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民间武术的概念与内涵

一、民间武术的概念

中国民间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 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的概 念是人们认识与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的 概念也有着不同的表述,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 的发展而发展的。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许多不同的称谓,如春秋战国时 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被正式命名为“武术”。武术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仅有文字记 载的古代武术中,以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就有“戈舞” “矛舞”“刀舞” “剑舞”“打 拳” “使棒” “使枪”等单人演练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 “剑对牌”等双人 对练;以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也有“角抵”“击剑” “较棒”“手搏” “相扑”“刺枪” 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从历史的早期发展进程来看,人类在面对生存竞争、狩猎以及战争时所积累 的技能形态与古代武术初期的技能形态是大致相同的,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两者的 内涵也是一致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到今天,体育的功能日渐凸显,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已完全归属于体育的范畴。由此我们将武术定义为:一种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同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二、民间武术的内涵

从广义上看,武术不是简单的体育概念所能涵盖的,它既从属宇体育,同时又高于体育。武术所涵盖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围,它的内涵更为深广。

(一)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武术最早源于狩猎和战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不同的需求,武术 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技击”这一精髓却始终未变。 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格斗运动都离不 开攻与防。正是这一特性使武术既不同于舞蹈、杂技等运动形式,又不同于体操等传统体育项目。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技击术,如徒手的踢、打、摔、拿 以及器械的击、刺、劈、砍等技击方法。同时,各地域、各拳种又不尽相同,其 中擒拿法、快摔法、十八般兵器的技法等均有其独到之处。因此,武术的技击特点充分反映了武术概念的内涵。

(二)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顼目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将武术作为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一种手段发挥其健身 和育人的功能。近代以来,武术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日趋减小,体育功能日益增 强。加之近代文明的兴起,世界及中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的功能明显地向体育方面转变。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明确将武术定为体育项目,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练武活动,武术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武术的套路和散打运动更明显地表现出体育的性质。由此可见,武术的体育属性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从而得以不断加强的。

(三) 武术是中国传统丈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在漫长的厉史进程中,武术不断受到哲学、政治、军事、宗教、艺术、生物与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不同的反映。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武术既追求外在的形健,又注重内在的神韵,以达到“形神兼备”。


  • 武术既强调练“外”,又强调练“内”。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强健筋骨, 还可以提高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部机能。通过这种内外相合,达到身体性能的高度协调与统一,完美体现了武术的整体运动观。

  • 武术既强调技术的精益求精,同时又强调武德的修养,追求德艺双修。“内外兼修”以古代阴阳哲学为基础,包含着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整体运 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虚实说等,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中华武术文化体系。传统武术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化特有 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文化在人体运动中的表现和载体,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

  • 第二节传统民间武术与普通竞技运动的区别如果仅仅从形式上来看,武术和普通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特别是 击剑、柔道、拳击之类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其最终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技能打败对手。通过努力提高运动水平,加强速度、力量与技巧练习,再加上一些实战经验的培养,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术家与运动员的成长之路是完全相同的,就是都要对 基本功,如力量、速度、技巧等基本训练完全掌握,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就像打球需要讲究球感一样,武术也讲究拳感,讲究对武器(刀、棍等)的感觉。 这些最基本的技术,必须通过无数次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增强。在基础训练完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让运动员通过参加一定的实战训练,使 运动员对基本技术进行实战的强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战斗意识,并从中 培养实战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到了高级阶段,运动员至少还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针对自身的身体条件,设 计出对自己富有个性化特点的技术,让自己能在众多的选手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二是必须加强心理辅导,特别是增强精神力量的训练。对高级阶段的运动员来说,这种训练无疑比单纯的技术强化训练重要得多,因为它能挖掘出运动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普通的身体训练不可能达到的本能潜力,从而在重要的比 赛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习武也同样如此。在逐步加强的训练学习中,所有人都要经过这样一个基本 的阶段。如果,一个人始终只练一些站桩、压腿之类的基本功,那样只能增强身体素质,却无法练就基本的对抗技术,更别提达到实战的效果了。另外,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武术“招数”的问题。虽然它和号他体育运动 的基本技术有点类似,但却不能完全等同。当然,对招数也不可过芬强调,而要想方设法地加强其实用性。任何招数都不能只靠在“奇”上,终有一天,当大家 都熟悉了你的套路,再新奇的东西也不可能长久有效。所以,学武必须在“精” 上多下功夫,在实战上多下功夫,在个人特点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做到精益求精,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综上所说,武术有它自己特殊的东西,这不是现代体育中的竞技运动所能完全代替的。

  • 第一,武术不能完全套用竞技运动的竞赛形式,至少不能把这种形式(如打 擂台)当作唯一的内容和目标。虽然,擂台赛可以把武术更好地推向市场,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就好像国外的拳击比赛,特别是精彩刺激的职业拳王争霸赛, 必然能极大地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我们不能鼓励每个人都去走职业武术的道路, 因为武术的基本目标是健身和防身,而对于那些职业运动员而言,他们虽然有强 健的肌肉,但是未必有真正健康的身体。许多运动员浑身伤痕累累不说,一旦退 役后,他的健康便会由于脱离了必要的相应程度的训练而迅速衰退。据统计,泰国拳手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足球运动员平均寿命只有39岁;即使是现在,运动员的平均寿命也只有50多岁,这些都远远低于正常人平均寿命70多岁的水平。无数严峻的事实说明,为争取表面的金牌和所谓的胜利,对体能进行过分的“透支”,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再比如说防身。在擂台上一对一的较量中能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在生活中未必都是这


浏览1,0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