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疲劳的定义
所谓训练疲劳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通过承担运动负荷 所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
1982年,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和不能维持预 定的运动强度”。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人体运动性疲劳,体内组 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 生和疲劳的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的指标来评定疲劳。
二、训练疲劳的机制
世界上关于疲劳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关于运动员训练 疲劳产生机制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 生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有“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 由于代谢产物在器官、组织中的堆积;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 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血液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 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结果;有“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无论是体 力还是脑力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训练疲劳 可以分为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躯体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 下降,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总而言之,训练疲劳的 发生和发展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机体多因素综合性发生变 化的结果。
三、训练疲劳的作用
训练负荷是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运动量的客观反映,训 练疲劳是运动负荷、训练效果在人体机能上的客观反映。任何运 动项目运动员技术水平、运动成绩的提高,都与人体机能做功规 律、运动项目活动规律、竞技能力训练规律有关。站在人体机能 做功、人体机能改善的角度,可以说没有运动员的适度疲劳就没 有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训练疲劳是提高机体做功能力的重要 途径。
四、训练疲劳消除的意义
关于运动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原理,一种是“机 能超量恢复”说,还有一种是“机能适应”说。“机能超量恢复”是 指训练产生疲劳以后,疲劳的消除机能不但能够恢复而且能够超 过原来的水平。“机能适应”是指训练疲劳产生了机能的不适应, 疲劳消除以后出现了新的适应,不断地从不适应到适应,以此来 提高机能的水平。
不管是哪一种学说,都没有离开训练疲劳和疲劳消除这两个 基本的要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运动员训练的适度疲 劳和训练后的疲劳消除就没有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训练疲劳和 疲劳消除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引起教 练员、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五、训练疲劳消除的方法
(1)拉伸法:采用各种牵拉的手段,对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 肉进行拉伸,使训练造成的肌纤维紧缩变得松弛,便于血液循环。
(2)调息法:采用缓慢、深长的方法,反复地进行深呼吸,便于 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吐故纳新。
(3)按摩法:采用捏、揉、搓、按等手法,放松肌肉疲劳的重点 部位,既能使肌肉松弛也能加快血液循环。
(4)震动法:采用能够边震动、边摇摆的专门放松器材,对身 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整理放松。
(5)悬垂法:双手抓住类似单杠的物体,使自己的双脚离地悬 垂进行左右摆动,可以起到放松、拉伸肌肉的作用。
(6)倒立法:双手支撑身体,两脚靠在物体上,形成倒立的姿 势,能够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
(7)吸氧法:利用高压氧舱,在2〜2. 5个标准大气压下吸入 高压氧,可使血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8)热浴法:可以采用在热水池中浸泡、蒸桑拿等手段,促进 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
一、散打运动员所需营养素
(一)糖一一碳水化合物
糖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多、分布最广 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绿色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中都含有诸如 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糖类物质,在动物的组织和 血液中也含有葡萄糖、糖原和含糖复合物等糖类物质。糖可分为 三类(表9-1)。
表9-1糖的分类
分类 | 亚组 | 组成 |
单糖 | 单糖 | 葡萄糖、半乳糖、核糖、果糖等 |
寡糖(2〜10) | 双糖 | 蔗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等 |
糖醇 | 山梨醇、甘露醇等 | |
异麦芽低聚糖 | 麦芽糊精等• | |
其他寡糖 | 棉籽糖、水苏糖、低聚果糖等 | |
多糖(》10) | 淀粉 |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变性淀粉 |
非淀粉多糖 | 纤维繁、半纤维素、果胶等 |
浏览7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