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类形式是武术文化形态的中层

武术的攻防技击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武术在分类上至少有三种形式:一 是流派的分类;二是器械的分类;三是运动形式的分类。

(一) 武术流派的分类

所谓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早期有 “长拳”与“短打”之类;“内家”与“外家”之说;“南派”与“北派”之分;“黄 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之划法;“少林派”与“武当派”之别。现代有竞技 武术、学校武术、健身武术、实用武术等。

(二) 武术舞械的分类

所谓武术器械,是指古时的“十八般武艺”和现代的器械种类,并按照时间 顺序有选择地排序。现今国家体育总局把古代“十八般武艺”中的各种兵器,按器械性能归纳为 四类,即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和双器械。长器械指大刀、枪、棍、戟、铲、 (锂);短器械指刀、铜、匕首、鞭、钩、剑;软器械指鞭、三节棍、梢子棍、流 星锤、绳标;双器械指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以及单刀加鞭。武术运 动中的各种徒手拳术,也就是古代“十八般武艺”中所称的“白打”。在各种说法中,不仅器械的选择有所不同,其排列的顺序也有变化,这反映 了对各种器械的重视程度不一。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个特点:①几种主要器 械较为固定,在各种选法中都相同,如刀、枪、剑、棍等。这说明了武术器械发 展的稳定性。其中有些器械直到今天仍然是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重要器械。②包含 面较广。虽有各种说法,但在排列上都有了长兵器、短兵器、重兵器、轻兵器、 硬兵器、软兵器等。这反映了器械实用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武术运动形式的分类

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类,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三大类,各 类又包括相应的内容。例如,套路运动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搏斗运动分 为散打、推手和短兵等;功法运动分为柔功、硬功、内功、外功、轻功、眼功和 耳功等。其中功法是2004年以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的新赛 事,它在众多的传统功法中选出了符合“科学健康、特点突出、方法简明、观赏 娱乐”的规定项目(单掌断砖、石锁上拳、对拧长杆、抛接沙袋、绳镖打靶、桩 上徒搏)和自选项目(克服重力组、击打能力组、灵活能力组、其他能力组)两 个大类,实现了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比难美、 比格斗的目标。

三、独特功能是武术文化形态的外表

武术的功能有多种,但有主次之分,同样是一种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 排序是有区别的。例如,古代时突出武术的“技击自卫功能”,而现代更重视它的 “养生健身功能”。无论如何,有一个基本原理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武术的“攻 防技击”本质不能丢。虽然武术有技击自卫功能,但它有别于“你死我活”的厮 杀,其中武德制约着技击自卫的尺度;虽然武术有养生健身功能,但它绝不是大 众气功的翻版,其中武术内功融入了更多的内涵;虽然武术有竞技比赛功能,但 它的整体不可能是竞技运动,其中武术比赛内容只是很小的部分;虽然武术有表 演娱乐功能,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曲艺娱乐节目,其中“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起 到调控作用;虽然武术有武德教育功能,但它肯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其中 武术的“门规、戒律”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明显提升, 这也是本书特别提出的当代武术功能之一。就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而言,至少涉 及武术产业、武术市场和武术消费三大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习武为 健身、防身和修身,“三身”为长寿,长寿就可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医疗开 支。上海的一份调查显示:在518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练习拳术、剑术、练 功十八法、养生气功的人占总人数的70.1%,这充分反映了武术在体育运动中的 重要地位。②武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正消费于全民健身活动当中。例如,武术 服装、器材;武术培训、娱乐;武术旅游、保健;等等。③武术馆校的平稳发展、 武术之乡的评比,拉动了当地相关产业。④“以武塔台,经贸唱戏”成了一些武 术发源地的习惯做法,使产品、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带动了当地 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一部分人学习了中国武术后,再传给其他人时深有体会地说,习武不仅使自己进入一种古老而宁静的东方心境,还能带来 滚滚财源。总之,“以武养武”是一种必然。

第二节 武术“体用并重说”的哲学本原

体用,即健体与实用(技击)的统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习武者均追求体 用结合的目标。武术最本质的功能是实用,其实用的前提是以身体、体质、体格、 体能、素质作为基础的。没有强壮的体魄做保证,其实用性也就难以奏效,所以 武术界有“用为护体,体为用本”的说法。其实质反映了体用互补、良性转移、 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古代哲学家以“体”为本体和实 体,以“用”为作用、功用和用处,这是其本来含义。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影响下, 逐渐形成了一种“有体有用,体用一如”的思维模式,体用范畴也被赋予了复杂 多样的含义,其中武术中有诸多的体现。例如,古代军队中强调的“搏刺强士体” 就是典型的“体用统一”规律的实践,一方面说明通过“搏刺”这种形式的运动, 可以达到“强士体”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为更好的“搏刺”,就必须以良 好的“强士体”为基础,或者说“强士体”是通过“搏刺”来实现的。所以说“搏 刺”和“强士体”是互为体用、相互依存的。在武术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体用 并重”哲学思想,很值得开掘和实践。

一、“体用并重说”的理论依据

“体用并重说”是辩证思维的具体再现,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可以找到其理论 依据。“体用”二字最早见于诸秦典籍,如《周易•系辞上》说:“故神无方而易 无体……显诸仁,藏诸用。”这里的“体用”二字已蕴含着后来作为哲学范畴的基 本含义。体用并重始于战国末期荀子,《荀子•富国》说:“万物同宇宙异体,无 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这里的“体”指形体,“用”指功用。荀子虽然提出了体用的概念,但对体用关系未做深入研究。可以说体用并重在先秦时期还是个别的、 偶然的,尚未形成具有确定含义的哲学范畴。这种状况,在两汉时期没有发生根 本改变,不过有体有用的观念已经运用到较为广泛的领域,东汉魏伯阳在《周易 参同契》中就有“内体”和“外用”对举的提法。魏晋时期,“体”和“用”成为 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但一开始就表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与玄学的对垒。王弼和韩康伯等人,从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以无为体、无为有之本体、以有为之功用 的玄学“贵无论”。裴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崇有论” “自生而必体有”,必须以有为体。此时玄学的体用之辩,对盛行于东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南宋的慧能讲:“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 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北宋的神秀也宣称:“我之道法惚会回体用两字。” 这一时期唯物主义的体用观在反对儒、道、佛各家唯心主义体用观的斗争中也有 发展。范缜提出形质神用、形神相即的观点,他在《神灭论》中说:“形者神之质, 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质”即形质, 有物质实体的意义;“质用”有“体用”的含义。唐朝的崔憬以实例说明“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的体用范畴。宋元明清时期,体用范畴更广泛地被哲学家使用,程颐提出了 “体用一源”的思想,他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浏览4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