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对我们深入研究明代徽州两位重要的武林人物:程宗 猷、程真如的武术思想、武术地位、武术技法特点很有帮助。
从吴殳的师承看,先是师从石敬岩习马家枪,后又得沙家枪、杨 家枪诸法,再又与程真如枪法传人朱熊占切磋枪艺。从其叙述中,我 们知道程真如枪法受之于峨眉老僧,又传给吴人朱熊占。今存《丛书 集成初编》本中的《手臂录》所附的两卷,一卷为《峨眉枪法》,一卷为 《梦绿堂枪法》。这两卷为吴殳整理汇辑而成,但《峨眉枪法》的作者 是程真如。吴殳说:“此书(指峨眉枪法)其手授翁慧生、朱熊占者 也。壬寅冬初,熊彳占以惠余,字字珠玉,如见其人,可宝也!”由此可以 看出《峨眉枪法》由程真如撰述,其弟子翁慧生、朱熊占又将其传给吴 殳,吴殳辑入其所著《手臂录》中。
署名为“海阳(按徽州休宁别称)弟子程真如撰”的《峨眉枪法 序》说:
昔蚩尤悖叛,而涿鹿兴师,攻击之用始备。自此而代有征 伐,如干将、莫邪、风胡、薛烛、蒲元之侍,皆极奇尽巧,神铸鬼熔, 兵家器用,未易更仆数也。乃谭艺者,必以枪为首,称其为诸器 之门户也!
若沙家竿子、马家六合,进退奇伏,跳荡盘旋,亦有能事。但 开张漫衍,非夷原旷隰,未易设施。若遇险阻,即窘束矣!而短 枪则地之大小险夷,无往不利,洵绝技也!承平既久,武备日弛, 世鲜其传。
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 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并驾。
属余客游蜀中,造席晤言,师每首肯,问及武事,则笑而不 答。余揣其意在求人也,因与荆江行者月空礼师请教,师命余二 人樵采山中。经历二载,师笑曰:“二人良苦,庶可进乎?我有枪 法十八扎(扎,即劄)、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汝砍采久 而得心应手,不知身法、臂法已寓于是。”遂教余二人动静进止之 机、疾迟攻守之妙。
久之,余南还,又访沙家枪、马家带棍枪,则意味疏浅,较之 余师之法,相去远矣!
余叙其法,不忘所自,命之曰《峨眉枪法》。苟非其人,千金 勿示,其珍之哉!
首先,程真如认为兵器的兴起与战争密切关联,并指出枪乃诸类 武器的门户。其次从枪器的实用性看,当时流行的沙家枪、马家枪均 为长枪,适合于远距离使用;而短枪长短距离均可使用,有无往不利 之功效,乃艺中绝技,但是此类枪术稀见传习。再者,程真如讲述了 师从峨眉枪法的过程、撰述《峨眉枪法》的缘由。
程真如是在客游蜀地时,遇到了峨眉老僧普恩禅师。先是普恩 禅师不传武艺,程真如与另一位行者月空礼师共同前往求教。峨眉 老僧并没有立即授艺,而是让二人入山采樵。两年之后,峨眉老僧始 传峨眉枪艺。之所以命之上山采樵两年,是因为采樵能够训练身法 与臂法,此二法是习练枪艺的基础。于是传授二人十八扎法、十二倒 手以及动静进止之机与疾迟攻守之妙。
程真如习得峨眉枪艺之后,又研习了沙家枪、马家枪,通过自身 的习练发现,峨眉枪艺意味深远。所以自叙其法,不以程家枪命名, 而命以峨眉枪法,显示了其不忘师尊、发扬武艺的高尚武德。
《峨眉枪法》共十三篇:治心篇、治身篇、宜静篇、宜动篇、攻守篇、 审势
篇、形势篇、戒谨篇、倒手篇、扎法篇、破诸器篇、身手法篇、总要 篇。其中“总要篇”为其弟子翁慧生补作。
治心篇:学艺中,“用技易,治心难”。只有心中平静,不为外界所 动,哪怕是泰山崩倒,麋鹿起跳,都面不改色,目不转瞬。这样方能修 得心识。故枪诀有云:“他行任他行,他搭由他搭。惹动真主人,龙动 如摧拉。”(按,龙即为枪。)
治身篇:主要是阐述持枪之道在于身心。身法影响心法,持法要 坚固。故枪诀有云:“心动神离壳,神疲气必虚。”
宜静篇:主要是说持枪贵在静,但是不要太凝。故枪诀有云:“金 龙不贵鱼龙贵,野鹤无粮天地宽。”
宜动篇:主要是行枪法,要做到行枪如行云流水、电射风飘,恍惚 变幻,或有或无,让对手有视而不见其迹的效果。故枪诀有云:“来回 有节,其妙无穷。”
攻守篇:主要是说攻法和守法。攻守之法有:降枪倒手、鸳鸯扎
法、连扎带打、和枪倒手、回龙扎法。其中和枪倒手最善。
审势篇:主要是两枪相抵时,审视其强弱、虚实、迟速、攻守。
形势篇:主要是在使枪之前,作出形势判断,做到高下、夷险、晦 明、阴阳、长短、劲柔的辩证使用。事实上主要是阐述如何先发制人。 在具体枪法上,如果将虚扎、带打二法与卷枪、击枪二倒手四法交替 使用,则在实战中让人手足无措。
戒谨篇:主要是讲述戒规戒律。泞地还宜避,侵晨莫向东。灯前 不举手,月下勿持龙。最恶时多酒,偏嫌腹已空。好胜休交垢,当取 莫教松。这是八条戒律。还有两条戒规: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 与传。
倒手篇:即十二倒手,具体为劈枪倒手、缠枪倒手、流枪倒手、和 枪倒手、击枪倒手、盖枪倒手、提枪倒手、扑枪倒手、钩枪倒手、封枪倒 手、挑枪倒手、卷枪倒手。十二倒手是开枪之法。
扎法篇:即十八扎法,具体为单杀手扎、左右串扎、左右圈扎、穿 帘扎、带打扎、左右插花扎、投壶扎、实扎、回龙扎、截枪扎、无中生有 扎、迎枪扎、虚扎、月牙枪、子午枪、滕蛇枪、鸳鸯枪、降枪。十八扎法 为攻人之法。
破诸器篇:主要是运用攻法中的具体招法击破叉、锐、鞭、剑、棍、 戟、藤牌、刀等武术器械。
身手法篇:“身手乃艺之门户,进退盘旋,皆由身法。身法既正, 则十二倒手,十八扎法,无不应心矣。手法凡开枪,后手低则坚实,头 起不过五寸,惟提后手,则高卷。枪之法前卷后出,无不伤人。”可见 身手法在枪法中处于统帅地位。
总要篇:其弟子翁慧生补作。主要从持枪、扎法、开枪、交枪等方 面指出要领,进行总结。同时指出:“诸扎法、倒手,无一不善,攻守并 得,超群绝伦之学也。”也就是说扎法、倒手是峨眉枪法的绝艺,如果 习得此法,就能攻守平衡,成就绝学。
以上既包含了枪法技艺,也体现了程真如深厚的枪法理论素养。 一是程真如从习枪先治身心的角度,阐释了心术正、枪法正的武学理 论。二是从习枪思想与兵家思想的关联角度,分析了习枪理论与孙 子兵法思想的契合。如在“攻守篇”中,就引用了“善攻者,攻人之所 不守;善守者,攻人之所不攻”;在“审势篇”中引用了“审敌之虚实而 趋其威”等《孙子兵法》观点,充分说明了其深厚的兵家思想基础,也 体现了兵武一家的渊源内涵。三是程真如论述了枪术技艺发展的终 极归属问题。程真如认为枪法实用性是其基本属性,但是要发展枪 艺就必须向着技艺娴熟、技艺观赏性方向发展,实现“枪如游龙”的美 学效果。这一武学观点,与中国武术发展流变的特征相吻合。在习 武为战还是习武为演的选择上,中国武术史告诉我们,自宋代开始, 在习武为战的观念前提下,习武为观赏、为展演得到加快发展。可以 说,程真如的枪法思想理论体现了这一趋势。
吴殳评《峨眉枪法》云:“而徽州程真如所著《峨眉枪法》,唯有革 法(指倒手)十二,扎法十八,不言立势,不言步法,卓哉!绝识家之正 法眼藏也。”评价甚高。更为可贵的是:“然敬岩淄川之法,有以制百 法者也。三十法中无之,彼(指程真如)岂不知?盖不轻泄于楮墨 耳! ”也就是说,程真如虽列出三十(指十二革法和十八扎法)枪法, 但从石家枪(指石敬岩)看,枪法应有百法,只是程真如不愿泄于世。 虽然这是吴殳的臆测,但是不难想象程真如对更多枪法技艺的熟悉 与掌握。由此可知,明末清初武术大家吴殳极力推崇程真如博大精 深的峨眉枪术理论和精湛的枪法技艺。
第四节枪术(三)
清代徽州武林人物在枪法技艺与理论上,尤为突出的是清歙县 人潘佩言。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潘佩言的枪法理论进行了 辑录,并作了评价。《清史稿》在《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中记载 了潘佩言的枪法。潘佩言尤以枪法著称,人称潘五先生。潘佩言与 曹竹斋曾同时居扬州,后归歙,不知所终。曹竹斋亦为武林人物,人 称曹一拳。《清史稿》记载:
曹竹斋,以字行,佚其名,福建人。老而贫,卖卜扬州市。 江、淮间健者,莫能当其一拳,故称曹一拳。少年以重币请其术, 不可。或怪之,则曰:此皆无赖子,岂当授艺以助虐哉?拳棒,古 先舞蹈之遗也,君子习之,所以调血脉,养寿命,其粗乃以御侮。 必彼侮而我御之,若以之侮人,则反为人所御而自败矣。无赖子 以血气事侵凌,其气浮于上,而立脚虚,故因其奔赴之势,略藉手 而仆耳。一身止两拳,拳之大才数寸,焉足卫五尺之躯,且以接 四面乎?惟养吾正气,使周于吾身,彼之手足近吾身,而吾之拳, 即在其所近之处、以彼虚嚣之气,与吾静定之气接,则自无幸 矣故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 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是皆血脉流行,应 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嘉庆末,殁于扬州,年 八十余。
浏览9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