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造成中原混战,至隋文帝统一全国,和平二字才在 短暂的时间内得到实现。由于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激发了隋末农民战争。 频繁的战乱使整个国家处于动乱之中,巴蜀地区因其相对封闭的地理位 置,中原战乱未对其造成重大影响。但巴蜀地区因官吏的暴虐,军阀的割 据,同样有争城掠地之战。割据者强兵讲武,百姓也只能以武自保,相对 安宁的巴蜀地区出现了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的交融。
一、李特割据重道门
李特年轻时在州郡做官,雄武善骑射,沉毅有大度。晋惠帝元康六年 (公元296年)氐帅齐万年反,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饥,略阳、 天水等6郡流民10余万人入汉中求食,李特也是流民之一。至汉中,求 寄食巴蜀,朝廷不许,遣御史李芯督察,使流民不得入剑阁。李瑟至剑阁, 受流民贿赂,表奏朝廷。使得流民自汉中流入巴蜀。
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曾利用李特兄弟的益州刺史赵廉忌惮李庠 手握重兵,故收而杀之。李特、李流逃至绵竹,迅速集结了七千余人,夜袭 费远、李瑟部,因风纵火,烧杀十之八九。李特乘势进攻成都,赵廉弃城而 走,至广都,赵廉为随从所杀。由于朝廷继续威逼流民返乡,流民人心惶 惶,纷纷投靠李特,旬月间筹得两万人。修缮甲胄,历练士卒,严阵以待。 当朝廷讨伐军队前来进攻,伏兵四起,朝廷军队死伤惨重。六郡流民共推 李特为镇北大将军,以皇帝的名义,封官拜爵。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 舍赈济,提拔贤才,军政肃然有序。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顺遣督护衙博讨李特,驻军梓 潼;广汉太守张微驻军德阳;罗尚督护张龟,驻军繁城。李特遣子镇军将 军李荡、李雄袭衙博,自攻张龟,破之。李荡等与衙博连战数日,斩杀敌军 大半,追至汉德,衙博败逃葭萌。梓潼太守张演弃城逃走,巴西丞毛植以 郡降。李荡进击衙博于葭萌,衙博弃城远遁,余众皆降。李特遂自称大将 军、益州牧、都督粱、益二州诸军事。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春,正月。李特暗引兵渡江,朝廷水军皆溃逃 殆尽。李特入城,只征收马匹以供军用,余下一切,皆秋毫无犯。罗尚保太 城,遣使与求和。时蜀民皆向李特归附,李特亦使人安抚。因军粮不足,分 六郡流民就食于蜀民。
李特亡后,其弟李流与子李雄等继统余众,败而复振。公元306年李 雄称帝,追谥李特景皇帝,庙号始祖。李氏的割据使巴蜀地区免于战乱, 因为是流民建立的政权,李氏对当地势力推行拉拢政策,封当地颇有势 力的道教徒范长生为太师,听之信之。范长生感恩图报,使巴蜀道教徒均 拥戴李氏。凭借范长生的个人影响,不少巴蜀土著武士均投入李氏军中, 使李氏军队从原来单一的袭击、埋伏、突击战术,逐渐发展为“据险能守,
伏路能阻,列阵而战,单兵能斗”的战术。这支由流民起家的军队在巴蜀 土著的帮助下,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武术的演练也成为李氏军中的 训练手段。随着民间武术进入军中,军队个人战斗力及配合能力均得到 提升。
二、前后二蜀纳流民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起兵太原,迅速建立了唐朝。终唐一代尽管有 对突厥、对吐蕃、对高丽的战争,尽管发生过“安史之乱”的叛变和王仙 芝、黄巢的起义,战火始终未在巴蜀燃起。仅有的一次战乱是公元829年 南诏国弄栋节度使王嵯巅率军渡过大渡河,以训练有素的精兵猛扑成 都,攻下成都外城后掳掠了数万民工匠和大量金银财宝回归南诏。除这 场血腥屠杀外,巴蜀200多年未见大的战乱。直至唐朝末年王建在唐亡 后自立为帝,才让巴蜀又出现了割据战争。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五代时期前蜀皇帝(公元907— 918年在位),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少年时为无赖,以屠牛驴和贩私 盐为业,乡里称为“贼王八”,黄巢起义时期投效唐朝军队。长安沦陷时他 奋不顾身的护驾,号为“随驾五都”,被唐僖宗封为西川节度使、壁州刺 史,十军观军容使田令孜也收他为养子。僖宗还长安后,升为御林军宿卫 将领。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僖宗又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任命王建 为“清道使”。手中有权、有钱的王建一改昔日的无赖作风,招募士人、广 纳武士,迅速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军事集团。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王建以精兵二千偷袭成都,为陈敬顼所阻。 王建攻破鹿头关,取汉州,攻彭州,以游兵诱敌,大败陈敬宝五万兵。乘胜 攻占成都,陈敬埴与田令孜开门出降。王建占据西川,接着王建又降黔南 节度使王肇,杀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拔思敬。公元897年占 有东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四川重庆)诸州,遂有两川兼三峡之地。公 元902年取山南西道(今甘肃)。公元903年,唐昭宗又封他为蜀王,遂成 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王建不服后 梁统治自立为皇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建年号“天复”。 在位12年。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 “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死后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 祖,葬于成都的永陵(今成都市永陵路)。《新五代史》载:“蜀恃险而富当 唐之末,世人多欲依建而避难。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故其僭 号所用皆为唐明臣士族。”这一用人政策,使很多人才进入前蜀,其中有 名的人才有韦庄等人,道士广成先生杜光庭被王建聘请为太子的老师。 杜光庭写过一篇《虬髯客传》,在古代的武侠小说中非常有名。杜光庭本 人也精于剑术,曾为王建训练过一队剑士,担任王建的侍卫。
前蜀灭亡后,孟知祥建立后蜀,直至孟昶被宋所灭,四川除地区性战 争外,未受其他地区战争影响,故而百业兴旺。这一时期,为宋代四川武 术的成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王健和孟知祥均系武人出身,也是 凭借武力割据地方、建立政权,认识到立国必强军,故而在军事开支上, 前后蜀主都十分慷慨。除朝廷备兵外,接纳大量中原流民以军制约束,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对流民中的身具异能、武功超群者,往往擢以禁 军,授予下级军官职务。这些从流民中选拔的军人十分耐战。在王全斌奉 宋太祖之命灭后蜀时,由于孟昶昏庸,派遣的将官多为纨绮之辈,发生了 军队未退,将官已逃,群龙无首的状况,导致了后蜀的灭亡。后蜀花蕊夫 人宫词云“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三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 个是男儿”。能征惯战的蜀兵被昏君庸将糟蹋了。
三、轻武之意在朝廷
当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时,唐僖宗曾率领大批世族官僚逃窜到四 川。五代时,唐朝的“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 0这些避难的世族凭借自身拥 有的政治权力,很快与当地的统治势力结合起来,形成庞大的地主集团。 直到宋初,巴蜀地区还保留着唐代那种比较落后的生产关系,土地兼并 比中原地区更为突出,世族豪强地主不仅疯狂地兼并土地,还占有大批 “旁户”,供他们进行残酷野蛮的役使和剥削。“川峡豪民多旁户,以小民 役属者为佃客,使之为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旁 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
这种“旁户,,即,,佃户”,世代被固定在地主的土地上,像奴隶一样被 役使,对地主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性。他们除了要向豪族地主交纳地租, 还要承担官府的各种沉重的赋税徭役。旁户实际上是地位低下的依附农 民,当时这种旁户数目占全区总户数70%以上,有的边远地区达到80%~90%o许多世家豪族往往拥有多达数千户的旁户。由于旁户所受的剥削 较其他农民更加严酷,生活更加穷苦,因此他们要求推翻地主的压迫和 统治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
此外,宋灭后蜀以后,王全斌曾纵兵大肆掳掠,也给四川农民带来了 极大的灾难。宋王朝把后蜀府库里存放的金、银、珠宝、铜币之类的“重 货”和绢帛布匹等“轻货”运往京城开封,号称“日进纲”。为此,强征了大 量民夫,水陆兼运,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运完,这就更加重了农民的负 担。四川成都一带,人多地少,农民“协稼不足以给”,多兼营纺织、采茶等 副业。
浏览4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