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熹用“即体而用在其中”来解释“一源”,用“即显而微不能外”来解释“无间”,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佛教体用观的影响。清初的王夫之更以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和朴素辩证的思维方法剖析了 “立体废用”的 本体论,从物质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意义上来使用体用范畴,而且符合本质和对象的意义上来运用体用范畴。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体用的“相因” “相涵”的关系,也集中体现了他在体用论上的科学精神。近代以来,以谭嗣同、张之洞、严复和孙中山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对体用范畴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这些观点和思想为“天下之用”,武术理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而不 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二、“体用并重”的具体体现
(一)摹家之说
多数武术流派追求体用兼备的效果。通背拳释义有:“理象会通,体用具备。” 这里的“理”是指拳理、原理和机理等意思,“象”是意象、形象和现象等寓意, 强调练通背拳要明确其拳理和意象,达到体用兼修的目的。八卦掌以易理为拳理, 要求“以静为本,以动为用”,强调“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并表明二者的转化关系,即动静相因,动静相即,缺一不可。在这里举一 个技击实例:敌我对峙时,我不动,便很主动,此时可以用拳法击彼的头、胸或 腹,也可以起脚击其裆部、胸腹,或虚出拳脚诱惑对方。此时,我是主,彼为客。 然而,当我一拳打出或一腿踢出后,形势就变了;我若用拳法打击,就限制了腿 法的攻击,陷入被动;而对方却有了相当的主动权。这时,主客易位,我由主动 变为被动,而对方则由被动变为主动。当然,这种主客易位并非绝对化。太极拳 强调以“柔”为体,以“不争”为用。要求肢体放松,动作柔缓。在追求极柔的
过程中,逐渐步入老子所说的“天子之至柔,驰骋天下至竖”,“柔弱胜刚坚”的 境界。在与人推手时,要“不争”,不顶不抗、随屈就伸、粘连粘随,舍己从人。 在“不争”中求永存,步入“为而不争”“不争而善胜”的境界。人们在推手中还 总结出了 “柔过渡,刚落点”的发劲特征,当与对方搭手时,肌肉相对放松,外形运转较柔缓,可呈圆弧形;当对方出现漏洞时,加速收缩肌肉,外形动速急增, 呈直线形,刚硬重实的发力以击中目标。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诀》中的“十三势歌”有:若言体用何为难,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这里 将“意念”和“气力”主宰于“体用”,也就是说强体,实用效果,来自意气的诱导。武当武术追求“性命双修”的目标,有名师说:“本乎天者,谓之命;率乎 己者,谓之性。”其“性命”二字,儒、释、道三家有不同见地。例如,儒家以 尽性立命为宗,释家以养性听命为宗,道家以练性寿命为宗。其关键就在于以神为性,以气为命。著名的少林拳,则起初重练外刚,主于搏人,硬打硬进,直出直入,突出其“用”,发展至满清入关时,提倡内外兼修,身心双练,体用结合。 据《少林拳术秘诀》云:“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巧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乃参证禅机,冀臻上乘,于是始有内外交修 之旨,身心两修之功,其技乃别开一生面,而非复昔日之景象矣。”此说又突出了 “体”,二者结合才是少林拳的真谛。
(—)
最早的拳术套路与技击紧密结合,是训练攻防格斗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的 确,古时的军旅武术十分重视攻防格斗技术,因为它与战争的胜负和士兵的性命 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单式招法和连接套数来实现技术的提高。戚继光在《练兵实 记》中有“舞、对二事全然不通,与未习者为不知” “能舞而不知对,能对而不知 舞,虽精兵只作中”,又说“先自跳舞”“舞毕即以花枪对之,次以本刀对砍”。 戚在练兵时强调单舞和对搏应皆能,缺一不可。通过套路练习,有助于灵便身手 和掌握对搏招法,还能展示出功法训练的效果;通过格斗练习,有助于体会武术 的意识和动作攻防的含义,也能展示功法训练水平的高低。近代武术家李存义认 为:“自己练趟子为之体,与人相较时,按练时而应之为之用。”这里讲的就是体 用结合和打练结合0武术的动作素材是以攻防性能为本质的,并兼容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再现 性指动作能够再现其母体的实用价值,在实践运用中发挥攻防效用。戚继光编的 三十二势长拳,程宗猷编的《单刀法选》《长枪法选》中的动作,都称得上招招皆 可实用的技法。表现性是指动作能够表现出母体动作的攻防意向,而不一定能发挥实用技击的作用,这类动作多用于锻炼身体,为实用做体能方面的准备。武术 攻防的“两性”是习武者所追求的目标。武术谚语有“练拳不练打,临阵少方法” 之说,强调单练与对练、套路与散打、套路与拆招、拆招与散打结合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只有打练结合,才能体会到攻防的真正含义。与之相反的是“打练分离”。“打练分离”是现代武术高度综合与分化的结果, 套路追求“高、难、新、美”的目标,而散打强调“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风格,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体用结合”和“打练结合”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就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次循环便是一次 飞跃。“打练分离”使各自寻找或实现新的体用结合点,但都没有离开“看、练、 用”三条主线,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所谓“看”,是指观赏、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练”是指习练、修炼、健身等方面的功能;“用”则是指技击、实战、竞技等方面的要求。若从套路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习武者来讲,是以“练” 为体,以“看、用”为用;对于少数竞技运动员则是以“用”为本,以“练、看” 为用;对于散打而言,几乎都是以“用”为本,以“练”或“看”为用。对于不 同的人群,其习武的目的不同,则体用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打练分离也给武术进入奥运会设置了障碍。在这里需要了解一下现在奥运会 项目的分类情况,现设的28个奥运会项目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技术型,如自行 车、射击、射箭、皮划艇等;第二类是对比型,如体操、跳水、马术等;第三类 是球类,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第四类是对抗类,如拳击、击剑、柔道等。奥运会设项有一个标准,即任何项目均不能跨类别出现在奥运会中,而兼容套路与 散手的武术却横跨对比型与对抗型两大类,这是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一大难题。
(三)学以致用
习武的目的在于传武、用武,这是其基本宗旨。武术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自 身的实用价值。武术来源于实践,经过加工、提炼,再用于实践,并成为武术发 展的轨迹。习武者多着眼于切合实用,无论拳术,还是器械套路的一招一式均强 调它的实用性,反对花架子。下十年苦功,方能功夫深久。戚继光在训练士兵时 要求做到“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最后才能达到“方可随意应 敌,因敌制胜”的目标。在习武过程中,每招每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有形 的东西是可以直接传授的,但内在的意境、神韵、气韵、武术之道的精微,则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民间有句保守习气较重的拳谚说“宁教十手,不教一口”。 这就要求习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历代武术名家都是穷毕生之精力而研习其 技法精微绝妙之理,也正验证了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的道理。习武是个过程,用武是个目的。习武是有程序要求的,违背其规律会欲速不 达。早在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大抵拳、棍、刀、枪、 叉、钮、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作为最基 础的拳术,又有“要练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的要求,表明学习套路或散打都将桩功放在优先练习的地位,使下盘稳固、扎实。然而,“年拳,月棍,久 练枪”又是对不同套路修炼时间的基本要求,若要较好地理解套路的攻防含义, 还需要长期的磨炼。
浏览4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