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峨眉武术的发祥地,也是移民武术的汇集地。

四川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拳种浩繁,流派甚多,人才济济,高手 辈出。峨眉武术一向与少林、武当并称。尽管交通闭塞,山水阻隔无法挡 住历史的风云,秦通巴蜀,汉兴岷江,刘备割据,李雄称王,谯氏偏安于成 都,桓温西进自荆襄,王孟建前后蜀,宋祖玉斧划界大渡河旁,明氏立红 巾军,洪武封朱姓王,张献忠挥兵入川,秦良玉老而弥强,康熙湖广填四 川,乾隆安藏通川康,保路运动逼走川督赵尔丰,护国风云断送老袁“二 陈汤”……

武者因时而动,风云际会豪气扬,武术得人而昌,“一花五叶”自辉 煌。

以武开国说蜀王

传说中的蜀王杜宇,教民务农,得到百姓拥护,被百姓称为“望帝”。 几年后,蜀国遇到水灾,其相开明氏“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望帝遂禅位于 开明氏。在开明氏当国期间,百姓因对开明氏的政策不满,曾持杖舞竿包 围成都,开明氏派虎贲之士依戈矛而逐之。这是一场青铜时期的原始战 争,依靠的是血气之勇,精骨之强。虎贲胜于兵器之利,行武之整;蜀民败 在心合力不齐,聚难散则亡。后来这场围城之战波及蜀境,至鱼凫为帝才 与民协和,熄灭战火。蜀地武风至此萌起,但山阻水隔,传播难,发展亦 难。

 

一、蜀道凭险求自强

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 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 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中国武术史》记作 “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 川武术大全》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 2001年版《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眉通臂 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四川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地处“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气候特殊、地 形复杂,巴蜀民众勤劳勇敢,尚武善斗,素以灵巧著称。因此,凡练峨眉派 拳术必须带着深厚的攻防搏击意识(即带有强烈的敌情观念),做到与假 设之敌进行模拟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击 法变换于瞬间,做到“有形打形,无形打影。”

峨眉派拳术技艺的深厚意识,是拳师们在长期的习武实践中产生 的。是拳师们大脑这种高级组织的特殊物质的机能,练峨眉派拳术技艺 十分强调胆壮、气足、力雄、法准、机巧。还独具有手法细密、一法多变、掌 指兼用、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特点。这些特点,就 是峨眉派拳术技艺的特殊属性。在峨眉派拳术技艺的发展过程中,拳师 们不断地吸取各技艺流派技击精华,充分发挥四川人机智灵巧、顽强勇 斗精神,打法则以偏侧滚进、单边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点。

司徒玄空因喜穿白衣,被称为“白猿祖师”,在自创通臂拳后,又创了 猿公剑法。据《吴越春秋》载:“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日‘袁 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 之。’于是袁公即杖簌法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 树,变为白猿,遂别去。”《剑侠传》则说:“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棒,末折 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举杖击之,公即上树,化为白猿。” “桔棒”是井上汲水的滑车,当是从《吴越春秋》中“颉桥”两字化出来的, 形容猿公使动竹枝时的灵动。这则故事带有传说性质,但猿公剑法在春 秋时期即流传于世。

二、秦风入蜀说二王

《华阳国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 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 日:‘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 ‘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 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日'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 虽牧犊,当得蜀也。’”秦惠王既有并蜀之心,当然要准备讨伐之兵,《华阳 国志》载:“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 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O 一人揽其尾掣之, 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批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 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于平石 上为望妇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这就是李白诗中所说的“地 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通往蜀地的道路被五丁用生命开 出,秦国的大兵随后而至。“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 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 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 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秦兵入蜀,很快将蜀地列为州郡,先后以秦人治 之,秦国尚武之风进入蜀地,蜀民不乐秦国之治而思念故国,虽无大的叛 乱,但山村野寨凭险而守、拥兵自固,将秦兵的列阵而战之术与蜀地已流 传的峨眉武术相结合,对抗秦朝官吏。尽管结局都是被秦兵挫败,但蜀地 的军事武术得到了发展。

李冰治水在蜀中传说甚多,其中涉及到李冰的次子,被后人称为 “灌口二郎神”,他“助父斩蛟锁龙,筑堰平患,蜀人奉为灌口二郎神,祠 祀不绝”。二郎助李冰治水,见诸史实,“斩蛟锁龙”近乎荒诞。传说李二 郎本为秦将司马错的部属,是一员屡立战功的武将。在李冰治水开始, 李二郎伴随他考察地形,勘测水情,一路上风餐露宿自不待言,更为艰 难的是,蜀民未服,时有拦路劫抢、杀人掠财之事发生。李二郎凭仗自身 武艺,为其父亲担任保护之责。在都江堰开工之后,出现过抛石失败,引 起蜀民抱怨,工程几乎停滞,是李二郎摔士卒为先导,强制蜀民随其后, 这才实现了渔瞥分水的工程措施,完成了都江堰。在都江堰施工期间,李二郎率兵日夜守护,还要按秦朝兵制,每日练兵。蜀民初以为异,见以 为常。不知不觉中,秦地单兵进击、步伍配合的军事武术技能,也为蜀民 所掌握。都江堰修成后,蜀民世享其利,为李冰父子立庙祭祀之,称“二 王庙”。“二王庙”中的李二郎的塑像是武士形象,江边耸立的李冰父子 雕像二郎身披披风,英气勃勃地站在其父身边,与其父文雅韵藉的形象 形成了文武对照。世上本无神,后人怀其遗德,将三秦武士李二郎推崇 为神。

三、韩信蜀中练武士

秦失其鹿,才高疾足者逐之。逐鹿中的胜利者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 项羽封为汉王,束缚于蜀地。凭借汉三杰张良、韩信、萧何的才干,以四川 作为后勤基地,训练精兵锐卒,提供粮草兵器,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度 陈仓”之策,攻破三秦,西出武关,与项羽争天下。终于在垓下一战,逼得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拔剑自刎,完成了统一大业。

刘邦得到韩信是他由四川向中原发展的起点,在萧何的极力推荐 下,刘邦终于破格用人,拜韩信为大将。在举行拜将仪式时,“信拜礼毕, 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今 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 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 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 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 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利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 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 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 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 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0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 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 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 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 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人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 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 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人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 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 诸将所击。”从韩信与汉王的对话及韩信后来用兵的战况来看,韩信对军 队的训练有其独到之处。韩信练兵的四字原则是“勇悍仁超’。“勇”为勇 气,韩信在与龙且作战时敢于背水结阵,目的是为激发士兵们“置之死 地而后生”的勇气。在训练中韩信早就将士兵们置身于死里求生的境 地,来训练士兵们“死且不畏”的必胜信心。“悍”为凶悍,表现为“一夫 拼命万人莫挡”的气势。在千里奇袭陈余时,韩信敢于冒险穿越井隘,以 两千奇兵偷袭陈余的大营,就表现了这种气势。韩信必然早就通过战术 训练形成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军队气势。“仁”即仁爱,即用纪律约束 军队.秋毫无所害。“强”同强,表现为战斗力强大,在冷兵器时代战斗力 强大体现为士兵武艺高强,具有以一敌十的作战能力,同时遵守号令, 战场配合娴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加强士兵的力量、素质、武术训练, 还要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相互的配合能力。

 

浏览4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