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炼活动及武当道教道门内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武当山位于华中腹地,紧靠秦巴山脉,背依神农架,面临汉水。 山势奇特,风光秀丽,自古就是道佛修炼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尤其在明代,武当山是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武当道教祀奉的主神真武是北方水神,传说他具有赴汤蹈火,仗剑除魔,消灾祛病,驯服猛兽,呼风唤雨,御气飞行的特异功能。据史书载,春秋战国时,老子的弟子尹喜,得老子所授《道德经》后,辞官修道,辗转到武当山三天门下隐遁,开创武当山修道养性之先河,汉武帝命将军戴孟到武当山采药。戴孟却从此弃官学道, 得《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能日行七百里。汉末殷长生人武当山修炼, 得太阳神丹之诀,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晋代谢允,弃官人武当山修道, 得冲寂之妙,能飞行于绝壁。唐吕洞宾精通剑术,畅游武当。唐李道子等创太极功,称先天拳,亦名长拳。此外,还有诸葛亮、陈技、邓安道、田蓑衣、张道贵等前贤大德,在此修功炼性,得道成真。这些高真的修炼活动,孕育了武当内家拳法。武当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还与道教门派的形成相结合。唐宋时就形成了武当武术的四大门派,即龙门、天罡、太乙、清虚。四大门派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龙门主道,天罡主剑,太乙主字,清虚主手。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朝时,中华武林已形成九派,以佛、道九大名山为宗,分为武当、少林、峨眉、青城、蛇岷、 天山、雪山、华山、昆仑。而宋元时,由修真有成就的九派组成“九脉燕阵”,龙虎堂为九派之尊,而龙虎堂中,半数是由武当派担任主持。而真正将武当武术弘扬光大,泛化于俗的当是元明时期的武当高道张三丰。 张三丰,名张全一,字君宝,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定宗二年( 1247)。他道德崇高,精通三教经书。诗词歌,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遍游名山大川三十余年,家学渊源,有天师道根基,承陈拎、火龙真人真传,通晓道门天元、地元、人元三种大丹修炼之旨,既精少林,又复从而翻之,创武当内家拳法。《明史•方技传》 载永乐四年( 1406),侍讲学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先后多次请其进京,他都避而不见。明代皇帝先后尊他为“真仙”“真人”,并为他在武当山敕建规模宏伟的遇真宫,铸塑鎏金铜像安奉,遣六品提点官住庙率众焚修,加以崇祀。张三丰写有大量著作,后人辑刻为《三丰全 集》存世,其中有大量的内炼丹诗。此外,张三丰还开创了 “龙行大草”“太乙神 剑”“太极十三式”等功法,由此奠定了内家太扭拳祖师地位。元明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扼杀,武林传统九大派只好把“一脉真谕”刊刻,封藏石壁,封法五百 年。但张三丰所创太极拳,却以“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为目的的特点而流传到社会,泛化于俗。其基本传承线索为:由张三丰传山西王宗岳, 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蒋发,蒋发传拳至赵堡镇,形成赵堡太极拳,进而繁衍为陈式、 杨式、武式、吴式、孙式、李派太极拳等;另一路主线由陕西王宗传浙江张松溪, 由张松溪下传数代至王征南等,形成松溪派拳功,亦称为南派太极拳。其他武当道门传统功法有传入东北的三丰自然派和太乙铁松派,传入北京的太乙神剑门, 传入江南的功家南派,传入山东的紫霄玄真门,传入天津的犹龙太极拳,传入云南的乾坤门,本山流传的三天门悟性气功,以及太乙五行拳,传入武汉的榔梅派、 纯阳拳,传入山东、江苏的丹派剑术等。这些功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与其他门派功法互为影响。明朝时期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在功理功法上与武当内家拳法 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它们或派生于武当内家拳法,或受了它的很大影响。因此, 我们也将其称为内家拳法,归入以武当武术为代表的内家拳法体系中。

三、武当武术的传承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带有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已渐渐被人们淡忘或逐渐滑向“灭绝”的边缘,为维系“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出于“对人类创造 力的尊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94年,道教圣地武当山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少林功夫、 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迎来 了其发展之重大机遇,就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层面来看,我们认为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存在是前提。如果作为武当武术其核心内容都不存在了,那我们的保护也将无从入手。②传承是根本。“传承”作为“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与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承,传统文化必将消失。③发展是硬道理。存在、 传承其实都是发展的一种形式,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勇敢地面对现实,走武当武术特色发展之路。

(一)武当武术基于传承概念下的保护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而,对于武当武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的基础之上。


  • 对武当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


“文化空间”乃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派生概念。“武当武术文化空间”即在特定地点(武当山)、特定时间(日程表)按传统方式(武术演练、修行)进行具有特定含义(以武演道)的“文化空间”。事实上,“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重中之重在于保护生它养它的文化母体一文化空间。”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我 们认为从思想上我们应该如同司马迁作《史记》那样,强调存在是前提,应对“传统”作最真实、最原始的历史“记录”,留给世人原生态的“文化遗迹”,应做到:

(1)深化武当武术挖掘与整理。强化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对濒临灭绝武当拳种的挖掘、保护与整理。

(2)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规范对传承人的审批制度。

(3)完善与恢复武当道观的原貌。道观作为“武当武术文化空间”主要内容之一,应该给予最大可能的保护。

(4)扶持周边武当武术馆校。武当武术的传承需要人去传承,今天的传承对象,明天的传承人,武当武术馆校作为现代武术传播基地,担负着传播武当武术的重任,因而,对于那些以传播武当武术为主的武术馆校,政府应该给予最大可能的支持。

  • 对武当武术的策略性保护


策略性保护亦即强调站在可持续性发展高度上按照时代要求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后的保护,具体对策如下。

(1 )按现代学科发展要求完善对武当武术作为一学科的细化分类与整理。现 代学科不断向更宽泛、更纵深方向发展,就武当武术保护而言,“宽泛”主要表现在其内容、形式与功能和文化涵盖的多样性上,在内容、形式上武当武术拳械套路功法博大精深,在功能上其集技击、竞技、养身、修身、却病、延年和保健休闲于一体,强调身心并养,所以我们在对武当武术实施策略性保护时应强调分门别类,而且还要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在不改变其传统文化性的基础之上加以“粉饰”,使之符合现代人的“习惯”;“纵深”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功法功能与作用的深度挖掘上,如对于武当养生功法和“丹药”养生延年机制的研究与开发等,并 由此创造出不菲的经济效益来。

(2)批量培养“武当武术文化传播人”。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保护的具体内容之一,在此问题上,国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其实, 为了弘扬武当武术文化,国家有必要出资办一所由众多传承人执教的武当武术传承学校,融百家之长,批量培养出更多的、懂得现代教学方法的现代武当武术传承人。

(3)武、道并举,融武当武术文化于道观维护之中。“武道并举,以武演道” 乃武当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区别于其他武林门派的标志,但作者通过对少林寺和武当山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在少林寺及各禅院处处都隐含着少林功夫与“禅文 化”的高度融合,而在武当山各道观里则处处彰显着“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武当武术并没有像“以武演道”般融入“道文化”之中,因而建议在道观的维护上管理者应花大力气深度挖掘武当武术文化资源,让武当武术与道家文化的融合深入人心。

(4)走入各级校园,强调在传承中保护。学校教育几乎是每一个现代人一生中必须经历过的事情,如果抓住了学校就等于抓住了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神”,但就武当武术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在学校传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有 必要在传统武当武术的基础上就其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的改良,使之符合在各级 学校传播的要求,在不改变其特色的前提下,尽量短化、简单化、特色化武当各 拳械,以便于更好地普及传播。

浏览7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