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其法遵杨家,然未稽杨之为何 时人也。通鉴载宋宁宗时,有红袄贼李全,善运铁枪,后败,妻杨 氏,谓郑衍德等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枪中有梨花 摆头之名,岂其人欤?岂以其艺之高,而不以人废欤?若稽实, 则有望于博洽君子耳。
枪是由古之丈八矛发展演变而来。由古而来,人们推尊杨氏枪 法。到了宋代,出现了李铁枪,其妻杨氏亦擅长枪法,并推崇梨花枪, 认为熟悉此枪,能够枪行天下。但是到底杨家枪的首创者是谁,程宗 猷并没有下定断,认为有待考证。从这段枪法演变的历程看,明代流 行杨家枪。
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于此,余甚慕焉,访 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后每遇世之能枪者,说 则同,而用则异。即所传之论,亦互有差讹,无从凭考。惟河南 枪,与别方不同。在武术器械中,枪艺有着重要的地位。程宗猷师从李克复习练
河南枪。他在师承之后,与擅长其他门派的枪艺者的交流中发现,枪 艺家对枪法理论有共性认识,在运用具体枪法上,各不相同,而且有 以讹传讹的现象。其所习的河南枪则在理论与技术体系上自成一 派,特点鲜明。河南枪在制式上很有特点,“所用木杆,体长而重,非 得巧妙,莫能运动”。制胜之方是以“中平为主”。在具体枪法和枪 势上,程宗猷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阐释。
在枪法中,传统的方法以搠、拿、勾、捉等法为主。程宗猷则认为 “大封大劈为最上”,这样可以在御敌中获得常胜。书中共有七招枪 法:大封、大劈、吃枪、还枪、凤点头、左右闪赚、花枪。这七招枪法,适 用情况不同,各有特点和功效:“今大封大劈有类于击地之常情,而借 地之势,反易于起劄,且劄入有力,是便于吃枪还枪也。故曰最上。 封劈之后,即以还枪为最急,如敌人割我圈里,我即拿封至地,枪头颠 起,借力一枪劄去,敌人格开,复又劄来,我又照前劄去,圈外皆同,无 暇用别着,故曰最急。进退斗杀,即以凤点头为最疾,如敌人败走,我 将枪头点地,或闪左或闪右,赶进将近,劄敌一枪。如被敌人格开赶 来,我即将枪头拖拉点地,退走离远,即有救手。看敌何以人来,我则 何以应之,故曰最疾。诱敌即以闪赚为最胜。所谓闪赚者,如敌人一 枪劄来,我用拿开进步,竟持中平而入,敌见我枪至彼,彼必一拿,我 即审敌拿力将半,便将枪一闪串,彼圈外,劄敌一枪,彼必不能救,里 外皆同,故曰最胜。其他着各传皆有一百八劄,名虽不同,用亦多异, 总之似不能及此七着之妙。”程宗猷从最上、最急、最疾、最胜四个方 面探讨了七招枪法,并指出习熟此七招枪法,其他招法可以听便运 用°尤为突出的是,程宗猷针对《纪效新书》中关于河南枪的批判,做 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纪效新书》云:“河南枪法拿捉好,而无进 步。”,,单手劄入,名为孤注,谓短兵格开而入,是为弃枪也。”程宗猷 回应道:“夫二合凤点头非进步乎?” “ 一寸长,一寸强乎’乃单手劄 入,惟用于你我皆长枪也。如对短器,持枪一戮,即入彼身,又何事单 手?苟皆长枪,格开进步,探身劄彼,彼犹退走,犹或不能伤彼。盖俟退步,反疾于我之进步也,岂得不用单手劄乎? ”并进一步指出:
今欲人弩兼用,故去其繁,惟载八枪母六合法、散劄拔莘一 篇。绘数势图,直述用法,笔中不能曲尽形容,然枪法不过二手, 持以阴以阳,一仰一覆,运用而已。虽有直进直退,左闪右闪等 法,大抵皆以四平为主,所谓艺中之王者,即此也。然常习用之 时,又当以圈外重致其功。
这段说明了《长枪法选》中的主要内容:各枪势图谱与歌诀、八枪 母六合法以及散劄拔萃。同时也指出了习练长枪理论上以四平为 主,具体习用过程中要重视圈外练习。现依次对八枪母六合法、散劄 拔萃作进一步阐释。
所谓八枪母是指圈里枪、圈外枪、圈里低枪、圈里高枪、圈外低 枪、圈外高枪、吃枪、还枪。所谓六合包括:一合,梨花摆头;二合,凤 点头;三合,白蛇弄风;四合,铁扫帚;五合,拨草寻蛇;六合,一截二进 三拦四缠五拿六直。再加上六路花枪:中吊四路、梨花摆头、凤点头、 白蛇弄风、铁扫帚、拨草寻蛇。程宗猷还辑录了八枪母原论,可见其 对经典枪法的推崇:
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 点难遮架。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劄人面,圈里搭,圈外看,圈 外搭,圈里看,高低远近都要见。你枪发,我枪拿,你枪不动我枪 劄。枪是缠腰锁,先劄手和脚。劄了脚和手,闭住五等都路口。 他法行,随法行,中平六路总,变化有多般。疾上又加疾,劄了还 嫌迟。枪有三件大病:身法不正是一大病;当劄不劄是二大病; 三尖不照是三大病(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
另外辑录了散劄拔萃二十六条。如关于八枪母含义:“八枪母枪以八名者何?盖以圈里枪、圈外枪、圈里低枪、圈里高枪、圈外低 枪、圈外高枪、吃枪、还枪,八着故也。而又名母者何?盖枪变幻虽 多,然皆不外此八着之相生。”又如拨草寻蛇:“乃提枪之用法也。将 枪头低地,仰掌提入,进步拨打,惊起你枪,即用拿劄。”散劄拔萃可谓
在《长枪说》结尾处,程宗猷说:“枪之奇奥,非口传心授,难以称 神。余艺不过一得之愚,更有俟于当世豪杰之士。”这从另一面说出 了武术习练中口传心授的重要性。
在枪势与制式上,程宗猷列出了长枪十八势,对各势进行解释并 配以图谱。这十八势是:高吊四平枪势、中四平枪势、低四平枪势、青 龙献爪枪势、磨旗枪势、活搠对进枪势、活搠退退枪势、死搠对枪势、 翻身搠退退枪势、勾枪势、抱琵琶枪势、地蛇枪势、铁牛耕地枪势、提 枪势、尽头枪势、悬脚枪势、诈败枪势、鸥子扑鹤鹑枪势。其对各势的 解释直向明了。如“青龙献爪枪势”:“势势之中,着着之内,单手劄 入,无逾此着。我立诸势,听你上下里外劄我,我用搠拿勾捉
等法,破 开你枪,即进步,单手探身,发枪劄你。法曰:吃枪还枪是也。”又如 “铁牛耕地枪势”:“法曰:你枪来,我枪去是也。”
在枪的制式与使用上,程宗猷也详尽说明其制式规格与使用方 法:“余受师传,所用木竿,一号长一丈八尺,重十二斤;二号长一丈七 尺,重十斤;三号长一丈六尺,重八斤。一二号平日习演,先持长重, 而后用短轻,乃练力之法也。三号可以临敌,如再轻短,照古数一丈 四八,无不利也。”紧接着,他还指出枪杆所用原材料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明末清初武术大家吴殳研习了程宗猷的武术著 作,深入了解了程氏武术技艺,并在其著作《手臂录》中附录了程宗猷 枪法十六式。他对程宗猷枪法持有辩证的观点。程宗猷是休宁汉口 人,所以吴殳将程宗猷枪法命名为汉口枪,为当时流行的七家枪之一 (戚继光枪法、石家枪、峨眉枪、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汉口枪)。我 们知道少林武术中有兼枪带棒之说。程宗猷枪法去柔存刚,改变了 少林枪法的刚柔并济的特点。所以吴殳说汲口枪“几同牛斗”。但是 吴殳也评价道:“马家、少林、冲斗(按程宗猷字冲斗)其用于战阵,皆 致胜之具,惟江湖游食者不可用耳。”(《手臂录》自序)这表明虽然吴 殳对程宗猷武术技法有微词,但是也指出了其枪法重要的用途,评价 客观。
从程宗猷的枪法流传与影响看,吴殳在《手臂录》中有段评述: “少林,本不知枪法,妄以棍法为枪。程冲斗张大其说,技熟力莺,家 富名高,江南翕然尊信。于是大封大劈之教,遍于耳目,而杨家枪法 坏矣!苟不有敬言、真如,人安从识其误哉?”不考虑吴殳对汉口枪的 批判,我们从这段评述中可以知道程宗猷枪法在江南广泛流传,成为 武林界人物习练的主要枪法。正如吴殳所说:“而今世冲斗之传,江 南最盛。”(《手臂录》自序)我们可以想象,在明末清初的江南,武林 界推崇程宗猷枪法,传习甚广。这是徽州武术文化对江南文化的 影响。
第三节枪术(二)
明末休宁人程真如师从峨眉僧普恩学习枪法,后叙其法,命名曰 “峨眉枪法”。关于程真如的武术经历,由于存世文献稀少,仅吴殳在 《峨眉枪法序》中提及。
余髻年即好武事,崇祯癸酉(即崇祯六年癸酉),受马家枪法 于常熟石敬岩。又二年(即崇祯八年乙亥),敬岩弃世,得其六 七。后又得沙、杨二家法。复询诸徽人,读《少林阐宗》《耕余剩 技》二书,识破程冲斗之技。十年之中,役心甚苦,致力甚劳,又 甚自乐也。革代之后,心如死灰,笔墨俱已废阁,况枪法乎!
辛丑冬,以呼德下相勉,作《敬岩枪法记》一篇,叙述大略,非 独心所不存,兼以岁月良久,多所忘失也。壬寅,鹿城辛五延余 为子师,其友吴门朱熊占,弓马精绝,而枪法得之程真如,真如亲 受之峨眉老僧。余与谈论,意气投合,因追数敬岩之法,以询质 异同,而向所忘失者,顿还旧观,焕若神明焉!既追得之,不忍复 弃,因作《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及说》一篇、《枪法圆机说》二篇, 以发明敬岩、真如之正论,距避冲斗之邪说。
浏览3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