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与整体的偏盛偏衰:局部整体偏盛偏衰,是指由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不和谐给攻击所带来的麻烦、 不便、灾难。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调和、往来、沟通等武家三谐散失功用后,矛盾、斗争、攻守、对抗、作战等武家五体的局部与整体辨证失衡、生克辨证不断深化,继而偏离了人间的和谐主体向偏局部或偏整体方向发展,最终双方散失了共识、共同目标、 共同主张而反目、翻脸、对抗,然后进入不可调和的打斗、打仗、战争空间,并在打斗、 打仗、战争中重新寻找、建立、达成新的和谐。中国武学家认为:“人世间,以和为贵, 以谐为享,以平为期,以衡为待,故谨察局部整体而治气,平衡局部整体而修德,把持局部整体而振兵。”并认为“人生在世,过局部者,不治则久局部,久局部则三害(害 人、害己、害社会),过整体者,不治则久整体,久整体则三害(害人、害己、害社会),过禀者,不治则久禀,久禀则不进,不进则退,故止戈者,局部整体禀性(固有性情)三位 一体而辨,方为武家治气之正道。”所以说,调和局部整体,纠偏正弊,恢复局部与整 体的相对平衡,促进局部整体的和谐,是临阵攻击把持的基本法则。该法则适用于所有的运动攻击,但在具体运用中,又有“损其有余”及“补其不足”的两大基本法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是指武家临阵对于局部整体偏盛或局部整体某一方过盛之对手采取损其有余、偏盛、过盛所形成的求和手段,是人民内部矛盾中为了修德振兵治气所采用的“损其有余”的基本法则。如对手出现“整体亢盛之狂热征象”,教育、训练、治气者即可采用“格热以寒”之法而对付他,中国武学家说:“狂热者,冷其所行,冷其 狂热,一冷即三悟,落其所为,落其燥热,一落即三省,故格热以寒,以冷落其整体狂 热。”如果对手出现局部寒盛的局部险象,则应采用“格寒以热”之法而对付他,中国 武学家说:“冷恶者,炙其所行,炙其局部之冷,一炙即三醒,热其所为,热其险恶,一 热即三觉,故格寒以热,以温散其局部寒呆。”所以在治气性攻击中一定的遵守“局部有余,则整体而格,整体有余,则局部而格”的基本基本攻击法则。总的来讲,在局部整体偏盛的格变中,一方的偏盛,常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 整体亢盛易于耗伤局部发挥,局部寒偏易于损伤整体发挥,故在调和局部与整体的偏盛时,还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整体或局部偏衰情况的存在,若已有相对一方的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扶整体而益局部之治气之法。补其不足:补其不足是指武家临阵对于局部整体偏盛或局部整体某一方不足之对手采取 补其不足、欠缺、过衰所形成的求和手段,是人民内部矛盾中为了修德振兵治气所采用的“补其不足”的基本法则,是对于局部整体不足或局部整体的一方虚损不足之格征所采取治气措施,临阵多采用“补其不足”的手段来相格而和。

在临阵攻击中,如果局部虚不能适应整体,则表现为局部之虚而整体之亢,则 应补局部之虚,以应整体之亢。比如,一个身强体壮的人,如果双足无法适应身体重力的攻守活动,则应加强双足的功力,以应身体的攻守活动所需,否则两足伤损则必败。如果双拳无法适应身体功力的发放,则应加强双拳的强度、敛度、耐度,以应拳头的攻击所需,否则一拳下去拳头爆裂而四溅则必败。但若如此下去,局部的偏衰将最终会导致整体的亏损,故化局部亏损时,则应以“壮局部之功,制整体之亢” 的法则来予以治气而格。如果整体虚损局部妄动时,则应以“益整体之源,消局部之妄”的法则来予以治气而格。假如局部整体两虚,则应以“益整体之源,壮局部之功” 的法则来予以治气而格。局部与整体的互根互用:在中国武学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互根互用的,故局部或整体的偏衰亦可造成互损。因此,在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偏衰格斗特征时,还应注意“整体中求局部”或 “局部中求整体”的互根互用原则,即在局部建设、应用、施展时,要适当配以整体练习。同样在整体建设、应用、施展时,要适当配以局部练习。故中国武家说:“善攻击局部者,必于局部损毁中求得整体瘫痪。善局部攻击者,则局部获整体提升而功力 不竭。善攻击整体者,必于整体损毁中求得局部瘫痪。善整体攻击者,则得局部相助而攻守生化无穷。”局部与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局部与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是指阴性局部与阳性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即中国武学中的阴阳辨证。正由于阴阳是局部与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故打斗的各种格理变化,亦均可以阴阳失恒而加以概括,故凡表里、远近、眼下所发生的出入进退失常、上下升降紊乱以及呆狂进退、邪正不格、营卫不和、劲力不达、内外不合、刚柔不济、虚实不明、动静不恒、疾徐不化等攻守运动动作彰显,无不属于阴阳失调范畴。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诸如达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外狂内敛、攻虚着实以及调和营卫,调配劲力,内外融合、刚柔拿捏、虚实揣摩、动静平衡、疾徐顺应等攻击方法,亦都属于阴阳的调和范围。正如中国武家所说:“凡俗者,济而统之;凡高者,利而治之;凡圣者,智而越之;凡神者,德而顺之;凡仙者,道而然之;凡下者,引而竭之;凡禀者,泻而合之;凡邪者,责而治之;凡筋者,柔而得之;凡骨者,硬而获 之;凡皮者,耐而敛之;凡彪者,按而收之;凡实者,散而收之;凡虚者,主而纳之,但凡百象者,阳格着阴,阴争着阳,禀斗着身,故审其阴阳,以别刚柔,定其攻守,各执其行。”这也正是中国武家阴阳运化法则的具体彰显。调和与局部整体的对统: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武家调和、往来、沟通的功用一旦散失,武家的矛盾、斗争、 攻守、对抗、作战就会离开和谐道路向局部或整体的偏盛以及局部或整体的偏衰发展而爆发冲突,其局部与整体的平衡必然失调,双方的共识、目标、主张自然破坏, 必然会逐渐出现反目、翻脸、对抗等攻杀战守征象,直至由战争来再次让双方进入和谐。

从武学的哲学根本之学说的角度来讲,打斗的发生,就是局部与整体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一种结果。所以,要想使打斗不再发生,就的不停地调和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对平衡,着手阻断、破坏、驾驭局部与整体所出现的各种偏盛与偏衰。中国武家认为:“局整者,矛与盾也。矛者攻也,攻者求也,求者活也。盾者守也,守者护也,护者存也。矛盾者,攻守之道,存活之本,万事之发,万物之启,万象之起。”并认为“局整者,矛盾之根,斗争之本,攻守之质,对抗之实,作战之要。二者相对而立,立则两和,和则两利。二者相忍而安,安则两平,平则两吉。二者相让而稳,稳则两定,定则两祥。二者相斗而获,获则两丰,丰则两富。二者相争而得,得则两收,收则两足。二者相攻而精,精则两升,升则两统。二者相守而湛,湛则两华,华则两主。”从自然角度来讲,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区域的一部分,区域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是道的一部分。从人类角度来讲,人体的局部即为整体人的一部分,整体人即家庭的一部分,家庭即家族的一部分,家族即民族系的一部分,民族即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即世界的一部分。矛盾是自然和人类的发展之根,斗争是自然和人类的存活之本,攻守是自然和人类的立足之质,对抗是自然和人类的自主之实,作战是自然和人类的升华之要。 自然在发展,人类也在发展,而武家三谐(调和、往来、沟通)在武家五体(矛盾、斗 争、攻守、对抗、作战)局部与整体的阴阳辨证中以及五体生克辨证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形与局部整体的对统:运即五运,是初级武士战胜对手所必须的具体实际;形即六形,是中级武士战胜对手所必须的具体实际,对统即高级辩证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实事求是的对立统 一辩证所出现的和谐局面。运形与局部整体的对统,是指武家通过对局部之运和整体之形的对立统一辩证所出现的武术攻守、保健、娱乐的武家三动把控。中国武家认为:“活动乃动物之本,劳动乃人类之本,运动乃做人之本,五运乃初级之根,六形乃中级之根,七辨乃高级之根。”所谓武家三动即活动、劳动、运动,其活动是劳动的基础,劳动是运动的前提。所谓七辨即中国武家的辩证、辩驳、辩难、辩护、辩解、辩 论、辩明。

浏览3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