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武术的历史。武术史的传播内容应包括武术通史,其中包含武术的起 源、武术古代史、武术近代史、武术现代史;武术断代史,专门研究武术在某一 历史时期的状况、特征及其规律;武术拳种单项史,研究某一拳种的起源及其技法发展的历史;武术典籍,关于传统武术文献的经典内容。第三是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武术中所表现的传统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 许多拳种的站桩中,都体现了 “天人合一”思想。二是太极、阴阳、五行、八卦 等哲学思想,如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形意拳和以“八卦”学说为基础的八卦掌等。第四是武术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内容。一是武术中的健身、养生思想。武术中 的“内外合一”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此外,武术中的站桩也是健身思想的体现。 二是武术伤科。集中体现在对武术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上。第五是武术中的中国兵法谋略。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滋生的武术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兵法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兵法中的审时度势、知己知彼、 胆气为先、兵之情主速、先发制人、避实就虚、诡道诱敌等也是武术技击中的主 要战术。第六是武术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武术演练中的美学体现的是武术套路存 在的重要价值。习武者在演练技术、传播武术的同时,也是在传播美学的思想, 这也是武术套路的价值所在。武术美学也是武术能够艺术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武术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多而面广,所以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由于文化的抽象性、笼统性,在论述武术文化传播内容 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文化传播是分层的,可以分为浅层文化传播、中层文化传播和深层文化传播等。武侠文学和武术影视都是文化传播的内容,但都属于浅层 传播,因为这种传播只是使人们知道了武术,但其间还有许多不真实的成分存在, 不能使人们真正认识武术,不过这种传播也可以促使人们去习练武术。需要指出, 通过武侠文学和影视并不能真正学到武术技术,甚至可能会对武术的本质产生一 些误解。目前的武术传播大都是以技术为主,忽视文化传播,其实,传播文化才 会使技术传播更具生命力。


  • 化武术的文化空间是武术文的重要内容。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 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空间或时间,这 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空间”是新近提出的一个概 念,在我国的文化保护中还没有被广泛重视和研究,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项目 处于濒临失传的状况。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代表项目之一,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需要 保护。例如,“少林功夫”作为武术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核心内容绝非几百种拳术 套路与功法所能概括的。其1500年的历史,加之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 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对这一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保 护比仅仅对少林武术进行技术保护更加全面,更加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与实际。以此类推,武当武术、洪洞通背拳、山西形意拳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空间进 行保护。武术的文化空间是难以量化的,这符合武术文化本身的特点,在武术传播与 传承中,关注文化空间,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延续。



  1. 武术传播的类别:武术的竞技传播、教育传播与传统传播武术传播的类型涉及与武术传播相关的领域、概念等。对武术传播类型做系 统分析,可以明确武术概念的外延,同时这种分类对明确武术管理、科研,更好 地传播武术都有价值和意义。



  • 按照武术传播的内容,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技术传播和文化传播。按照 分类规则,武术传播若以技术为标准应分为技术传播和非技术传播。由于非技术 传播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武德传播、武术美学传播、武术技击理论传播、武术谚 语传播、武术影视传播、武术文学传播、武术医学传播、武术哲学传播、武术史 事传播等,而所有这些非技术传播都可以归结为文化传播的范畴,所以可以按照 武术传播的内容把武术传播分为武术技术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播。尽管武术技术也 是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非技术的内容更具有文化性,而且把文化传播专门 列出,可以引起人们对武术文化的关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从武术竞赛的角 度传播“体育的武术”。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武术本身的生命力所在,而这一 生命力在当前武术传播中被忽视了,因此本书在分类时,把武术传播的内容分为 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以提醒武术传播者在传播武术技术时一定要传播武术文化。

  • 按照是否属于竞技体育范畴,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竞技武术传播和非竞 技武术传播。按照当前武术传播的现状,武术传播可以分为竞技武术传播、传统武术传播和学校武术传播三方面,即“体育的武术”“文化的武术”和“教育的武术”。竞技武术是指归属于竞技体育范畴,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有正规的锦标赛、 杯赛等,并有规定技术内容和标准的武术项目。目前,竞技武术已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亚洲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全运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非竞技武术传播主 要包括民间传统武术传播和学校武术传播。因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只是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所以它们之间有技术交叉和共融的地方。

  • 按照传播者不同,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官方武术传播和民间武术传播。 官方武术传播是指由政府出面组织和扶持的武术传播活动,民间武术传播是指散 布于广大民间、自发形成的武术传播活动。官方武术传播和民间武术传播只是根 据组织者不同划分的,其传播内容也可以相同。例如,官方主要传播的竞技武术 也是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官方武术传播有许多优势,在传播过程中与民间武术传播有许多不同。例如,木兰拳传播有官方传播,也有民间传播,但官方传播的特征是有正规的全国比赛,相比民间传播有很大的优势。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竞技武术,包括套路、散打、推手等项目实际上都是体育化的 武术新项目,也都是官方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



  • 以传播的时间远近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划分为古代武术传播、近代武术传播和现代武术传播。这种分类方法是以时间的发展为依据,从武术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古代、近代、现代武术传播都有共通性,如师徒传承的传播方式在各个时代都存在;许多传播谋略和传播技巧,如利用“名”进行传播在各个 时代也都曾应用。

  • 以传播媒介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文字传播、声音传播、图像传 播、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等。

  • 根据传播的范围,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包括师徒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互学互教等。组织传播指以组织如协会、 社团的形式传播武术。组织传播具有团体性,其主体是以传播武术为目的的社会团体,如木兰拳传播就是组织传播的典型实例。组织传播有许多优点,在传播单 项武术拳种流派中非常有利,而民间的许多拳种都没有以组织的形式进行传播, 仅仅以师徒传承为主,造成了自生自灭的传播现象,对传承武术十分不利。大众 传播指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武术的传播。这种划分方式是传播学领域中对传播的经典划分,其结构与武术传播现象极为相似。

  • 以武术项目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太极拳传播、形意拳传播、八 卦掌传播、少林拳传播、螳螂拳传播等。以项目进行传播分类,可以进行个案研 究,对传播效果好的项目进行总结,研究其成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对传播效果不好的项目进行研究,以总结经验,研究发展的对策。_以传播活动作用于传播对象的程度深浅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浅层传播、中层传播、深层传播。分层传播是从武术传播内容的多少以及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来分类的。比如,武术健身操属于浅层次传播,因为其包含的武术内容少,即使学习者精熟了它,也不能真正了解武术。


浏览3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