设方式以边锋朝上为一贯做法,刀柄必需向左摆设。一方面左面是刀的正面,另一方面则表示无威胁性。若刀柄向右的话即表示可以用右手拔刀,随时出鞘伤人。

5.鉴赏礼仪

鉴赏刀剑时一定要顾及在场人士的安全,同时要尽量避免损伤刀剑。首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两手将刀剑托起,然后鞠躬敬礼以表示对刀匠的敬意和对物品的尊重。然后用左手紧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也就是刀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保持刃向上先轻轻拔出一小段刀身,确认刀身是否卡紧在鞘内。刀身若果卡紧,强行拔出会有可能令刀身失控飞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此后以缓慢的速度一口气将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分,若中途有停顿,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内部可能会被刮花。拔刀时要避免刀身两面,以及边锋与刀鞘内侧的接触,将刀背抵着鞘边就可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内。刀图42大小武士刀的不同佩带方法,背负的是最长的,拔出后先将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鉴赏刀剑。野太刀鉴赏刀剑时,切先与刃绝对不可以朝向他人。鉴赏太刀应先从其右面开始;鉴赏刀则从左面开始,这和铭的方向有关,即是先鉴赏刻有“铭”的一面。切忌接触刀身的表面,令手上油脂弄脏刀身破坏原有的防锈油层。鉴赏时慎言,以免唾沫沾上刀身引起锈蚀。日本古时的武士身上常备有怀纸(力Kaishi),有的武士在鉴赏刀剑前会先在口中咬一片怀纸,为的就是防止刀身沾上口沫。

图片7

如果要将出了鞘的刀剑交到另一人手上,先要把刀身垂直,切先向上,刃朝向自己才可以将刀柄交到别人的手里。在未能确认别人能否紧握刀柄之前千万不能放手。

茎是鉴赏日本刀时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若要鉴赏茎部必须得到刀主人的同意。为安全计,可以先将刀身纳回刀鞘,再拆下目钉和柄进行鉴赏。

若要纳刀回鞘,先用刀鞘的鲤口支撑着切先底部,同样是为避免刀身两面和刃锋接触刀鞘内。

家徽,日语称“家纹”,日本辞书《辞苑》的解释如下:“家々仁上一定所。 德川氏葵,前田氏梅林一般认为,家徽的产生是平安中期以后的事情。平安中期,已经开始对贵族服装上的纹样做出了一些规定,即“有殿文棣”纹样固定下来以后,就以此来表示特定的身份。

进入武士社会之后,原来仅为贵族拥有的家徽,在武士间迅速普及开来。与贵族的家徽比起来,武士家徽的设计显得更加简单明了。这和在战场上更好地区分敌我有很大关系。战争中,家纹是区别敌我的依据,战后用于战功的查验。当乱世结束的时候,家纹也随之失去了生命力。 原来仅为公卿所有的家纹,经过源平合战的“白旗对赤旗”时代,在武士间迅速普及开来。镰仓时代以前,武士在战场上与敌人对决,都以旗印、家纹表示本军的所在。从南北朝、室町时代一直到群雄割据的战国,阵幕、旗指物、帜、马印上的家纹,是远距离区别敌我的唯一依据。

源平的不同旗帜,始见于《平治物语》待贤门战一条:

“平家所用皆为赤旗[图1],红光映日闪耀。源家则大旗俱白[图2],风吹作响,蔚为壮观,甚鼓其士气。

图片9 图片8

平家灭亡后五年,源赖朝发兵奥州,征伐藤原泰衡。《吾妻镜》载,文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甲申,赖朝路经下野国宇都宫,源氏一族的佐竹四郎隆义前来参战。佐竹出于源家,源平合战时却站到了平家一方,得和田义盛等人说情,只被没收了 奥州七郡等领地,等到赖朝奥州征伐,隆义立功心切,从常陆国急急赶来参阵。不料,隆义用的军旗是无文的白旗,赖朝不很高兴,就把上绘一轮明月的军扇赐给了佐竹,让他当作军旗,从此明令禁止白旗的随意使用。隆义把军扇的文样绘在旗上,成了佐竹家的家纹,最早的武家家纹之一[图3]。

之后很久,每一族甚至一家人都有了自己的纹章,成了 既定的习俗。

源氏的白旗飘扬天下后,奥羽之役、承久之乱、文永弘 安之役(元军进攻)相继而起。这时,全国各地的守护、地头等武士,既然不能统一使用白旗,就有了各种旗帜、幔幕作为识别物。武藏七党中的儿玉党以“团扇”为标志,是家纹在旗印上使用的最早例子。

与旗纹同时使用的还有幔幕纹。新田家的“大中黑”[图4]、足利家的“二O引两”、三浦家的“三O引两”[图5]都是自幕纹而来的。

图片10

从文永弘安之役中活跃的肥后武士竹崎季长描述战功的绘卷《蒙古袭来绘词》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风俗、武具、旗印、家纹。其中,从军的九州豪族大都有旗印家纹,如“三目结仁吉文字”(竹崎五郎兵卫季长)【图6J、“四O目结”(大宰少贰三郎左卫门尉景资)、“鹤龟松竹梅“(白石六郎通泰)、“二枚并CX鹰内羽”(菊池次郎武房)[图7]、“五七CD桐”(大矢野十郎种保)、“鹤丸仁十文字”(岛津下野守久亲)。因之推想,镰仓时代中期,家纹已经推广到西国武士中间。

图片11

幕府体制下,幕府派遣军奉行参阵,同一战场上的武士要相互作证,以便战后论功行赏,所以,家纹开始成为武家社会不可或缺的事物。

一、优雅

1.家纹的意义

家纹是一种装饰图案,形状的优美自然成为选择纹章的因素之一[图8][图9][图10][图11][图121。这一类家纹多出于公卿家,因为公家的家纹得自衣服、车舆的装饰纹样,比起武家家纹,优美风雅的纹章显然占主流。

图片12

公家的家纹如牡丹、藤、龙胆、木瓜、杜若、唐花、巴、酢浆草、菊、丁子、菱、杏叶、柏、鹤、梅钵、蝶,原先都是衣服的纹样,按公卿自己的嗜好选择。

二、指事

⑴直接与苗字相关的家纹。如鸟居氏为“鸟居”纹,加藤氏为“藤丸仁加文字”纹,大野、大久保氏为“大文字”,木村、木田、木内氏为“木文字”,石井、长井、酒井、井上、井下、彦根藩井伊氏为“井桁”或“井筒”等等。这种直接与名字有关的家纹比较多。

⑵含有谜语、暗示,需要思考才能理解的。比如,吉野氏使用樱花纹,是因为吉野的樱花相当有名;五藤氏的藤丸一本算木纹,一本算木在算盘上代表五(算盘上的五,即上部的一颗数珠)。

三、瑞祥

瑞祥类的家纹,大多含有延命息灾、子孙繁荣、福德圆满等愿望。

有些家纹基于第二项“指事的意义”,而又带有天、长、大、吉、副、利等文字。典型的例子是石田治部少辅三成的“大吉大一大万”,将数个吉祥文字集合为家纹(然而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图17]。

图片13

古代流传的瑞祥类家纹,包括天皇家的菊纹在内:菊花端正优雅,据说是延年的瑞草。丰臣秀吉的家纹是五七桐,“桐”指中国神话之中,灵鸟凤凰所宿的梧桐瑞木。鹤寿千年,龟寿万年,祝福的意味也显而易见,如蒲生、南部的鹤纹[图18][图19]。

图片15 图片14

四、纪念

这一类家纹多为家史上的事物(显亲扬名之事、或祖先的发祥地)纪念。松浦氏起于肥前平户楣谷[图20],因此使用“楣叶纹";大河内氏发祥自三河幡豆郡卧蝶,是以用了“浮线蝶纹”。

 

浏览5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