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云南经历了永历入滇、李定国抗清、吴三桂争云南;至康 熙时,吴三桂据滇叛乱,又将云南拖入战乱;《中法条约》签订后,法国对 云南虎视眈眈;至抗日战争,云南为确保大后方的运输通道,以艰苦卓绝 的精神修通滇缅公路,并在昆明为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提供 栖身之所。在近现代史上,云南可谓“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透过高人韵士的潇洒胸怀,透过丰功伟绩的耀眼光芒不 难看出,垒起苍山的砾石,每一块都有棱有角、独具形彩;汇成洱海的水 滴,每一滴都晶莹剔透、各显风韵。
作为大众文化的武术,如苍山石、洱海水,同样在历史的风云中显示 着自己的存在,演绎着艰辛的发展路程。
一、承华圃设武考场
在云南近代史上,有过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 “文”是西南联大,“武”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群灿若群星 的学术巨匠;后者造就了一大批我国乃至亚洲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将 领,包括:2位新中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20多位上将、3个国家的军队 总司令、300多位将军,以及数以千计的校官和尉官。这些从云南讲武堂 走出的人,通过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直至抗日战争时期的 戎马生涯,将各自的人生经历融入了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中国的“大历 史”。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东起翠湖边,西至钱局街,南靠洪 化桥,北临西仓坡,四周繁花杂树,水丰草美,被称为“承华圃”。相传明代 云南镇国公沐英在此“种柳牧马”,并效仿汉朝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修建“柳营”。云南陆军讲武堂选址于此,意在秉承先人之志:“明耻教战”, 练兵强军。
讲武堂第一任总办李根源系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07年即投 入云南讲武堂的筹备工作。讲武堂正式开学后,他先任监督,翌年4月升 任校长,参与领导了“重九起义”和护国讨袁战争。他以“坚忍刻苦”4字为 校训,以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为宗旨,提倡“军人武德”,大兴精神教 育,锐意改革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训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要求学员 潜心钻研军事技术,为致力于国家民族存亡而奋斗。在他的精心安排下, 学校各级主要领导人、各兵科科长,甚至执事官、各班班主任都是“同盟 会”会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骨干和反清英雄人物,从而领导云南地 方军队为辛亥武装起义和护国首义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从这个意义 上讲,作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人的李根源,也可以说是促成云南地方 军队转化为新式滇军的第一人。
在李根源的主持下,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精神教育无论内容和形式, 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向学生灌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1910年4月 1日,滇越铁路通达昆明之际,在举行通车典礼的当天,李根源全副武装, 神色肃然,召集学员讲话。他对整齐立正的青年学员们说:“法国人将铁 路修到了昆明,可我们国家不但修不起铁路,甚至将国家主权也拱手让 给了外国人。我辈军人,有守土卫国之责,大家在校,应努力学习,将来势 必雪此耻恨。今天特地放假一天,以此纪念,希望大家牢记今天,放假之 后都去火车站看看,记住这一切……”他的讲话慷慨激昂,说到伤心之 时,犹如一把尖刀扎进心里疼痛难忍,不禁失声痛哭,泪如泉涌。全体学 员闻其哭声,观其恸容,联想国耻民难,忧愤悲苦一齐涌上心头,全都哭 了起来。他们在李根源等教官的带领下,身着便装,高唱《云南男儿》歌, 高呼“打倒列强”“还我河山”的口号,前往车站抗议示威,使法帝国主义 者为之震惊。回校后的第二天上国文课,教官又以《看滇越铁路通车后有 感》为题布置作文,再次使学员们激发了革命思想,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 义教育。人们后来将这次行动称之为“讲武堂师生走向爱国主义战场的 首次实兵大练习”,充分体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以爱国主义为宗旨的精 神教育成果。
云南讲武堂不仅重视军事思想的教育,同样重视武术教育。曾在该 校任教武学教官名杨秀灵,1965年逝世后,其后代捐献出令讲武堂工作 人员叫绝的武术教材,包括《初级教科:剑术科》《劈刺术教范》《新棍术》 《棍术科》《体操教范》《中华新武术》《三义刀图说》《枪门奇卦八真写》等, 翻开书内页,一人独练或者两人对练的剑术或者拳术招式每一招每一式 都画得非常清楚。
讲武堂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工兵科、辎重兵科的共同课程是武 术,并根据兵种的差异细化为枪剑术、军刀术、剑术等。传统武术经李根 源及云南讲武堂教官们的灵活使用,成为训练学员的最佳手段。不仅有 利于提高学员的体质、反应速度、应敌能力,也将武德中包含的民族美德 传授给学员。
二、胜洋力士国威扬
1914年秋天,一位长相凶横、个头高大、白皮肤、蓝眼睛、满脸络腮 胡,自称为“法国大力士”的法国拳师来到昆明。晋谒云南都督唐继尧时, 他请求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摆擂3天,立誓说:三天之内,如果谁把他打败 了,他便立刻离开昆明。唐继尧同意了他的要求。法国拳师于是在讲武堂 的跑马场指挥台上摆起了擂台,扯起了写满“豪言壮语”的彩旗。滇军中 武术师们、讲武堂学员中爱好武术的小伙子们,以及流浪江湖的好汉们, 先后登台与法国拳师较量。头两天法国拳师获得了全胜。直到第三天下 午太阳已偏西,法国拳师以为胜券在握,不料一位中等身材的小伙子轻 轻跳上擂台,随手脱下军装,露出白衬衣,下着草绿色长裤,脚上是一双 普普通通的草鞋。
法国拳师轻蔑地看了看小伙子脚下的草鞋,高傲地昂起头,把拳伸 出,直抵小伙子胸口。小伙子一边躲闪一边回拳。法国拳师手臂长,小伙 子无论如何绕不过他的手臂,更无法触及他的头部。小伙子无法发动进 攻,因此改变策略,直接向法国拳师的手臂捶去。法国拳师顿感有如铁棒 敲打的力量,手臂发软,近乎麻木,大声呼叫,硬说小伙子身上藏有暗器。 于是,比赛暂停。小伙子当即脱光衣服,赤身短裤,请求再战。比武重新开 始,小伙子稍加交手,即用腿一扫,想不到脚上的草鞋绳索被甩开,草鞋 腾空飞起,从法国拳师的头部上方掠过。法国拳师大吃一惊,不知何物, 正欲躲避,小伙子另一腿踢来,拳师站立不稳。小伙子趁势全身运气,来 了个“和尚撞钟”,低着头,连人带拳,一齐向法国拳师的腹部撞了过去。
三、滇黔门有掌云手
拳师当即被撞翻在地,过了两三分钟才慢慢地翻身起来。“哗”,一阵阵掌 声。小伙子却不好意思,一溜烟地从人群中消失了。
这位战胜法国拳师的小伙子名叫龙云,彝族人,早年念过几年私塾, 后来弃文学武,喜欢打抱不平。19岁龙云一人在夜里单身闯进在金沙江 顺江设卡、以收税为名公开抢劫、有800多人队伍的“顺江王”老巢,将其 解决了。27岁时,龙云与好友邹若衡、卢汉在四川加入了魏焕章的反清部 队。
龙云打败法国拳师的壮举为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知道后,平步青 云,被唐继尧提升为侍从副官,因作战勇敢一直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三 十八军军长。1928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抗战期间龙云 组织了滇缅公路的修建,为巩固大后方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尤其是龙云 保护、支持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在云南开展活动,严禁国民党特务抓人,使 昆明成为“民主堡垒”,更让蒋介石寝食难安。1945年10月3日,根据蒋 介石的指令,杜聿明指挥中央军包围昆明城,解除了龙云的警卫部队和 滇军守城地方的武装,并传达蒋介石命令,免去龙云军事委员会昆明行 辕主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及所兼各职,调任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史称 “十•三事件”。至此龙云实际上已被蒋介石软禁,在软禁中,龙云丝毫不 惧蒋介石的淫威,经常与中共、民主人士和滇军老部下秘密联系策动反 蒋,并在旧政协开会前,资助民盟经费2000万法币(当时值黄金200 两)。后来,潘朔端、曾泽生起义和张冲投向共产党,都与他们的老长官龙 云不无关系。1948年12月8日,被蒋软禁了整整三年的龙云终于脱离牢 笼,搭乘陈纳德的一架商业飞机从南京经上海飞赴广州,随即远走香港。 他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民革中央负责人之一。龙 云从拥蒋到反蒋到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 彩。龙云不太喜欢谈自己的往事,但只要谈到承华圃打擂,他就兴趣盎 然、眉飞色舞,直到1954年,他还“边讲边比划给大家看,个子虽不甚高, 壮健胜过常人,七十高龄仍纵跳如猿。”看来以中国武术战胜法国拳师是 龙云一辈子的骄傲。
浏览3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