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澄甫所传邢台的杨式太极拳后人当中,邢台县大石头庄村 的张钦霖是除王其和之外的又一独树一帜之人。1906年,张钦霖到北京谋生,有幸拜杨澄甫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并拜宋麦伦学习三皇炮锤。1928年3月24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张钦霖应邀参 加庆祝活动,在南京云游紫金山时,拜北京白云观云游道人一黄山 道长为师,道人教他一套罕见的太极拳,这一套太极拳既有太极风 格,又不同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其套路名称、动作都与其他各式太极 拳大不相同,且传人甚少。同时,张钦霖还把左一峰所授之“金丹派” 内功与太极拳融为一体,“俾学者可藉先天之呼吸,能收延年益寿之奇效。
四是杨兆林。杨兆林,字振远,民间尊称“杨老振”,是杨露禅的长孙。父亲杨凤侯去世较早,拳术多为叔父杨班侯所传。杨兆林除在本县教拳外,南和县冀桂林曾介绍他到南和县贾宋镇教拳。杨兆林在贾宋所教弟子有十余人,著名者有程振芳、程德芳兄弟二人。程德芳的弟子郭玉田,南和县张路村人,传拳于本村李身祥、冯金箱、冯苏学等。他们所传杨式太极拳为八十一式,拳式紧凑,步伐灵活架势低而步幅大。杨兆林还应刘赢州邀请,在任县、隆尧等地农村教拳。 刘赢州之子刘东汉,在习练家传三皇炮锤的基础上,随杨兆林学杨式太极拳。他随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则在学杨式之后。邢台北良舍村人曹珂,因其父与刘赢州为好友,刘赢州在山西开镖局,曹氏父子在 太原开鞋铺,使得曹珂得以在山西拜在刘赢州门下学习三皇炮锤。 1909年,曹珂离开鞋铺,到任县向刘东汉学习杨式太极拳,在刘东汉 的弟子中,习杨式太极拳者,其境界当首推曹珂。曹珂在其习武教拳 的生涯中,培养出了寇长青等一大批杨式太极拳的知名人物。
在邢台流传有序的杨式太极拳传播过程中,继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王其和寓杨、武两家太极拳为一体,创立了王氏太极拳后,寇长青 在六十年的习武生涯中,在杨式老架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融会 贯通,形成了以“劈砸锤”、“连把锤”和“翻把锤”三趟小架为主要内容 的杨式寇家太极拳。
在清河县,杨式太极拳是通过文教口和民间武术家两种途径传 播的。1957年,国家开始推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练习者以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居多。在清河县练习并教授24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 拳的,首推齐耀华和翟老耀两位老人。民间则是以军营村朱臣兰教 授的杨式太极拳为主,朱臣兰,祖籍清河县军营村,祖上历代以教武 术为主。朱臣兰早年定居吉林省九台县,家传以少林拳为主。朱臣 兰1950年回过老家一趟,那时在军营村教的主要是少林拳,也教过 太极拳,朱臣兰的太极拳是在吉林所学,究竟何时所学,师承何人,尚 无考证。他教的太极拳主要是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1962年,朱臣兰又回过军营村一趟,又教了一些徒弟,直到1973 年秋天才又回到吉林。朱臣兰是清河人中在东北工作多年的武术家,曾在东北从事武术事业40多年。他晚年回东北后,军营村退休干部朱芳阁又在该村教授杨式太极拳、剑,为太极拳在军营村的普及 做了大量工作。继而是杨式八十五式、八十八式等不同规格的太极拳。在1973年清河县的武术运动会上,首次有军营村的杨式太极拳选手参加比赛。
清河杨式太极拳的另外一种现象是:1964年前后,清河县文体部 门积极组织杨式太极拳的普及。同时,在北京、天津和南京等地学习 和工作的清河人回到家乡,又把在外地学到的杨式太极拳在清河广 泛传播开来。
张正学
张正学(1836~ 1913),字端溪,号老端,又名张端学,邢台县皇寺 镇郭村人,江湖人称“狗不吞儿”。张正学幼年孱弱多病,曾多次问卜 请巫,或到处寻医调治,却也时好时病。后经人指点,阅养生之书,节 饮食,慎起居,虽经累年,收效甚微。又寻得华佗五禽经、达摩易筋 经、八段锦诸书参图练习,终因有图无说,不得精义,虽勉强模仿,收 效亦微。后访得一少林武僧,拜其为师,习练少林武功卜多年,身体 才逐渐强壮,并练得了一身少林功夫。
这一武僧,人称“三和尚”,长期挂单于邢台县西南龙化寺,据说是清乾隆大学士和坤的后人。邢台龙化寺乃隋唐古刹,历代传有大 戒,且有名师出世。此寺山环水抱,远离村庄,幽雅清净,背靠太行, 东临平原,戒定香透九宵,金磬声震八荒。当时有许多俗家弟子进住 龙化寺,晨钟暮鼓中随三和尚学练少林武术,弟子中母数张正学、华 健(今邢台县牛峪村人)、曹老震(今邢台县曹沟村人)和郭老西(今邢 台县东柏山村人)四人功夫最好。
三和尚圆寂之后,张正学为谋生计到了北京。在北京做泥瓦 匠,还兼烧石灰卖。与北京城里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修缮 房屋方面有一些生意往来。张正学久闻礼王府管家太监刘进保练 得一身太极拳,功夫十分高强。早想与之比武,怎奈无缘相见。后 来与礼王府有了生意来往,便借结账之际进得王府,但刘老公拒绝 与其比试。为逼刘老公出手,张正学便宣称“刘老公怕我张某人,不 敢比试……”,一连几天往里传话。一日,礼王府家人将他领至一个 宽敞的练武厅。这厅内能容纳三、四十人同时练武,在周围竖着好 多兵器,东手靠一角栽一片梅花桩,紧挨着梅花桩有三丈见方的一 圈木桩,木桩都裹着厚布,木桩之间用麻绳结成网并有编号,下面有 厚厚的垫子。张正学与刘老公见礼之后,便提出想领教太极拳法。 刘老公带张正学向围栏走去,刘老公进得围栏,站立中央,让张正学 进招。张正学也不客气,飞身一拳朝刘老公面门打来,刘老公抬手 接住,如风摆荷叶,张正学未及换势,刘老公便手臂一抖,口中说道: “三号”,即将张正学扔到三号位的麻绳兜里。张正学从麻绳兜里起 来,心服口不服,称其不是拳术,简直象魔术,并相约来年见。张正 学第二年又来到礼王府,再次比试。刘老公站在围栏中央,刚要转 身,就见张正学一个箭步右掌,直插刘老公咽喉而来,刘老公双手采 捋,身体一抖,双手一扬,口中说道:“老地方”,将张正学抛在空中, 落在去年摔倒的地方。张正学起身即拜到刘老公跟前,求其收为弟 子。刘老公对张正学也早有耳闻,知其少林功夫不错,又看他忠厚 实在,便收他为徒。
一年后,刘老公看张正学练的太极拳没什么提高。问及原由,张正学如实相告,一家人生活在乡村,今年又遇旱灾,多忙于生活,练功时少。刘老公与王爷商量,给他在府内找个差使干,除用度外,每月给十两银子的薪水。张正学感激万分。从此,张正学就在礼王府当 差,忙完杂务活后就练拳,并且一连五、六年也不回家,每年底将银子兑回老家。因张正学有很好的少林拳功底,又加刘老公粘心调教,儿年后拳技如火纯青,技艺精湛。
礼亲王让张正学去另一王府了结一些账目。张正学对这家王府 很熟,但总是白日往来,晚上还是首次。他不知这家王府刚购进七八条黑背狼狗用以看家护院。张正学见大门没锁,也没卫兵,便轻推大门,迈步进院。院内群狗见有来人,即一齐扑来,张正学顿时大吃一惊,退出大门已来不及。有三四条恶狗几乎扑上身来°张正学不假思索,纵身一跃,跳出一丈多远。刚刚落地,又有二狗翻身扑到胸前, 张开大嘴要啃他的脸面和脖颈。张正学双手顺势各抓住一条狗的前 腿,左右轮摔,击打相继扑来的其他恶狗。同时用脚踢中两条狗,狗被踢出一丈多远,疼得在地上打滚,不敢上前扑咬。他用双狗击打其他群狗,使这群恶狗四散逃窜,不敢靠近。卫兵们听得群狗狂吠,打开二门来看究竟。二门一开,其他五、六只狗拥向内院急逃。张正学见有人来,便放开手中双狗,拍着身上的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王 爷见到张正学之后,敬佩之余,情不自禁地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狗不吞儿”。“狗不吞儿”打斗八条狼狗的故事在北京城不径而走。当时有好多人与张正学交手,都败在他的手下。那时,杨班侯还在瑞王府教太极拳,人们在称赞杨班侯的同时,也称赞张正学,谓“快手杨班 侯,神手狗不吞儿。
张正学中年得子,起名炳恒。炳恒幼时也是体弱多病,乡间传说找个结义兄弟,就可避灾驱凶,健康成长。张炳恒六岁时, 张正学找友人之子郑宝庆与张炳恒结为兄弟。郑宝庆比张炳恒大 10岁。从那时起,张正学就开始教郑宝庆练太极拳,待郑宝庆如亲子侄一般。郑宝庆在邢台府前街鞋店学徒,张正学仍在北京礼王府当差。
浏览1,7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