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浏览,一套85式传统套路所用时间因人而异,有约14.25. 40.60分钟的,最慢的竟然有人打了 120分钟。

我的感觉,40分钟的尚可,120分钟的虽然每势都很稳,但招式 内以及招式之间动作的连贯性几乎失去了,明显感觉滞,没有太极拳 上势将落下势即起的那种连绵不断的味了。而用时14分钟就完成 整个套路则略感仓促,当然所谓杨氏太极拳快拳不在此讨论范围 以内。我认为整套85式拳架大约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较为合适。
在这个时间段内,习练者自身的感觉应是每招每式的细节都能做到 且运劲如抽丝,式式均匀。而给观众的感觉应是柔美舒展,连绵不 断。总之掌握行拳速度的原则是“快而不散,慢而不滞”。过快则有 “描拳”的感觉,过慢则有“断劲”的感觉。晨练时,常看到有人按统一音乐口令习练套路,习拳者为了跟上 口令节奏而急于比划,形同做操。《十三势歌》曰「势势揆心须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外形细节动作尚做不全,何以谈内功感受。

杨氏太极拳85式行功歌诀

(万玉纲原创2014年6月)

(三)

斜飞势南接提手, 海底探针扇通背, 上步揽雀回单鞭, 鹤翅东展左搂拗, 撇身捶接搬拦捶, 云手连环往东返。

(四)

单鞭探马双分脚, 进步栽捶撇身捶, 左右打虎回右蹬, 搬拦捶打封闭按, 闪身西北抱虎归, 转身左蹬双搂拗 搬拦捶连右蹬脚 贯耳左蹬转右蹬 十字封裹又面南 斜拉单鞭野马追

(五)

揽雀回身拉单鞭,
揽雀再回拉单鞭,
返身穿梭四隅全,
云手连环又东返。

(六)单鞭下势金鸡立, 倒撵猴儿又一番。

(七)斜飞势南接提手, 海底探针扇通背, 上步揽雀回单鞭, 鹤翅东展左搂拗 撇身蛇信搬拦捶 云手连环再东

(八)单鞭探马带穿掌, 上步揽雀回单鞭, 转身摆莲弓射虎, 十字收势再面南, 十字腿回指裆捶, 下势七星跨虎威, 搬拦捶打封闭按, 静虚无极归自然。

习拳心悟(30) 85式传统套路编排特征解析之一——提出将85式套路分为八段

由于85式套路招式多,往返趟数多,单靠背诵拳谱进行教学或 习练是有困难的。不少人认为这套拳架太长,招式繁杂,重复动作又 多,很难记忆。其实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完全是由于对这套拳架的结 构特点和编排特征不了解造成的。

目前社会上出版的有关85式套路的书籍中或许多拳师在传授 这套拳架时,通常都是按照传统拳谱三段分段法(以两个十字手为标 志)来组织教学的,也有的人在其专著中将拳谱分成六段或十段等。 这几种分段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套路的规律性和特征性,使教者 和学者都感到困扰。因此解析套路的结构并从中寻找套路的内在规 律和编排特征,然后提出能增强记忆并实用的教学方案,进而普及推 广85式套路的习练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我通过不断琢磨,反复体悟,发现该套路在编排上有很强的规律 性和特征性。于是提出将整套拳架的拳谱分为八段并提出分段原则 是以行步或称连续移动步(前进步、后退步、横行步)的最后一动作为 每段的结尾。如此分段,就将整套拳架的特征性和规律性清晰地呈 现在人们面前。如果在《杨氏太极拳85式行功歌诀》中来观察其特 征性和规律性则更加明显。

因此通过以前进步(搂膝拗步、野马分鬃)、后退步(倒撵猴)和横 行步(云手)来进行分段,便很自然地将整个套路形成了八个段落。 即第一段结尾在如封似闭,第二段结尾在倒撵猴,第三段结尾在云 手,第四段结尾在野马分鬃,第五段结尾在云手,第六段结尾在倒撵 猴,第七段结尾在云手,第八段结尾在收势,全套拳架结束。

习拳心悟(31) 85式传统套路编排特征解析之二

——招式的组成特征将85式套路分成八段并分别统计每段的新招式和重复招式的 分布情况。从下边表格中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整个套路中有新招 式49个,重复招式36个,共计85式。

套路中新招式和重复招式有机地分布在八个段落中,习练者在学 习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在学习新招式的同时也复习了旧招式。

招式在各段落中的分布情况
































































段落新招式重复招式合计
—'11213
404
7411
15621
156
224
11011
8715
总计493685

习拳心悟(32) 85式传统套路编排特征解析之三

——招式的重复及连接特征

套路中重复招式较多,但并非无谓的重复,这既是套路编排的需 要,也是要求多加习练的招式。如单鞭(9次),左搂膝拗步(4次),卸 步搬拦捶(4次),揽雀尾(3次),上步揽雀尾(3次),白鹤亮翅(3次), 云手(3次),如封似闭(3次),十字手(3次),提手上势(3次),手挥琵 琶(2次),倒撵猴(2次),抱虎归山(2次),斜飞势(2次),海底针(2 次),扇通背(2次),进步搬拦捶(2次),下势(2次)。

套路中招式相连,劲势相应。招式之间的连接有较强的规律性 可循,譬如揽雀尾或上步揽雀尾势的后式必定接单鞭势用以转换行 拳方向,故歌诀云“回拉单鞭”。此外,还有3次出现单鞭一云手一单 鞭的组合。

又譬如搬拦捶势有6个,但实际是2个进步搬拦捶和4个卸步 搬拦捶。2个进步搬拦捶的后式都接如封似闭势,4个卸步搬拦捶的 前式是2个撇身捶、1个转身白蛇吐信和1个弯弓射虎势。

再譬如3个提手上势的后式接3个白鹤亮翅势,再后式接3个 搂膝拗步势。以及2个海底针势的后式接2个扇通背势,再后式接2 个撇身捶(或白蛇吐信)和2个搬拦捶势。这些编排都体现了应敌时 连环出招的攻防含义。

习拳心悟(33) 85式传统套路编排特征解析之四

——段落特征

八个段落有其共性特征。如果细心观察和体悟,会发现每个段 落都好像一个“横放的钟摆形状”「摆锤”部分的招式指向四正四隅 方向且种类较多,而“摆杆”部分的招式指向或东或西且种类单一,不 外乎前进步(搂膝拗步、野马分鬃)、后退步(倒撵猴)和横行步(云 手)。而“摆杆端部”正是每一段的分段点(参见第二章85式传统套 路行拳路径示意图)。

每个段落又都有其个性特征。如第四段就集中表现了腿(蹬脚、 分脚)和拳(撇身捶、栽捶、搬拦捶、左右打虎、双峰贯耳)的各种招式。 第五段则主要体现了玉女穿梭势的四隅方向的提滚托架、拗步击掌 的主攻意识,和四正方向的闪展腾挪、封缠拿裹的主防意识,表达了 意领身随、步随身换、连绵不断的气势。第八段中的转身摆莲势则惟 妙惟肖地展现了风掠荷塘时荷莲随风摇曳的意境。

习拳心悟(34) 85式传统套路编排特征解析之五

——整体结构特征

整体观察85式套路的结构,发现其很有规律性。习练者面南起 势,从西打到东,回转身又从东打到西,如此周而复始共计6个来回, 也可称6趟。一、三、五、七段以前进步(搂膝拗步)和横行步(云手) 朝东进行移动。二、四、六段则以前进步(野马分鬃)和后退步(倒撵 猴)朝西进行移动(参见第二章85式传统套路行拳路径示意图)。

可以看出第三段的招式布局几乎和第七段完全相同,唯一区别 就是撇身捶换为转身白蛇吐信,拳变掌而已。

从舞台审美角度观察,习练者按照九宫八卦方位演练,整套拳架 的行拳路径大致在一个左右10米、前后5米的范围内,从右到左,从 左到右,从后到前再到中,收势时大致回到起势时的位置,给观众一 个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的立体感观。加之各个段落中招式的精彩纷 呈及滔滔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的气势,充分展现了 85式套路的舞台 艺术美。

综上所述,通过对套路的系统分析,似乎感悟到当年杨澄甫宗师 在编排、定型该套路时的匠心独具,这可能就是其经久不衰、传承不 断的魅力所在。

《行功歌诀》的创作随想

在研究体悟85式传统套路编排规律和特征时,我意识到如果初 学者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拳谱名称来学习套路还是比较费力的,便萌 发了创作一首七言歌诀以利引导学者习练的念头之前曾看到。

浏览6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