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疲劳的定义

所谓训练疲劳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通过承担运动负荷 所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

1982年,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和不能维持预 定的运动强度”。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人体运动性疲劳,体内组 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 生和疲劳的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的指标来评定疲劳。

二、训练疲劳的机制

世界上关于疲劳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关于运动员训练 疲劳产生机制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 生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有“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 由于代谢产物在器官、组织中的堆积;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 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血液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 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结果;有“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无论是体 力还是脑力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训练疲劳 可以分为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躯体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 下降,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总而言之,训练疲劳的 发生和发展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机体多因素综合性发生变 化的结果。

三、训练疲劳的作用

训练负荷是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运动量的客观反映,训 练疲劳是运动负荷、训练效果在人体机能上的客观反映。任何运 动项目运动员技术水平、运动成绩的提高,都与人体机能做功规 律、运动项目活动规律、竞技能力训练规律有关。站在人体机能 做功、人体机能改善的角度,可以说没有运动员的适度疲劳就没 有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训练疲劳是提高机体做功能力的重要 途径。

四、训练疲劳消除的意义

关于运动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原理,一种是“机 能超量恢复”说,还有一种是“机能适应”说。“机能超量恢复”是 指训练产生疲劳以后,疲劳的消除机能不但能够恢复而且能够超 过原来的水平。“机能适应”是指训练疲劳产生了机能的不适应, 疲劳消除以后出现了新的适应,不断地从不适应到适应,以此来 提高机能的水平。

不管是哪一种学说,都没有离开训练疲劳和疲劳消除这两个 基本的要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运动员训练的适度疲 劳和训练后的疲劳消除就没有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训练疲劳和 疲劳消除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引起教 练员、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五、训练疲劳消除的方法

(1)拉伸法:采用各种牵拉的手段,对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 肉进行拉伸,使训练造成的肌纤维紧缩变得松弛,便于血液循环。

(2)调息法:采用缓慢、深长的方法,反复地进行深呼吸,便于 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吐故纳新。

(3)按摩法:采用捏、揉、搓、按等手法,放松肌肉疲劳的重点 部位,既能使肌肉松弛也能加快血液循环。

(4)震动法:采用能够边震动、边摇摆的专门放松器材,对身 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整理放松。

(5)悬垂法:双手抓住类似单杠的物体,使自己的双脚离地悬 垂进行左右摆动,可以起到放松、拉伸肌肉的作用。

(6)倒立法:双手支撑身体,两脚靠在物体上,形成倒立的姿 势,能够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

(7)吸氧法:利用高压氧舱,在2〜2. 5个标准大气压下吸入 高压氧,可使血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8)热浴法:可以采用在热水池中浸泡、蒸桑拿等手段,促进 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

一、散打运动员所需营养素

(一)糖一一碳水化合物

糖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多、分布最广 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绿色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中都含有诸如 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糖类物质,在动物的组织和 血液中也含有葡萄糖、糖原和含糖复合物等糖类物质。糖可分为 三类(表9-1)。

表9-1糖的分类








































分类亚组组成
单糖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核糖、果糖等
寡糖(2〜10)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等
糖醇山梨醇、甘露醇等
异麦芽低聚糖麦芽糊精等•
其他寡糖棉籽糖、水苏糖、低聚果糖等
多糖(》10)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变性淀粉
非淀粉多糖纤维繁、半纤维素、果胶等

 

糖作为一种营养素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之一,并在生物 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糖是人体运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 质,糖原和葡萄糖都可通过无氧和有氧代谢的方式释放能量。根 据散打运动的特点,运动员体内糖储备的多少及其动用速率是影 响运动训练时体能的最重要因素。

糖的生物学功能在运动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储存和提供机体运动时所需的能量。

(2)具有降低蛋白质分解的作用。

(3)可调节脂肪代谢。

(4)是中枢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主要燃料。

(二)蛋白质

人体内一切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几乎都与蛋白质有关。 “生命是蛋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 用。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以及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都离 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也是调 节人体生理机能的主要物质。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酶的形式起催化作用。

(2)组成有机体的结构成分。

(3)是运输各种物质的载体,并可以储存某些物质。

(4)某些蛋白质具有激素的功能,调节物质能量代谢。

(5)产生和传递神经冲动或细胞调节功能。

(6)参与能量代谢。

(7)免疫保护。

(三)脂类

脂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脂 类可分为脂肪、复合脂和类脂三大类。复合脂又分为磷脂、糖脂 和脂蛋白,而类脂则主要是脂类固醇及其衍生物。人体脂类的脂 肪酸是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 是人体所必需的,但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提供,这部分不饱和 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膳食中提供充足的脂类物质。

脂类在人体中的生物学作用如下:

(1)构成机体组织的组成成分。

(2)是血液中脂肪及类脂等不溶于水脂类物质的转运载体。

(3)具有防震保护和保温隔热的作用。

(4)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载体。

(5)脂肪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

(6)是合成胆汁酸、固醇类激素的前体。

(四)水

水是仅次于氧气的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 生理活动的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人体含水量占体重的60%〜 70%,分布于机体所有的组织细胞内,一旦丧失水分达20%时,生 命就根本无法维持下去。

水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成体液。

(2)维持电解质平衡。

(3)是所有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4)调节体温。

(5)润滑作用。

(6)运输作用。

当水代谢失调时,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进而影响人体正常 的生理机能。因此,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 的稳定来实现的。

(五)矿物质

矿物质是人体的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5%。其中,含量较多 的有钙、磷、钾、硫、氯、钠、镁七种元素。每日体内需要量在十分 之几克到几克,称为常量元素。其他元素机体每日需要量从百万 分之几克(微克)到千分之几克(毫克),称为“微量元素”。已知人 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铭、铜、氟、碘、铁、镒、铝、硒、硅和锌等14 种。矿物质在体内虽然不供给能量,但对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具有 重要的作用。矿物质主要通过膳食来提供,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 肠。人体矿物质的丢失途径主要通过尿、汗和粪便。.

矿物质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下:

(1)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组织成分。

(2)维持机体渗透平衡,对细胞内外水分的转移和物质交流 十分重要。

(3)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4)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5)是某些酶和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6)是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浏览7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