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足的睡眠
在消除疲劳方面,充足的睡眠是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 促使体力得以恢复必不可少的过程。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保证 体力的恢复,而且人体的生长激素在睡眠过程中会大量分泌,其 分泌的数量与睡眠时间、次数和睡眠质量都有密切关系,生长激 素具有促进机体各种物质快速合成的作用。因此,充足和高质量 的睡眠有利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散打运动员应保证一天 两次高质量的睡眠,午睡应在2小时左右,而晚上的睡眠时间应 保证不得少于8小时。
(二)理疗
理疗是利用各种物理治疗手段来加速肌肉疲劳的消除。目 前运动队采用的理疗方式主要有远红外线治疗仪、红外线治疗 仪、热敷、针灸等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是通过促进机体的 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消除和营养物质的转运,缓解肌肉的 挛缩,从而促进肌肉疲劳的消除。
(三)按摩
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和抑制作 用,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各器官的功能,同时缓解运动训练过程中 所造成的肌肉挛缩,对促进肌肉疲劳的消除十分有利。按摩时的 手法、作用强度、持续时间等因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通过神经 体液的调节机制和经络的传感进行的,起到调整身体机能状况、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作用。按摩使肌肉中毛细血管 扩张,使被按摩肌群的营养改善,有利于加速肌肉中的乳酸清除, 因而可产生消除疲劳、缓解肌肉挛缩、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的效果。 按摩还可增强肌腱和韧带的弹性和活动幅度,从而使关节活动范 围增大,有利于关节活动障碍的早日恢复。因此,按摩是消除疲 劳的重要手段。按摩可用手、水或电动器械进行。.
(四)热水浴和桑拿浴
训练或比赛后进行热水浴,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 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消除,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肌肉机械性 疲劳的消除。热水浴的温度一般为40℃左右,每次10-15分钟, 不要超过20分钟,浴后睡觉。桑拿浴同样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 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消除,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和 肌肉机械性疲劳的消除。目前,桑拿浴是运动员普遍采用的一种 运动后促进疲劳消除的物理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桑拿浴 时应注意运动员的个体反应,切忌时间过长,导致机体脱水过多 而发生昏厥等不利于健康的现象。
第一节散打运动员运动性伤病与救治
一、散打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和处理
(一)急救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进行急救时,要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解决主要问题,即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损伤时 伤员常因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 克,若发生休克,必须优先抢救。
其次,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 时,应做好伤部的包扎固定,以便安全转运和预防并发症。
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 院处理。救护人员要保持镇静,切不可惊慌失措或顾此失彼,即 使出现危急情况也应镇静并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工作。经急救 处理后,应陪伴伤员到医院,并向医生介绍发病情况和急救经过。
(二)休克及其急救处理
休克是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如剧烈疼痛和大量出 血)后发生的一种全身急性循环衰竭综合征。有效循环血量的锐 减导致组织器官的缺氧和代谢紊乱,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伤员 的死亡。
1.病因
(1)过度疲劳、饥饿、寒冷、酷暑等,是休克发生的重要诱因, 并能加重休克程度。
(2)损伤导致大血管破裂、腹部挫伤合并肝脾破裂等大出血 引起血容量突然降低,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这种情况较少见。
(3)骨折、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睾丸挫伤后的剧烈疼痛引 起周围血管扩张,使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减少。这是引起散打运动 员休克的主要原因。
征象
休克的发生分为兴奋期和抑制期。
(1)兴奋期
休克的兴奋期紧跟损伤而出现,它是抑制期的前导,只持续 几分钟乃至数秒钟。此期伤员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呻吟和叫唤, 表情紧张,面色苍白,脉搏快而有力,呼吸急促,血压正常或稍高。 若能及时抢救可避免进入抑制期。
(2)抑制期
伤员出现明显病容,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口渴,头晕,出冷 汗,四肢发凉,呼吸急促,脉搏快而无力,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 发绡(面色、口唇青紫)、昏迷。
急救
立即让伤员平卧休息,保暖但勿过热,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 影响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并增加机体耗氧量。昏迷患者,应松解衣 领,侧偏头部,将舌牵出口外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给氧或 人工呼吸。针刺或用手指掐点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针 刺时用强刺激手法。骨折或脱位的伤员,应做必要的急救固定。 伤处有出血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止血,疑有内出血的患者, 应尽快送医院处理。疼痛剧烈时应给镇痛剂和镇静剂,以减轻痛 苦,防止休克加重。
休克是严重而危险的病理状态,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 迅速请医生处理,或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
(三)骨折及其急救处理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分为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 骨折(如骨裂)、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在散打运动中,由于 强烈的对抗性,骨折时有发生。一旦发生骨折或疑似骨折时,应 按相关要求进行现场急救。
1.骨折的征象与诊断要点
(1)剧烈疼痛。发生骨折的当时,疼痛较轻,但随后疼痛加 重,活动肢体时更痛。持续剧痛可引发休克。
(2)明显的肿胀和瘀血。骨和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导致局 部明显出血和肿胀。
(3)独特畸形。完全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和肌肉痉挛,使骨 折断端移位,出现伤肢缩短、侧突成角或旋转畸形。
(4)假关节活动和骨擦音。四肢长骨完全骨折时,骨折处出 现类似关节的异常活动,称假关节活动。移动肢体时因断端相互 摩擦而出现骨擦音,这是完全性骨折的特有征象。在检查时要谨 慎小心,决不可有意去寻找异常活动和骨擦声,以免加重损伤和 增加伤员痛苦。
(5)敏锐压痛和震痛。骨折处有敏锐的压痛,轻轻叩击远离 骨折的部位,在骨折处出现疼痛加重。
(6)功能障碍。因疼痛、肌肉痉挛、骨杠杆作用破坏和周围软 组织损伤等造成功能障碍,肢体多不能站立、行走或活动。
独特畸形、假关节活动、骨擦音是骨折的三大特殊症状,有其 中之一者,即可确诊有骨折存在。其他作为可疑征象,尚须最后 拍X光片确诊,尤其是骨裂。
症状较轻的骨折常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骨折可因剧痛、 出血或神经损伤而发生休克。
2,骨折的急救原则
(1)防治休克。严重骨折、多发性骨折或同时合并其他损伤 的伤员,易发生休克。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有休克必须先 治休克,再处理骨折。
(2)就地固定。骨折后及时用夹板固定,以避免断端移动,防 止损伤加重。由于固定后伤肢较为稳定,因此可减轻疼痛,且便 于伤员转运。而未经固定切不可随意移动伤员,尤其是大腿、小 腿和脊柱骨折的伤员。
(3)先止血再包扎伤口。伤员有伤且出血时,应先止血,清洗 创面,再包扎伤口并固定。为暴露伤口,可剪开衣服、鞋袜,切忌 用手脱下。
3.包扎固定注意事项
夹板的长短和宽窄要适宜,使骨折处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 定。若无夹板时,可用树枝、竹片等代用品。夹板要用绷带或软 布包垫,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填妥,防止 引起压迫性损伤;肢体明显畸形而影响固定时,可将伤肢沿纵轴 稍加牵引后再固定;缚扎夹板的绷带或宽布条应缚在骨折处的上 下段;固定要牢靠,松紧度应适中,过松则失去固定作用,过紧会 压迫神经血管。因此,四肢骨折固定时应露出指(趾)端,若发现 指(趾)端苍白、发麻、发凉、疼痛或成青紫色,应立即松解夹板,重 新固定。上肢骨折固定后,用悬臂带将患臂挂于胸前,下肢骨折 固定后,可将患腿与健腿捆缚在一起。经固定后尽快将伤员送到 医院,争取及早治疗。
浏览8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